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身经历,三年困难时期,也要保证过年吃顿饺子。肉尽管少些,也并非不见荤腥。这是当年的的政治任务。文革时期乱,但是生产依然搞,该种种,该收收。记得一年腊月二十三,我家蒸的山芋面大饺子,白菜馅,放的耗油的肉渣,那个香啊,我一顿吃了七个大饺子,哥哥比我还多,娘抿着嘴笑。过年蒸白面包子白面馒头。只不过用白玉米面搅肥,就是发酵。肥放的多,馒头就裂开口子,娘说馒头笑喜兴。菜就是自家长两盆豆芽,用大骨头炖熟,吃一个春节。 出家人不打诳语。咱不是作家,不会魔幻主义。记忆如此,那时差别不大,邻里背舍也一样。 生产队时期的苦是只有六十岁以上的人,才深有体会的。饿死人也就是在三年困难时期,(那时六十的人也就三四岁)那时真正当家做主的人也没有几个了。 农民过年一般是不休息的,(我们村那时有一个口号:干到腊月二十九,吃完饺子就动手。那年农历是小进)一般五六口的农户,买二十斤猪肉,用煮肉的汤煮两大盆黄豆芽,摊几十斤小米面饸叉,也就是一个春节的主要食品。 大年初一吃一顿纯白面饺子,一般每家是不做炒菜的,知是炖菜。 分猪肉一说是没有的。生产队给农民的任何东西都是要钱的,就连大白菜,毛柴也都是作价的。极少有的生产队养几口猪,春节宰了,以较低的价格卖给本队社员,还是条件好的多买点,不行的少吃点。 (像海鲜一类食品农民是不吃的,皮虾.螃蟹几分钱一斤,那时也不会吃,猪羊肉也就三五毛一斤。) 毛主席的生产队时期,有深厚的阶级感情,浓浓的人情味,生活虽很困难,但是,人,没有精神压力,人,没有贫富之分隔,人,没有背井离乡,人,没有空巢老人,人,没有留守孤儿,人人欢快。 过年,非常有年味,过年,非常热闹。 …… 生产队时期,应该是从人民公社成立的1958至人民公社解体的1979年共21年。在这21年里,人们评说的最困难时期星1958至1961年,那段时间,由于领导层的"高指标,瞎指挥"搞所谓万斤亩、十万斤亩,吃"三攴干饭"。吃了过头粮,有的地方连谷种也吃了。造成后年无种复种,加上自然灾害引发饥荒。这几年有许多地方发生过年无肉吃问题。而大多数岁月,生产队农、、林、牧、渔业的发展是比较正常的,农民过年是可以吃到肉的。试想,那么长长的20多年,没有国家正常建设,城乡生活生机勃勃。第一生产力的农村和农业都被描述成一无是处。我们凭什么进入了联合国?美国总统尼克松,为什么低声下气不这万里来北京拜会毛主席! 记得那时候,过年炒白菜,炒芹菜,炒菜花,炒土豆丝等家常菜全上桌,肉也有,很稀少! 记得那时候,过年都请我的爷爷奶奶吃顿好吃的,平常吃不上的菜肴全上桌,过年大吃一顿。 生产队的时候,物资匮乏,上述炒菜,在过节时能吃上,家庭条件应该是不错的,一般的人家还吃不上呢! 不能与比较富裕的家庭比,人家家中吃的是满桌鸡鸭鱼肉,我们普通老百姓能吃上这些菜,也就很知足了。 每当这时候,我就想起一首非常老的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那时候妈妈没有土地,全部生活都在两只手上。汗水流在地主火热的田野里,妈妈却吃着野菜和谷糠。冬天的风雪狼一样嚎叫,妈妈却穿着破烂的单衣裳。 她去给地主缝一件狐皮长袍,又冷又饿跌倒在雪地上。 经过了多少苦难的岁月, 妈妈才盼到今天的好光景。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每当听到这首歌,唱起这首歌,心中不断忆起自己逝去的童年!回忆起自己生活在农村生产队时的情景。 岁月无情,转瞬五十多个寒暑秋冬,我们这一代人皆步入知天命之年了。 唱起这首歌,回忆起逝去的母亲,回想着母亲教会我们唱起这首歌!!! 我生在农村,高中毕业以后,在生产队劳动二年,当过计工员和现金员,所以,我对生产队时期非常熟悉。那时,生产队养猪,主要是端午节,中秋节,生产队杀猪,给各家按人口分猪肉。过年时,生产队不杀猪。因为入冬后多数人家都杀猪,准备过年吃,当然,也有的人家卖一部分,自己留一部分过年吃。过年时,每家都要炒几个菜,至少要炒六个菜,人口多的,过年那天炒十几个菜。我家每年过年,都要炒八个菜,吃大米饭(用小米换的大米),半夜要吃年夜饭,年夜饭都吃水饺。 在我下乡的生产队里,一到过年生产队就会杀猪宰羊,给社员们分过年的肉。 每人差不多会分到一斤多猪肉,家里几口人就能分好几斤。羊肉也是一样,这些肉足够吃到过了正月十五。 在七十年代的农村,食物还很单调,过年的饺子是猪肉萝卜馅的,很少有白菜,白菜得自己买一些,炖大烩菜才有。 豆腐是仅次于肉类的食物,冻豆腐,烧豆腐,豆腐丸子。粉条也是农户自己到城里买上几斤,同时买几棵白菜。 做大烩菜时,猪肉粉条豆腐白菜必不可少,主食是各类花样的馒头花卷,吃得真香! 羊肉可以和胡萝卜配起来吃羊肉饺子,也会做羊汤面,另外再做黄米面油炸糕,羊汤面配油糕也是一道传统美食。 平时,七十年代的农村生活都以素食为主,过年才有丰富的美味饭菜。 