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7月29日这天,在北海公园的静心斋里,政务院文史研究馆正式成立。担任首任馆长的,是曾做过毛主席老师的符定一。 作为政务院的下辖机构,文史研究馆馆员的聘用,由政务院总理周恩来负责。在这首批馆员里,有着柳亚子、章士钊、齐白石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 而在这份名单中,还有一位名叫周嵩尧的老先生。虽然名气和那几位没法比,但他却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周恩来的伯父。 周恩来夫妇和周嵩尧 那么,一向对亲属要求严格、从不以权谋私的周总理,为什么会将自己的这位伯父,聘用为文史研究馆馆员呢?他和这位伯父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呢?见过光绪慈禧 给袁世凯做过秘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周恩来便给身在扬州的周嵩尧写了一封信,邀请这位长辈来北京议事。当两人终于相见后,周总理高兴地对伯父说:"这次一来,就是‘既来之,则安之’了。" 周恩来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周嵩尧的人生经历颇为曲折。当时已经年过七旬的他,曾先后辗转多地居住生活。不仅如此,如果细看老人家的履历,就会发现周恩来这位伯父真不是一般人。 周老先生出生的那年,还是清朝同治年间。公元1873年7月17日,他在江苏淮安城里的驸马巷降生。 周嵩尧的父亲名叫周骏昂,是周恩来二伯的祖父。按照辈分,周嵩尧在周家同辈人里排行老六,因此周恩来一直喊他六伯父。 由于生得早,在周嵩尧年轻的时候,科举制度还没有被废除。而他那时的学习成绩,应该是很不错的。1897年,24岁的周嵩尧考中了光绪丁酉科第35名举人。 但凡读过《范进中举》的,都知道想当举人可不是容易的事。很多学子终其一生,都无法拿到这一称号。因此,在许多人看来,年轻的周嵩尧,此时的前途一片光明。就连新中国建立之后,周恩来在一次和亲属的谈话中,都这样说道:"我们上一代,还都去拜绍兴师爷,给人家做徒弟,但没学好。只有二伯父、六伯父学得较好……" 周恩来 然而,在那万恶的旧社会,一切都没有这么简单。清末官场十分黑暗,卖官鬻爵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周嵩尧虽然中了举,但并没有一步登天,只是在自己的二舅父、当时在淮安漕运总督府里出任总文案的郑仁寿的举荐下,前往该衙门做了一名普通文案。 时光荏苒,一晃十年过去了。1908年,郑仁寿到了告老还乡的年龄,他的位置便被自己的外甥周嵩尧顺理成章地接替了。 此时,这位年少中举的青年才俊,终于展露了自己的实力。由于很有政治头脑,再加上不错的才干,他很快获得了时任江北提督王士珍的赏识。 在王提督的大力保荐下,周嵩尧获得了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进京参加一场集体面试。 找过工作的人都知道面试的重要性。一般来说,面试里担任考官的,要么是hr,要么是高管。 可周嵩尧参加的这场集体召见面试,考官就有些特殊了——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当然,考虑到现实因素,决定应试者命运的,主要是慈禧太后。 这场意义非凡的面试,在颐和园仁寿殿进行。面对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周嵩尧又一次证明了自己。在顺利通过后,他被委任为邮传部郎中,掌管路政司。 仕途迎来起色后,周嵩尧的人生有了改变。中华民国建立后,他又先后担任江西、江苏督军专署秘书长。在此期间,因为工作表现出色,周嵩尧还获得过国民政府颁发的二等文虎勋章和二等嘉禾勋章。 就在一切顺遂之时,1915年,由于不同意袁世凯称帝,周嵩尧遭到了对方的冷落。很快,他卸下了之前的职务,回到了家乡淮安。 1929年,周嵩尧带着全家,移居到了扬州。在那里,他凭借自己的名望,参加了由社会名流凌鸿寿主持的"冶春后社"。 冶春后社 冶春后社成立于晚清时期。当时,扬州的一些文人学者,为了追怀康乾盛世,成立了这一文学团体。而周嵩尧本人,不仅工作能力出色,在诗词、书法和文物鉴赏方面,也有着很高的造诣。