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总结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就业率越来越低了; 第二,工资相对其他一线城市较低,收入与支出距离越来越大; 第三,子女入学门槛高,费用大; 第四,内地经济发展迅速,现在交通发达了,很多有志之士返乡创业,政府又扶持,照顾老人,培养孩子两不误,关键在家乡生活习惯环境好; 第五,70、80后劳动力慢慢退去,这批劳动力在广东立足的留下了,没立足的回家创业或者该带孙子了,还有一部分继续在广东漂,回也不是留也不是,不知何去何从,迷茫的人群。 第六,90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又不愿意干苦力,很多90后的房子车子已由父母铺好,创业的多,打工的少,即使有也是那些上完大学技校后家境不好的去公司工厂做文职或销售或技术实习型就业,做普工的几乎很少。 第七,00后的更不用说,都是大爷级别的,从小娇生惯养,房车早就被70后的父母置办的妥妥的,想让他们去广东打工,那是不可能的事,除非兼职或打短期工,体验一下打工的乐趣。 第八,很多人自己利用电商创业了,现在是电商的红利期。 第九,很多人返乡了,固然也把经济带动起来了,所以很多00后的人不愿意像70、80后那样背井离乡,除了父母都在广东。 第十,新农村改革,大部分农村人都在县城买了房子,因此县城的人数巨增,人多的地方就能带动经济,经济带动了就业率就高了。 第十一,很多像富士康这样的大型制造业的企业在内地都直接建厂,目的就是降低劳动报酬和方便农民工照顾家庭,双方受益。 第十二,江浙一带的工资要比广东地区普遍都高很多,有一部分人转移到江苏、浙江地区。总结,其实广东地区经济发展迅猛,房价怎么涨都有大把人买,有钱人还是多,离开广东的大部分都是工厂里面60末和进入中年的70、80后这批劳动力,自己老了,也该回老家赡养老人了,定居在广东地区的都进入常太化了,留在广东工作的大部分是企业老员工、精英骨干、技术师傅、和大批应届毕业生来实习人群,真正离开的只是制造业工人,这和东莞工厂迁移内地有关系,当然也和当前的疫情很大关联,以上建议,纯属个人看法,不妥之处请多指点。 个人原创,请勿抄袭,谢谢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国内人口流动最为活跃的时期。全国流动人口数量从1993年的7000万增加到2000年的1.4亿,10年内翻了一番。中国人口流动的基本方向是由农村流向城市,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务工经商,解决就业问题。流动人口中年轻人口占绝大多数,其中15至35岁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以上,他们中的多数人接受过初中以上教育。家庭化趋势是人口流动的新特征。 1. 人口流动理论 人口流动是人口在地区之间所作的各种各样短期的、重复的或周期性的运动。根据人口流动的时间,可以把人口流动划分为:(1)长期人口流动。即离开户口登计地在1年以上,在外寄居,而户口仍留在原地。(2)暂时人口流动。指离开户口登记地1天以上、1年以下,在外寄居或停留,而户口仍在原地。(3)周期性人口流动。即有规律地定期离开户口登记地和返回户口登记地。(4)往返性人口流动。一般指早出晚归,不在外过夜的人口流动(如城市职工的上下班等),又称为钟摆式人口流动。 人口流动不属于人口迁移,比人口迁移更为普遍和经常,流动的人口不能称为移民。人口流动分为周期流动和往返流动。在人口统计中,将人口户籍登记地与现居住地不一致且离开户籍登记地半年以上的现象统称为"人户分离"。"人户分离"按分离的空间是否跨越省级辖区可分省际人户分离和省(市)内部跨区(县)、街道、乡(镇)的人户分离。其中,前者称为省际流动人口,是跨越省界的长距离流动,后者称为省(市)内的流动人口。定义:由于计划体制下户籍制度的作用,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口迁移是指户籍登记地的永久性改变。而事实上,存在大量非户籍登记地或居住地非永久性的改变,这种情况常常被称为人口流动(floating)。人口流动分为两种: 周期流动。是有规律的人口流动。定期外出旅行后在新地点居住一定长的时间后返回居住地,又称季节流动。例如中国一些地区农民农闲时到城市做临时工,农忙季节返回乡村工作。又如山区牧民在夏季把畜群放牧到高山草地,冬季带着畜群回山谷里越冬。大学生外出读书,旅游者外出旅游,都可看作人口周期流动。 往返流动。