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养老金的高低,跟在职时的工资高低有关系吗?
感谢邀请,更感谢楼主的提问。
楼主你好,退休后养老金的高低,跟在职时的工资高低有关系吗?通俗意义上讲,退休以后养老金的高低跟我们在职时工资性的收入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但是往往有很多企业单位在缴纳基本养老保险的过程中,他都不按照自己实际的工资收入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那么这样的话就会造成我们养老金待遇的偏低,因为平均缴费指数也是影响我们基本养老金待遇的一个重要条件。
所以说我们认为养老金的待遇虽然说在机关事业单位也好,还是在企业单位也好,都会有一定的替代率,那么这个替代率是普遍的一个现象,也就是说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以后,它可以获得70%~90%,在职期间的实际收入,那么作为企业单位的人员呢,基本上退休之后可以获得40%~60%之间的替代率的实际收入,所以说这个养老金相对于企业在职期间或者机关事业单位在职期间的工资性收入要偏低,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跟自己的实际工资关系呢,它并不挂钩的,因为我们在计算养老金的过程中考虑的是社会平均工资,你自身的养老保险的累计缴费年限和实际的平均缴费指数,这三个主要条件来确定我们的基础养老金,还有就是你个人账户当中的余额和你本身的退休年龄,所对应的计发月数来计算你个人账户养老金,那么与我们的工资收入实际上是没有直接关联的。
感谢阅读,请加我的关注。
【社保侦探】观点:退休后养老金的高低,跟在职时的工资高低有关系,但是却不是最直接的决定关系,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您也存在类似的疑惑,不妨一起来一探究竟。影响退休当月养老金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对于只有实际缴纳职工社保的人员,退休当月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退休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国家规定的计发月数(常见的计发月数有50周岁为195个月,55周岁为170个月,60周岁为139个月)。
注:月缴费工资指数=历年缴费基数/历年社平工资的平均数。
个人账户储存额=缴费基数×缴费年限+利息。
根据职工社保养老金计算公式可知,退休当月养老金的高低主要受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个值影响。
影响基础养老金的因素是【退休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均工资、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
影响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因素是【缴费基数、缴费年限和退休年龄】。
小结:决定退休当月养老金高低的关键因素只有【退休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均工资、缴费基数、缴费年限和退休年龄】这4个。
而职工工资并不直接影响退休当月养老金的高低,但是当年缴费基数却根据职工工资决定。
所以说,职工工资是公司调整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重要参考依据,可以间接影响退休后养老金的高低。影响退休后养老金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从退休次年1月份开始,月涨养老金=固定增长额+挂钩增长额;固定增长,只要符合上调资格的退休人员(一般以上一年度12月31日之前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不管办理退休时养老金是多少,北京市2019年每月固定增长50元养老金;挂钩增长,分为与【退休人员缴费年限挂钩、与养老金绝对值挂钩和退休年龄挂钩】三个部分。
①缴费年限挂钩:根据退休人员缴费年限决定养老金涨幅,缴费年限越长涨的越多。以北京为例,社保不足10年实际缴费年限,固定增长25元;超过10年的,每满一年增加3元,不足1年的按0.25元/月增加。
②养老金绝对值挂钩:为了缩小养老金差距,遵循养老金越多涨幅越少的原则。北京市2019年分为3个档次,低于3959元/月,上涨65元;高于3959元/月,低于5459元/月,上涨55元;高于5459元,每月上涨45元。
③年龄挂钩:高龄退休人员适当倾斜,年龄越大,养老金涨幅越大。上海市从60岁就开始倾斜,而北京市从65岁开始到70岁,每月增加40元;70-75岁,每月增加50元;75-80岁,每月增加60元;高于80岁,每月增加70元,退休次月开始享受上涨养老金福利。
根据退休后养老金上涨公式可知,月涨养老金高低主要由固定增长和挂钩增长两者决定。
固定增长主要由当地财政状况决定;而挂钩增长主要受【缴费年限、月养老金总金额和年龄】这3个因素影响。
小结:影响退休后养老金高低的因素主要是【当地财政收入、缴费年限、月养老金总额和年龄】这4大因素。而在职工资高低并直接不影响退休后养老金的涨幅,所以,两者关系不大。写在最后的总结:
退休后养老金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退休当月养老金和退休后养老金的涨幅。主要受【退休地社平工资、缴费年限、缴费基数、退休年龄和寿命的长短】这5个因素影响。
所以,交社保领养老金有2个规律:第一个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公平原则;另一个是【寿命越长,越赚养老金】的保障原则。
为此,想要退休后多领养老金,退休前参保人要做到监督用人单位合规合法多缴纳养老保险;退休后保障身体健康,才可以活到万寿无疆,领养老金到地老天荒。
关注【社保侦探】,助您破解更多社保和职场问题,更多【分享】,更多【收获】!