现在既已远离官场,正好可以籍此陶冶心性,也为生活增添了几分乐趣。 然而,进入30年代后,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一步步膨胀起来。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扬州不幸陷落。 盘踞当地的日伪组织经过了解,得知周嵩尧颇具声望和才干,便多次请他出山,想让对方为"大东亚共荣"和"中日亲善"出一把力。 面对对方的诱惑,满腔爱国热情的周嵩尧,完全不为所动。他选择进行隐居,以避开这些纷纷扰扰。 当然,日伪方面也不是吃素的。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周嵩尧与对方展开了巧妙的周旋。在最紧急的时候,他还举家搬到了乡下,来躲开日伪的纠缠。 终于,经过多年艰苦抗战,日本侵略者最终失败了。1946年,当周嵩尧接到消息,自己的七侄周恩来,已经率领着中共和谈代表团抵达南京时,这位老者喜出望外。他立即变卖了一些家当,以凑足去南京的路费。 前往南京之后,周嵩尧在位于梅园新村的中共代表团办事处,如愿以偿地见到了周恩来,并与其进行了一番交谈。 周恩来等人在南京 可在当时,国共两党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依然难以达成共识。不久之后,谈判宣告破裂,周嵩尧又听从了侄儿的嘱咐,辗转返回了扬州。文史研究馆成立 周恩来聘用周嵩尧 经过几年的内战,共产党终于建立了自己的政权。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周恩来便给六伯父写了一封信,邀请对方来北京商议事宜。 周嵩尧接到信后,从扬州登船前往镇江,搭乘火车来到北京。在周恩来一家的住所中南海西花厅里,这对叔侄终于又见面了。 这一次,周总理高兴地对周嵩尧说道:"这次一来,就是‘既来之,则安之’了。" 两人交谈结束后,周恩来交代自己的行政秘书何谦,让他送老人家前往远东饭店入住。在当时,政务院交际处下面有4家招待所,这是其中最好的一家。像庄希泉、梅兰芳等社会名流,彼时都在那里下榻。后来,周嵩尧又住进了惠中饭店,档次依然比较高。 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政务院下辖的各级机构,依然处于兴建阶段。作为总理的周恩来,在那段日子里,常常把周嵩尧请到西花厅,向伯父请教清朝和民国年间,政府各级机构的建制、职能、人员安排等问题,来进行参照和修改。对于这些问题,周嵩尧都一一耐心进行了解答。 到了1951年的时候,政务院文史研究馆开始进行筹备。而周总理本人,则负责馆员的聘请工作。 早在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前夕,毛泽东便在石家庄对担任过自己老师的符定一说,对于那些德高望重但生活有困难的老学者,共产党应该有个安排,要设立一个机构。 毛泽东 到了1949年12月2日,在给柳亚子的回信中,毛主席提到,"文史机关事"已经交给周恩来进行办理。 随后,毛主席和周总理请符定一、柳亚子、章士钊等人,参与筹备建馆的事宜,并提议由林伯渠和政务院副秘书长齐燕铭来负责。 就这样,在齐燕铭的推荐下,经过周恩来的批准,1951年6月,周嵩尧正式被聘为文史研究馆的首批馆员。 在正式聘用前,周恩来对六伯父说道:"民国年间你有两件德政,人民不应该忘记:第一,你在江苏督军李纯秘书长任上,平息了江浙两省的一场军阀战争,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免遭战火侵袭;第二,袁世凯称帝时,你作为他大帅府的一名秘书,却没有跟他走,这是在政治上很有远见的做法。现在人民当家做主了,应该考虑你来为人民做点事。" 那么,周恩来口中,周嵩尧这两件德政,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在民国初年,中华大地上军阀割据,互相争斗不止。当时天津的李纯,对周嵩尧的才干颇为仰慕,便在江西督军任上,聘请周嵩尧做自己的秘书长,来作为自己的高级幕僚。 当李纯移督江苏后,周嵩尧也继续随同,担任他的秘书长。此时,曾担任过李纯参谋长的齐燮元,在被浙江督军卢永祥逐出浙江后,又一次来到李纯麾下。就这样,有了这一文一武的辅佐,又地处经济发达的江苏,李纯一时春风得意。 然而,齐燮元此人,可谓心怀鬼胎。他不仅一直有着当督军的野心,还对把自己驱逐的卢永祥怀恨在心,很想夺回浙江那块宝地。