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代娶媳妇与当今娶媳妇没有可比性 我只谈我地的娶媳妇情况: 那时,集体化。城里人,在工厂上班,工资不高,过日子没问题,余钱很少;农村人,种地打工分,地域好的,劳力多的余粮户,年终分红,有余钱。地域差的,土地贫脊,又缺水,能搞个肚儿饱就不错,几乎家家无余钱。 那个年代,都不富裕,不饿肚子,就算不错的。后期,生活逐渐好起来,出现什么"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家庭好的,置以上三转一响,弄媳妇不成问题。家庭不好的,置不起,就免了。不过,除了哈巴、残疾人,几乎都娶得着媳妇。有残疾的,歪锅配歪灶嘛,也娶到媳妇。 条件好点的家庭,为娶媳妇,头一年喂养一头猪,第二年娶媳妇时宰它,过客用。聘礼是:男方送女方家几件衣料、鱼肉各二三十斤、糖果三五斤、钱二三十块。好的家庭,送缝纫机和自行车(结婚时带到男方家)。 女方的嫁妆:好的人家:几垫几盖(床上用品)、几套衣服、箱子一对、柜子、床头桌、缝纫机等。 婚宴很简单,男女方各自办婚庆,亲朋及街房邻居,一般是三五桌席,没有超过十桌的。礼钱嘛,一般关系的三五块,绝对没有过百的! 新娘接囬时,有跪拜礼。依舅、姑、伯、叔、兄、姐、姨等顺序,由执事人喊:大舅!新郎新娘双双跪拜,大舅则给受拜钱,少的一块,最多的十块(依各家情况给),如此,依次進行。结始第三日,叫"囬门",夫妻俩:带礼物到女方家囬拜。 凭记忆,囬答题主之问。看完上述,你便知道:那时 娶媳妇与当今年轻人娶媳妇,是不是没有可比性?!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正当文革繁荣时期有吃皆可,最简单一个馒头亦可私定终身。此时也未全面重视启用科技生产力发展,虽然亩产万吨粮,但是物质缺泛不流通。工人略好点,农村极少娱乐书刊影视观看交流。鼠目寸光只以劳动为主,只有理想而没有欲望苛求的目标,所以每家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流动岀门打工,信息交通闭塞等等等筹。 六七十年代娶媳妇简单不简单,城市里我不太清楚,但农村我知道一些。 六七十年代,正值文革时期,广大农村处在特定时期的大气候之中。破四旧,立四新,婚事新办,是那时的潮流。当年,农村普遍提倡晚婚晚育。女青年们为了响应这一号召,一般都是先找好了婆家,但迟迟不过门,大都会等到二十六七才结婚。不然,会被人视为落后分子。 不仅如此,广大女青年们还积极打破旧风俗,树立新风尚,纷纷表示不要彩礼,婚事简办。这种观念和行动,一时成为农村婚嫁的新时尚。 下面我讲讲七十年代中期农村最简单的婚礼是什么样子的。 七十年代,结婚是不能搞大操大办的,叫"节俭办婚事"。男女双方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后,由双方家庭商量定好日子。并做到"三不",即不下请贴,不请客,不办酒席。双方家庭象征性地买点糖果和置办简单的生活用品等。结婚那天,家里门上贴上喜联,内容全是适时的政治口号,如"夫妻双方同革命,一心一意搞生产"等等。男方没有接亲队伍,也不布置婚礼现场。那时候,唢呐班子早已没有了踪迹,就连个喇叭音响都没有,更不允许燃放鞭炮。所以,村子里静悄悄的,像没事一样。 一大早,新郎穿上新衣服,借辆自行车,亲自到丈母娘家,高高兴兴地把新娘接到家里来。然后,再请位村干部(一般是妇女主任)主持一下革命性的婚礼,简单地讲讲话,向新人提提要求,就完事了。第二天,新娘就出工劳动。这觉悟,够高吧? 想想那个年代,儿女结婚既省钱,又省事。看看现在,孩子结个婚,双方父母既累心、又损财。办完一场婚事,足以让人脱层皮。 六七十年代,娶媳妇说简单就简单,说不简单就不简单。我可算是过来人,那时候有几句流行语叫,三转一响,四十个平方。即要有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四十个平方,是指二房一厅,这种情况放到现在不值钱,那时很难得。 七十年代娶媳妇,简单,婚车是自行,老公一带回来了,婚宴是瓜子一盘,水果糖一盘,清茶几杯,大家坐一坐,第二天下地搞生产,村上礼品是一把铁铣。 