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午,阴沉的天色笼罩在杭州城上空,雾气丝丝游荡,淅淅沥沥的小雨让气氛有点压抑。 街头站满了默默流泪的杭州市民,他们撑着伞,捧着花,看着他的遗像,那是一张很年轻的脸,稚气青涩,还有点婴儿肥。 杭州市民说:"他是我们的英雄,我们送他回家。" 刘泽军,2002年出生,前不久刚过了自己的20岁生日,在6·9杭州临平大火中,他和战友毛景荣冲锋在前 ,为救人重返浓烟之中,不幸受伤,最终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翻开这位消防员烈士的生平,短短一行字,便教我情绪翻涌—— 1岁丧父,3岁丧母,哥哥智力缺陷,他吃百家饭长大,于20岁那年,为了救人,牺牲于浓烟火海。 1岁丧父,3岁丧母 刘泽军,原名秦宇超,2002年4月出生于山西吕梁。 哥哥秦宇峰长他5岁,天生智力缺陷,很少说话,但妈妈赵奴娥从来没有嫌弃过。 据表哥回忆,每年春节走亲戚的时候,妈妈都会带着哥哥,耐心地和他玩捉迷藏: "秦宇峰?" "到!" "秦宇峰?" "到!" 妈妈很爱兄弟俩,但温柔如她,也抵不过命运的沉痛一击。 一个是有智力缺陷的大儿子,一个是刚出生嗷嗷待哺的小儿子。 这个家需要钱。 那时候山西煤矿很多,矿上永远不缺工人,刘泽军的父亲就是其中一位。 在刘泽军1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出事了——在山上炸石头时,让炸药炸死了。 1岁的刘泽军,能记得什么呢,他还是个咿呀学语的孩子,就已经失去了父亲,本该拥有的宽厚温暖的肩膀他未曾体会到半分,便被老天爷残忍地推开。 只剩孤儿寡母,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不知所措。 左:哥哥秦宇峰,中:妈妈赵奴娥,右:刘泽军 最后为了让破碎的家庭有个依靠,母亲赵奴娥选择改嫁,她来到了方山县张家塔村,刘卫宋的家里。 但谁又能想到,妈妈会在一年后患乳腺癌。 本就穷苦的家庭再次覆上阴霾,妈妈治了一年多也没有治好,最终撒手人寰。 哥哥跟着亲奶奶一起生活,刘泽军则在这个新家庭扎下了根。 那年,刘泽军才3岁。 3岁孩童,尚未入世识人,便已经历人生孤苦,两次披麻戴孝,送走血肉至亲。 刘泽军和舅舅 据刘泽军的表哥回忆,有时候春节过后,秦家那面的阿姨就会把兄弟俩接到自己家里。 那时候北方的村里还没有暖气,人们都烧炕取暖。哥哥来到阿姨家就会说:"姨姨,你家好冷哦!" 这句话不知道触动了兄弟俩哪根心弦,他们突然抱头痛哭。 刘泽军的继父外出打工,后来又成家,独留下刘泽军和继伯父、继爷爷一起生活。 在这个土窑洞里,刘泽军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图源:《青春浙江》 大家都说刘泽军这娃懂事,小时候就帮着爷爷奶奶干农活。 爷爷对他最好,从6岁开始上寄宿制小学,年迈的爷爷心疼刘泽军,10公里的路途,不管是走路还是骑三轮车,爷爷都陪着他。 据小学老师高永宏回忆,他刚到学校任教的时候,刘泽军70岁的爷爷便牵着孩子来了,老人家没有什么文化,一五一十说明了刘泽军的特殊情况。 所幸好人遇见好人,高永宏心疼这个孩子,便收下了刘泽军,一直资助他上学。 刘泽军有时候懂事到让人心疼。 那时候有"二两肉工程",学校每天会给孩子们发鸡蛋,到快回家的时候,刘泽军就不吃鸡蛋了,他把鸡蛋装进书包。 老师们问他:"你为什么不吃鸡蛋?" 刘泽军的回答是—— "我要带回去给我爷爷吃。" 高永宏回忆到这里,沉默落泪,他哽咽地说:"后来我们会多给这个孩子一个鸡蛋。" 高一那年,最疼爱他的爷爷去世,周末回到家的刘泽军失声痛哭,继伯父刘卫勤拍着这孩子的肩膀说:"以后我养着你。" 刘泽军失去了很多,但在他一次次要跌落深渊的时候,是百家饭拯救了他。吃百家饭,他要报百家恩。 人民养育了我 我就把一切献给人民 刘泽军小时候是个内敛的人,不太爱说话,内心敏感孤独,由于这份敏感,这个男孩对于爱的反应,更为强烈。 他很不幸,小小年纪失去了双亲,但他又是幸运的,因为爱从来都在。 小时候身上穿的衣服,都是大家给的,他有母亲一样的老师,也有父亲一样的校长。 