于是,这位野心家挖空心思,上演了一出挑拨离间的闹剧。 齐燮元 他先是找人向卢永祥送去假情报,说李纯凭借自身兵强马壮,想以大欺小,出兵浙江。卢永祥听了这话,顿时十分紧张,连忙调兵遣将,在江苏和浙江两省的交界处,进行了严密布防。一时间,那里的交通要道层层设卡,如临大敌。 看到自己的计划奏效后,齐燮元暗自狂喜。接着,他又在李纯面前添油加醋,说卢永祥自不量力,正在向江浙两省交界处囤积重兵,想要进犯江苏。这还不算完,齐燮元又极力怂恿李纯,要他先下手为强,迅速起兵讨伐卢永祥,以免让对方占了先机。 面对这样的情况,谨慎的李纯没有轻举妄动,而是找来高级幕僚周嵩尧进行商议。周嵩尧了解情况后,先是劝李纯要冷静,主张先搞清实情,之后再做出兵与否的决定。然后,他又从双方力量的对比、经济实力的差距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卢永祥绝不会主动出兵江苏的判断。 听了周嵩尧这番分析,李纯觉得很有道理,便决定暂缓行事。之后,周嵩尧又通过自己在浙江的关系,与卢永祥的秘书长接上了头,请对方说服卢永祥,赶紧从江浙交界处撤回军队,以免酿成军事冲突,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在卢永祥听取了这一建议后,这场一触即发的江浙军阀混战,终于烟消云散,从而避免了两省百姓遭受战火侵袭,保护了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到了1920年,李纯在自己的江苏督军公署里,不明不白地离开了人世。而接替他位置的,正是齐燮元。此人就任后,邀请周嵩尧继续做自己的秘书长。 可在周嵩尧心中,齐燮元与李纯之死,可能有着不清不楚的关系。于是,他坚决"不与小人为伍",愤而返回淮安,此后再未出任任何公职。 而那第二件事,就是1915年袁世凯要做"中华帝国"皇帝时,作为袁世凯大帅府办事处秘书的周嵩尧,并没有趋炎附势,而是冒着极大的风险,向这位上级上书谏言,要他不要逆历史潮流而动。 袁世凯 结果可想而知,一心要做皇帝的袁世凯,对此十分不满。遭受众人的冷落后,周嵩尧愤然离开,远离了那是非之地。 这两件事,深深触动了周恩来的内心。正是出于对这两件德政的考虑,他才决定安排自己的这位伯父,出任第一批文史研究馆馆员。而这,也是周恩来在担任总理的26年里,唯一一次聘用自己的亲属。 这一年,周嵩尧已经77岁了。但他依然精神矍铄,努力适应着新社会和新工作。老先生的书法功底十分深厚,在文史馆上班时,曾经逐字逐句地抄录了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和一些诗词。不仅如此,周老还曾在《光明日报》上撰写文章,对共产党和新中国进行了热情歌颂。 1951年,在新中国成立两周年之际,周嵩尧和章士钊、符定一等44名文史研究馆馆员,共同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题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周年》的文章。而周老个人,还以"周峋芝"的署名,单独撰写了《庆祝一九五一年十月一日国庆节》一文,发布在同一版面上。 在平时的生活中,周恩来对自己这位伯父,也给予了充足的关心。在工作之余,他经常派人将周嵩尧接到西花厅,一起谈论家国大事。而一遇到扬剧、越剧和淮剧进京演出,周总理便会叮嘱工作人员,别忘了给六老爷子买两张票送过去。 有时候,周恩来还会邀请老人家,前往颐和园乘船漫游昆明湖。当说起当年慈禧和光绪在那里对自己进行面试的场景时,周老捋着自己银白色的胡须,爽朗地大笑起来,仿佛回到了年轻的时候。 1952年8月,为了庆祝周嵩尧八十大寿,周恩来按照苏北老家的习俗,邀请弟弟周恩寿一家,以及其他在北京的侄儿侄女们齐聚西花厅,共同为六伯父祝寿。那一天,周总理兴致很高,不仅在家宴上带头敬酒,还亲自下厨,为老爷子做了淮安红烧狮子头等家乡菜。 庆祝周嵩尧八十大寿的家宴 1953年9月2日,周嵩尧因患老年性气管炎,在北京去世,享年81岁。日理万机的周总理,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亲临北京嘉兴寺,向六伯父的遗体进行告别,并主持了入殓仪式。 在周恩来的悉心关怀下,周嵩尧在北京度过了幸福的晚年,走完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