用三毛钱糖就说了一门亲事送几回豆腐给姑娘吃,就白捡了一个老婆 先说一个男人用三毛钱说成一个老婆的故事: 有一名外县的男青年来到同族的村子里,想在这边找个老婆。 有人就介绍他认识临村的一个姑娘,他身上仅仅有三毛钱,就买一把糖果,姑娘家没有父母,有一个带着两个孩子的姐姐 ,姐夫已去世,还有一个小弟。 这个家才两间房,用竹片从中间拦开成三个房间和半间堂屋。 这位男青年看到姑娘要去挑水,就抢过扁担,挑起水桶,让姑娘领着去井里挑水。姑娘看到青年男子这么勤劳,就同意了他做上门女婿。 这位男青年很快就和姑娘结婚了,后来会木工的他帮家里做了饭桌,凳子,还打了一个柜子。 和泥做了许多泥砖做了一个厨房,露天洗澡间。他的到来,让这个贫穷的家变化很大,后来他和姑娘还生了三个孩子 ,自己做了房子搬出去住。他老婆的弟弟长大后,又帮他盖了两间房子,他成家时也帮了不少忙。原来的两间房子就留给他老婆的姐姐一家人住。 知道他用三毛钱说成一门亲事的人,都夸他幸运。 下面我再说一个年轻人,在水利工地做豆腐,送给一位姑娘吃,白捡了一个老婆的故事。 一位年轻人会做豆腐,领导就安排他在某水利工地帮厨房做豆腐等活,有一个姑娘常到厨房那里找水喝。年轻人就悄悄地送给她几块白生生的嫩豆腐。这豆腐入口即化,一股清香滋润了姑娘的心田。一来二去,这两个人就对上眼了,谁也离不开谁。这个水利建成后 ,男青年把姑娘领回家里 ,男孩的父母别提多高兴了 ,悄悄地杀了一只鸡,又让儿子做点豆腐。 以往过年才吃的好菜,姑娘一进门,头一天晚上就吃上了。虽然他家里住的是低矮的茅草房 ,下雨天还漏雨呢。 姑娘也不嫌弃,两人手挽手一起去政府部门领了结婚证,秋天和男青年一起去山上割茅草,把房顶再铺一层,下雨就 不会漏雨水了。 平时两人天天都去生产队干活 ,没几年就三个孩子了。 后来村里人就说这个男青年,悄悄地用几块公家的豆腐,就白捡了一个老婆。 以上这两个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被村里人当做典型来说,是不是很简单。 六十年代五莲的光棍拿二十斤地瓜干就换胶南一个大姑娘。胶南人为了活命,把姑娘嫁给五莲人,对方用二十斤地瓜干做聘礼。我堂姐换了十几斤地瓜干,远嫁六七十里山村。到现在六十年了再没见过面,如果还活着今年八十八岁了。 要问有多简单我来说几句。六七十年那个时候人们都很穷,根本就不谈什么车子,房子,彩礼等,住房是男方挪出一小间作为新房就很不错了,再说那正是处在火红的年代,激情的岁月,人们的心思都放在工作上,还有人放弃三天婚假,婚后第二天就投入抓革命,促生产,那是滿腔热情,无怨无悔。那个时候娶媳妇是不是简单的既不花精力又不花钱呢?我来回答:肯定不是。作为男方经人介绍或是自已谈的女朋友还是要花钱的,因那个时候没有闪婚一说,从认识到结婚得要一年多,在这期间什么帮女方买衣服,看电影及各种零花都是要用钱的,当双方认可后便上门提亲,得准备烟,酒,水果,点心等礼物看望准岳父,岳母,就是不给现金。若被岳父母认可便开始准备打家俱了,还有一年三节也不能空手等,这些就不多说了,总之娶媳妇不能说得多简单,每个年代有每个年代的难处,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看50年前事,也没法去比较,时代在变,一切都在变。最后我再说一条,这件事好多男方有体会,那就是和女方刚认识不久,女方就会说:婚后我每月要补贴家里,因为几个弟弟妹妹还小,你若认可便谈,不认可就算了,这才是考验男方的时候到了,有些男方见女子十分美貌,机会难得便应允了,也有些男方确得此女很一般便离开的情况也是存在滴,只能说在当今独生子女的年代里这种事一去不复返了。 我61年26岁上结的婚,小交(彩礼)60元(当时能买60斤高粱),衣服三身,是欠下的(未给),一床被子。婚礼在单位办的。穿的原身衣服,单位给买了半斤糖蛋招待客人,婚礼后就散场了。我们一行三人(我,妻子,老外母),单位食堂吃的饺子,收了一斤粮票一元钱。那时,国家困难,结婚待遇是可以照顾卖给一个竹皮温壶。我又是遭了继母。单位对我太好了。 六七十年代取媳妇与现在没法比!当时是破旧立新,一切从简,用自行车从娘家接到婆家就行。最复杂的就是用队里的牛车把老婆拉到家,双方亲人聚会一下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