指往返于工作场所和居住地点的人口流动,外出时间一般不超过一昼夜,又称每日流动。如农民白天到田里耕作,夜间回到村庄;渔民到海上捕鱼一天或几天,再回到渔港等等;但更主要的是指居住在郊区的居民每天到市区里的工作地点上班。例如1970年调查东京都的市中心地区夜间人口为42.3万,白天人口可达219.1万,说明有176.8万人口每日往返于市中心和郊区,作钟摆式的往返流动。纽约、芝加哥、伦敦、巴黎、墨西哥城等一些大都市也都有这种现象。与此相反,另一种往返流动是工作者居住在市区,每天到位于郊区的工作场所去上班。例如上海市在其卫星城兴建或迁去一些工厂,使得居住在市区的工作人员每天去郊区上班。对这种人口往返流动的研究称为通勤地理。 2.广州流动人口现状 2019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628.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6.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1.37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6454.00亿元,增长5.5 %;第三产业增加值16923.23亿元,增长7.5%。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06:27.32:71.62。第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5.7%和73.7%。2019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1530.59万人,城镇化率为86.46%。年末户籍人口953.72万人,城镇化率为79.90%;全年户籍出生人口13.98万人,出生率14.86‰;死亡人口4.83万人,死亡率5.14‰;自然增长人口9.15万人,自然增长率9.72‰。户籍迁入人口21.05万人,迁出人口4.30万人,机械增长人口16.75万人。 大部分人年轻在广州市挥洒汗水和智慧,工作几年或者到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又会无奈的回到老家养老,他们对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是这么不舍,但也无可奈可。原因是高昂的房价和亲人的挂念让他们别无选择,总而言之是缺少对广州的归属感 居住方面,很多外来务工人员来广州市第一站,往往选择居住在条件简陋的城中村,那里握手楼林立,采光差,消费和电费比市价高几倍。但国为租房便宜,他们为了生活只能选择在那里生活和居住。目前政府也建设了很多廉租房和公租房,但和数量以百万计的外来人口相比,远远不够,并且外来人口申请上述房源比较困难。随着广州市的发展,广州地铁每年都在建设并开通,建议考虑在郊区建设一批廉租房和公租房,设定一定的条件给外来务工人员,让他们的生活环境有一个明显的提升。同时对现有的一些条件成熟的城中村进行微改造,让老旧小区焕发光彩。 教育方面,现在广州市公立学校向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子女开放,也有一批私立学校专门招收外来人口的子女,但公立学校提供的学位较少,私立学校学费昂贵,并且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升,导致很多个来务工人员将孩子留在老家交给年长的老人照看,孩子的学习和留守儿童身份是他们的心中的痛。希望政府在能满足本地生源的同时向有条件符合对广州市有贡献的人员倾斜。 3.转型升级促进人口逆流 产业迁移影响的不仅仅是中国制造的地理分布,也对中国的人口流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产业迁移的第一个影响体现在了房价上。过去,那些承接了高附加值产业迁入的中西部核心二线城市,中西部核心二线城市比七个东部沿海二线城市的整体涨幅更高。沿着这个趋势,未来有高附加值产业迁入优势的中西部核心二线城市的房价涨幅可能与一线和东部二线城市的房价涨幅持续分化。 产业迁移的第二个影响体现在了流动人口下降和就业本地化这两个变化上。中国劳动力流向的基本格局都是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和沿海地区流动。从2014年开始,中国的流动人口数量开始下滑,这表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留在本地就业。