评论员 王学钧 打造"无证明之省",山东是认真的。近日,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深化数据赋能建设"无证明之省"实施方案》(下简称"实施方案"),以一揽子"解决方案"再度宣示了这一点。 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的一项举措,"无证明"并不是"零证明"或不需要证明,而是指通过数据赋能,以证照证明电子化和数据共享"减证便民",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企业和群众办事时免于提交或无需重复提交相关的纸质证照证明材料。在这方面,山东一直很努力。从2019年8月出台的《关于实施流程再造推进"一窗受理·一次办好"改革的十条意见》,到2021年4月出台的《山东省政务服务"双全双百"工程实施方案》,再到今年1月山东省十三届人大七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无证明"的诉求非但一直没变,而且越来越"坚决":"无证明"的事项越来越多,"无证明"的范围越来越大——从在全省范围内积极鼓励各地探索建设"无证明之市",到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全域打造"无证明之省"。 "实施方案"显然已"更上层楼"。一方面,"实施方案"颇富针对性与方向感。近年来,山东省虽一直通过加强数据共享、推广应用电子证照,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压减企业和群众办事所需提交的材料,但与企业和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证明材料多头提交、重复提交、携带不便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企业和群众办事还不够便捷。为此,"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充分发挥电子证照和数据共享的作用,在政务服务、行政执法、公共服务和社会生活领域,全面推进"免证办事""一码通行",切实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 另一方面,"实施方案"颇富可操作性。"无证明之省"建设虽紧锣密鼓,但并不试图一蹴而就。按照既定规划,"无证明之省"建设需要"三步走":2022年,在全省范围内标准统一、互通互认,建成全省统一的"居民码""企业码"并开展试点应用,使用频率最高的前50项电子证照证明在政务服务和社会生活场景中广泛应用;2023年,"居民码""企业码"拓展应用,现行有效的证照证明基本实现电子化,使用频率最高的前100项电子证照证明在政务服务和社会生活场景中全面应用;2025年,各级各部门业务运行基本实现标准化、数字化,电子证照证明、"居民码""企业码"在各领域全面应用,企业和群众"免证办事""一码通行"成为常态。 "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还突出表现在健全的推行机制上。省里建立了省政府办公厅、省大数据局、省司法厅等有关部门参与的专项工作推进机制,每年制定行动计划,细化工作台账,逐一明确责任部门、工作要求和完成时限,将目标任务细化到季度,以工程化方式推进各项任务落实。实行清单化管理,定期对外发布免证可办的事项清单。 随着"实施方案"的实施,也许用不了多久,"无证明之省"就会成为山东省又一种显著的新优势,又一张亮丽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