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如何教育孩子?
我相信,不少家长都会面对这样的难题:自己一番苦口婆心的说教,结果孩子心不在焉半点没听进去。更有甚者,孩子还会有逆反的心理,父母的教导换来的竟然是一句语言乃至是行为上的"我偏不",这可让不少家长操碎了心。
那么,为什么孩子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难道父母的教导是错的吗?我想不是,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说教都是出于好心,而且是从自己的阅历和实践出发,即使在语言上激动了一点,可也是"话糙理不糙"。
爸妈说的是对的,孩子就必须要听吗?当然不是。很多父母会有这样的想法:自己的人生因为没能早些认识到某些事实而走了弯路,就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再重蹈自己的覆辙。这是一种好的想法,因此他们往往就开始用一些"宏大叙事"来为自己的观点作做支撑,好让它更有说服力一些。
但问题是,这套做法就算面对成年人也未必能奏效,更何况是孩子呢?小孩子因为阅历不够,对宏大叙事难以理解。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我小时候父母常常教育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才能考上一个好的大学,未来找个好工作,拥有幸福的人生。
那时候我把这句话记在心里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再回忆这句话的时候,我就感觉我父母的这句话说的真对,真可惜我当年的学习不够努力。但当时的我是什么想法呢?
当时我的想法是,什么是大学?什么是工作?什么又是人生?年龄尚小的我都没能怎么接触社会,对我爸妈所说的这些完全云里雾里,唯一能听懂的就是"学习"。可是,我的学习不差呀,我在班里都是前几名,老师也夸我是好学生呢!
虽然我们都是从孩童时期成长为大人,但一旦成年亦或是步入到社会之后,我们就容易忘记孩童的懵懂,好像生下来就是这么成熟。你不能指望五六岁的孩子能有五六十岁的认知,就像我有一个朋友大学时给亲戚家的小学生辅导课程,在解数学题的时候下意识的使用高年级甚至是初高中的知识去获得答案,小朋友自然听得一脸懵逼。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使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对这些所谓"苦难深重""意义非凡"的宏大叙事驱魅(消解事物的神秘性、神圣性以及魅惑力)。
举个例子,在成年人的语言中,督促孩子好好学习应当是这样的:"孩子,你可一定要好好学习,如果你学习不好,大概率要做辛苦的工作,挣更少的工资,人生都会变得很辛苦。所以,你可一定要好好学习呀,考上985,才能酒吧舞!"
或者高端一些的说教是这样的:"宝宝,学习不一定能够让你拥有更美好的人生,或者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不一定能够挣到更多的钱。但是,学习能够让你获得知识,知识可以带你去认识世界,甚至改变世界。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呀!"
但是,在孩子耳朵里,这两种说教的方式,大概率效果不会有太大的差别,都是"学习……学习……学习"。因为我们所说所讲的这些,孩子都无法理解,或者无法真正理解。
不过这并不代表这些说教是无意义的,在他们长大之后,接触到足够多的现实与社会,他们就能理解这些话语的意义。可在此之前,我们应当怎么去让孩子接受我们的想法,去爱上学习呢?
我不准备给出具体的建议,在此介绍一下巴甫洛夫的狗,也就是条件反射实验。
巴甫洛夫在每次喂狗之前,都会亮起红灯以及敲响铃声,一段时间之后,就算没有食物,只要铃声一响或者红灯一亮,狗就会进入进食状态分泌唾液。
这并不需要对着狗讲什么苦难的宏大叙事,也不需要对狗非打即骂。
还有一个游戏成瘾的原因之一,也是最近流行的一些解压小玩具的原理之一,那就是"即时反馈"。在游戏里,你的每一个操作基本都是会有明显且立刻的反馈的。比如你移动摇杆,人物会移动,使用回复类药水,人物的血条就会增加,甚至在清兵和打boss的时候,它们的头上也往往会有"血条"来让你预判大概需要多久才能击败对方。
但学习和生活中有太多的行为是不能立刻得到反馈的。比如减肥,一开始可能体重会下降很快,到平台期时,可能你付出很多努力体重都很难再减少一斤,这个时候就会有很多人会放弃。孩子学习也是一样,长时间的学习往往在某次考试中才能得知自己的分数、排名或者等级。
从这两方面着手,在不过度依赖"苦难"以及"宏大叙事"的前提下,也能为孩子培养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当然了,这并不是说要摒弃"说教",相反,必要的"宏大叙事"以及"苦难教育"还是很有必要的,即使孩子目前听不懂,将来成长理解之后也会有很大好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无论是"宏大叙事"式的说教,还是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去沟通,以及通过条件反射和即时反馈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都需要家长大量的、持续性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孩子的成长不仅是孩子本身的任务,同样是家长、家庭甚至是社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