东部和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部分弥补了劳动人口下降的不足,中西部地区承接了来自东部和沿海地区的中高端产业迁移和劳动人口回流,中西部核心二线城市的经济增长进一步吸引劳动力本地化就业。 曾经人口流入最多的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的流入人口在逐年减少,2017年同步转为负增长,更多流动人口分摊到深圳,还有重庆、成都、长沙、武汉等南部和中西部核心城市,人口流动大势在2017年迎来转折。 若能在老家安家,谁又愿意四海为家呢 时代发展,社会的发展。不想被人歧视叫捞仔,捞妹,捞佬,捞头 因为广东的厂。死了超过6成。中小厂早倒闭了。大厂以前赚到钱的还可以顶得住。 工资越来越低 消费越来越高 蒋昊商业观,直击核心! 广东外来人口真的越来越少了吗?我们用数据来说话: 2019年,广东省常住人口增量是97万,浙江是86万,江苏是67万,位居全国前三。 过去10年时间,广东省的常住人口增量一直位居全国第一,只是每年的常住人口增量在递减。所以大家会感觉广东的外来人口越来越少了。 为什么常住人口会递减 1,城镇化率达到60%,城市人口增速会放缓 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当一个国家的城镇化率突破60%的时候,城镇化速度会放缓,那么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的速度会减少。 城市圈内的人口流动会更加频繁,小城市的人会去大城市,大城市的人会流向超大城市,超大城市的人会去一线城市。 2,内地强省会城市在崛起 其次,内地省会城市的人口虹吸效应会加强,所以,广州和深圳的人口增量会放缓,事实上,广东省的常住人口增量基本上是广州和深圳的人口增量,以及一部分由佛山和东莞完成,其他城市对外省人口的吸引力就比较弱了。 2019年有一个很多有趣的数据,就是杭州的常住人口增量已经超过了深圳,位居全国第一,而郑州、西安、武汉、成都、长沙、合肥等内地省会城市的人口虹吸力也在进一步加强。导致广东外来人口的增量也在减少。 3,广东本地产业在升级,高端人才在流入,中低端人才在流失 广东最近20年时间,产业在不断升级,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科技、金融、互联网等新兴产业转型,那么密集型产业很大一部分就被转移到了内地省份,向湖南、四川、贵州都是很好的"接盘侠",所以,大量劳动力人口从广东开始向内地转移。总结 过去,我们总喜欢以人口和GDP总量来对一个区域的经济,做出排名,但事实,未来我们对城市经济的观察,不仅仅是人口和GDP,而是资金总量、人均GDP、地均GDP来衡量一个省份或者一座城市的发达指数。 未来10年,是我国GDP总量超过美国,城市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关键十年,那么超越美国之后,我们追求什么?应该是经济效率,以此来提高大家的收入。 广东的GDP总量过去十多年时间,位居全国第一,资金总量位居全国第一,人口总量位居全国第一,广州和深圳的人均GDP位居全国前五,特别是深圳,人均GDP超过了北京和上海,地均GDP也领先全国其他城市,可以说,深圳已经走在全国城市前列,人均GDP已经超过了3万美元。经济效率位居全国城市第一位。 所以,人口的增长和流失,对一线城市来讲,不是关键指标,资金总量的聚集能力、高端产业、总部产业的聚集能力,金融和科技的影响力,全球经济的活跃指数,这些才是广州和深圳需要发力的地方。 房租加生活费四千,正班四千元,加班费二千五,除去开支每月余二千五,每月减去生个小病五百,每月仅余两千,上有老,下有小,工作还占据大量时间,许多人回家乡做小生意或就近务工了。 第一,近年来(大概十五年时间)国家开始改变策略,从原来的世界工厂转变为以商品房经济为主,很多投资者把资金投向房地地,间接造成了办厂资金缺乏,工厂的就业就率越来越低了。 第二,国家出台工人权利实行双休日制和限时夜班,然而双休日和节假日加班需要付双倍工资制,甚至三倍工资制,从而使得工厂老板效益差,不敢拿订单,如此一来造成工厂资金成本翻倍,且效益大打折扣,造成倒闭潮,南下广东的打工者也就大大减少。 第三,学位门槛高,费用高,以惠州为例,包括惠州市外的广东户籍小孩的小学入学学位需3万至4万潜规则费;给原本就就业不足的打工者增加生活成本。 主要原因是其他地区也在快速发展,外出打工不需要再跑那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