也只有过年生产队才会分配猪羊肉,所有菜类也是秋天分到的,都是些萝卜土豆,绿叶蔬菜几乎没有。 年底分红每户或多或少都有现金收入,需要吃的穿的过年总是买好的新的。 小孩子是最盼过年的,穿新衣,吃好饭。大人张罗吃食,最辛苦的是做母亲的,赶做新衣服,还做各类饭菜,虽然忙碌,但看着孩子们高兴也是很开心,并不觉得劳累! 生产队时期的各家各户,过年的好饭种类有:猪羊肉饺子,油糕,羊汤面,油炸豆腐丸子,油炸萝卜素丸子;大人喝酒的小菜有:小葱拌豆腐,煮黄豆拌豆腐干,外加一小碟猪头肉等。 在那个年代,这些食物是算不错了,辛苦了一年的农民对生活是很满意的。家家都差不多,贫富没有太大的差距。 同现在相比,现在的生活每天都在过年,但 远没有那时候开心,没那时候简单。时代不同了,人的欲望多了,压力也更大!所以,有时还是很怀念那个越来越远的年代! 这个问题一下就把我拉回了童年的记忆。 记得小时候刚一进腊月门,老人们就对着我们念叨"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小孩儿小孩儿你别哭,过了腊八就宰猪。" 那个时候啊,天天掰着手指盼望着过年。 终于听到生产队里猪的嚎叫声,我们知道这是要杀猪分肉了。赶紧跑过去看热闹。 只见几个大汉把一头圆滚滚的大肥猪抬到一个提前备好的案板上捆好,案板下面放着个大铁盆。负责宰猪的人不顾肥猪qi历的哀嚎,一dao下去鲜xue喷涌而出流到大盆里。 我们几个小孩儿吓得紧紧闭上眼睛,堵住耳朵。过了好一会儿才敢睁开眼睛,大肥猪早就没了气息,被抬到一口烧开水的大锅旁,没多一会儿猪毛褪尽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一只白胖胖圆滚滚的酮体了。 我们几个小孩子一哄而散,就盼着晚上能吃上香喷喷的炖猪肉了。 那个时候爸爸上班,就妈妈自己挣工分,所以分到手的肉都不到二斤。所以就算炖肉也是割上一点儿肥膘当引头,白菜粉条找齐。有条件的再放上两块煎豆腐,这就是打牙祭了。 腊月二十五我和妈妈去赶集,买一点儿细菜留着过年招待客人。所谓的细菜就是芹菜,蒜苔,西红柿,韭菜,蘑菇,而且每样只买一斤多二斤的样子。 我妈还会摊炉糕,那是小米面做的,是把小米面用面肥发酵了在搅成糊状,有一种特质的炉糕鏊子,把它架在三块砖上,点着火把它烧热了,舀一勺小米浆糊转圈摊匀,不一会儿一张香喷喷的炉糕就熟了。我是边烧火边吃,还没摊完就吃饱了。 过年时也少不了年糕,都说三十吃年糕是年年高。我妈也是早早的就准备做年糕。那时候没有江米面,是黄黍子面的,不过也超黏。 蒸年糕的时候要用白菜帮放在锅的周围,最下面放一层提前泡好的红小豆,再放和好的黄米面,再放一层大红枣,再放黄米面,再放大红枣,再放黄米面,等蒸出来的年糕黄灿灿的,混合着米香豆香枣香,让我忍不住夹一块放进嘴里先吃为快了! 我妈妈还会做一道豆腐,用来炸丸子,炸豆泡,冻豆腐,还会灌灌肠。我们老家的灌肠是肉和淀粉加上调料混合在一起做的,因为猪肉分的少,所以淀粉要多放一些,我妈妈说,多放淀粉为的是多吃点儿。 下面这张图片就是我们老家的灌肠,煮熟了放进熬了糖色的锅里熏制一下,那滋味儿特治愈我的馋虫儿。 那时候家里不算富裕,虽说爸爸是挣工资的,但前期都帮衬了叔叔姑姑娶媳妇办嫁妆,好不容易都帮他们办完了吧,又该给自己垒窝了。所以我们家一直在经济紧张中度过。 但就这样我妈也没让我们受委屈,别的小孩儿有的,我们也都有。 我们家年三十的中午饭是煮豆腐,溜丸子,炸排叉,素什锦,猪肉炖白菜,灌肠,也有鱼有鸡,炉糕,年糕,馒头。真是满满当当的一大桌子。 炕上还会有炒花生炒瓜子,还有甜甜的糖块儿等着我们去享受。 真的是过年了,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平时吃不到的,大人们一是没时间,二是舍不得买,只有过年了才会让我们这么痛快的吃一回。 所以小的时候一直盼望着过年,过年就意味着有好吃的,还有新衣服穿,还可以有压岁钱,还可以纵情的玩耍。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喜悦却越来越淡了,到现在连一点儿年味儿都没了,好怀念那段时光啊! 你们家过年都吃什么啊?告诉我,也让我重温一下过年的气氛,顺便也解解馋呗! 自从我来农村后,记得生产队时期我们小队每家每户都养猪,过年时村里有专门杀猪的人,一头猪两块钱的手续费,除了光棍以外家家过年都杀猪,自己吃点肉去城里卖点,过年的菜大都是自家种的白菜、罗卜……就是白面少,少的可怜`有时过年都吃不上白面饺子,生产队养的猪,每年的端五节和八月十五节各杀一头猪、分肉给农民吃。 生产队时期,农民过年吃的饭菜和现在人平时日常吃的饭菜差不多,只是吃的饭菜的量要大得多,初一早上都是饺子,初一到初五都在过年。生产队里不分肉,农户家里自己宰年猪,留够自己吃的再卖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