小学校长高永宏曾资助他6年;初中的校长老师给予他政策支持;高中老师们给予生活上的帮助;亲戚朋友也一直记得这兄弟俩。 他也很争气,从小就是个讨喜的孩子。 继伯父说:"我侄儿爱学习爱劳动,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玩枪,从小立志就要当解放军。" 面对《青春浙江》的记者,他眼圈一下子就红了,哽咽地说: "从1岁多来到我们家,就在这炕上滚,一直在这炕上滚。" 图源:《青春浙江》 抹了一把泪,刘卫勤又拿出刘泽军几年前带回来的迷彩服,从领子到袖子,细细摸索着: "你看这裤子多大,现在没那么胖了。你说他小时候挺胖乎的,咋每年回来都瘦一圈儿呢?" 图源:《青春浙江》 提起侄儿刘泽军,这个单身了一辈子的朴实男人,几次落泪。 "他和我感情可好了,每次探亲,都会带回来很多好吃的,鸡爪爪,鸭脖脖,他这么高,见我还搂着,说要当12年的兵,等我老了给我养我。我哪用他养,我不用他,我想他好好的。" 面对镜头,刘卫勤到了最后,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完,只有几个词,"伟大""很伟大"。 图源:《青春浙江》 2019年,这个山西小伙子初到杭州钱江消防救援站的时候,因为身体素质差,年龄太小,大家都先让他担任给养员。 刘泽军不甘心,他常常要求领导给自己换岗,他要去战斗岗。 为了让身体素质达标,别人练一遍,他练三遍,经常给自己加练,一年减重30斤后,终于上了"前线",成为了战斗员。 2022年6月9日,是刘泽军的最后一次战斗。 "这里情况我熟,现在用人紧张,我还能坚持!" 这是他留给战友的最后一句话,随后便冲进了浓烟救人,直到用尽了"空呼"里的最后一磅氧气。 刘泽军知道前方很危险,但他依然选择危险,因为这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有一道价值观是刻在骨子里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人民养育了我,我就把一切献给人民。 在他牺牲后,远在重庆的异地恋女友,给他发了无数条微信,其中一条是: "你是我的英雄,而我更希望你回来。" 而远在家乡、跟着亲戚做木工的哥哥,得知刘泽军牺牲后,天生智力残缺的他,不会说话表达,只能不断地打自己、掐自己。 他知道,他什么都知道,他知道这个世界上唯一的至亲也走了,知道他最好的弟弟再也回不来了。 心里太痛,或许只有身体上的疼痛才能消减内心哀痛的万分之一。 如果没有这场大火,这个生于大山长于大山的小伙子,会在7月份请好假,带着大包小包,走过崎岖的山路,来看他的亲人,再辗转去重庆看女朋友。 可是,人生没有如果。 他命运坎坷,历经磨难,这些不幸或许有堕落的理由,但他选择成为一个英雄,平凡的人拥有伟大的灵魂。 有网友说: 他才20岁,他没有经历父母的疼爱,没有人可撒娇,没有人听他的心酸,谁都没有资格跟他说你要坚强,没有资格教育他怎么生活。 可是他就像一朵悬崖绝壁缝隙里长出来的向阳花,不断地攀附绝壁,牢牢地抓住一切向往太阳的光热,在冷风骤雨里毅然地挺立着。 刘泽军,回家了 6月14日,山西方山县的街道上挤满了人,他们不住地向远处张望,他们在等待,等待方山县的孩子回家。 一辆辆车从远方驶来,大巴车的车窗上,是他的遗像。 方山县的人们提拉横幅站在路旁,偶有几人抽泣,有人捧着一束花,也有人带着糖,一路撒过来。 人们说: "这孩子,太苦了,如果有下辈子,希望他能够甜甜的。" 不同于杭州的阴雨连绵,此时的方山县晴空万里,艳阳高照。 方山革命烈士陵园里,众人送别刘泽军,他的骨灰盒上覆盖着国旗,战友一次次抚平褶皱,将骨灰盒轻轻放下,覆上石碑。 无尽的悲伤在烈士陵园里蔓延开来,人们哭泣,沉默。 "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祖国不会忘记》 周边的群山上绿草如茵,炽热阳光下,几只翱翔的飞鸟掠过,风吹过烈士陵园,一片郁郁葱葱。 刘泽军,回家了。 让我们一起为英雄点亮 "赞" ! 作者:捡书姑娘,来源:捡书姑娘 ,遇见更好的自己。每晚九点半,陪万千女性,向上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