1、从政策法规来看,基本养老金根据个人累计缴费年限、缴费工资、当地职工平均工资、个人账户金额、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因素确定。其中个人账户金额来自于历年个人缴纳社保费用,个人缴纳社保费用是根据社保缴费基数乘以个人养老保险比例计算而来。社保缴费基数按照政策规定应该以员工实际工资收入作为社保缴费基数。实际工资收入即工资总额,按照国家统计局规定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工资总额由下列六个部分组成:(一)计时工资;(二)计件工资;(三)奖金;(四)津贴和补贴;(五)加班加点工资;(六)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2、结合以上描述,可以肯定工资高低直接影响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金额,从而影响养老金高低。
3、实际操作上,大多数公司无法做到合法合规缴纳社保,没有按照员工实际工资缴纳的情况比比皆是。一方面企业需要压缩用工成本,另一方面也可降低员工个人社保负担,毕竟按照实际工资缴纳对于年轻人来说,到手的工资就更少了。因此考虑短期收入问题还是考虑退休以后养老金问题可能也是一个比较矛盾的且长期会存在的现象。
一、养老金领取的影响因素
1.缴费基数
2.缴费年限
3.社平工资
4.退休年龄
二、结论
退休时领取的养老金与在职时的工资无直接关系,但如果你缴纳社保的基数就是每月的工资就有关系。
从个人角度看,能把控的影响养老金领取的因素是1.缴费基数(尽可能在社平工资基数以上缴纳)2.缴费年限(尽可能从刚参加工作时缴纳,中间不要断档)。另外一个可控因素就是养好身体,尽可能地活过国家平均寿命线,这样你领取的养老金就更多,因为每年国家都会上调养老金。
退休后养老金的高低,跟在职时的工资高低有关系吗?从理论上来说是有关系的,通过对身边人的观察比较,在职时工资高的人,养老金水平相对也会比较高。
要了解退休金的高低,首先我们要了解社保的缴费方式和缴费基数。在岗职工养老保险的缴费分为单位部分与个人缴费部分。单位缴费部分是按照单位职工工资总额来作为缴费基数,职工个人是按照本人的实际工资来作为缴费基数。在职时工资高,缴费基数也会相应比较高,比如同在一个单位,单位的部门经理月薪为12000元,而部门员工月薪只有5000元,在缴纳养老保险时,养老保险的个人缴费比例都是8%,部门经理每月12000元的缴费基数,每月需要扣缴养老保险960元,而部门员工的缴费基数只有5000元,每月扣缴养老保险400元。部门经理比部门员工每月多扣缴养老保险560元。按照社保法的规定,个人缴费的8%全部计入个人账户。部门经理每月计入个人账户的资金余额为960元,每年计入个人账户的资金余额为11520元,而部门员工每月计入个人账户的资金余额为400元,每年计入个人账户的资金余额为8400元。
从养老金的计算方式来看,主要参考因素为缴费基数、缴费年限,个人账户资金余额,退休时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水平等。缴费基数越高,缴费年限越长,个人账户资金余额就会越高。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除了决定个人账户资金余额的高低以外,还是决定个人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高低的关键因素。养老金的计算分为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个部分。其中基础养老金是根据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历年平均缴费指数工资之和的平均值来作为计发基数,缴费每满一年,发给1%的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是按照个人账户资金余额来除以相对应的计发月数,个人账户资金余额越高,计发月数越少,个人账户养老金就会越高。
我们还是按照上面举例部门经理和部门员工为例子来做一个模拟计算。部门经理的平均缴费指数工资为12000元,部门员工的平均缴费指数工资为5000元,假如缴费年限都是20年,部门经理的个人账户资金余额为230400元,部门员工缴费20年,个人账户资金余额为168000元。假如退休时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为12000元,都是按照60周岁来办理退休,那么部门经理的基础养老金为每月2400元,个人账户养老金1658元,每月养老金总额为4058元 ;部门员工每月基础养老金为1700元,个人账户养老金为1209元,每月养老金总额为2909元 ,部门经理退休后每月所领取的养老金比部门员工多1149元 。
综上所述,在职时工资高,缴费基数就比较高,缴费基数高个人账户资金余额就会增加,因此在今后办理退休时,在同一地点,同样年龄办理退休时,在职时工资高的人退休后养老金会更高。从上述举例中所举的部门经理和部门员工在职时的工资水平和退休后所领取的养老金模拟计算,也可以证明在职时工资高和退休后养老金的高低存在比较大的关系。
退休后养老金的高低,跟在职时的工资高低有关系吗?
这个问题涉及对象不同,答案是不同的。
退养后的养老金高低,跟在职时的工资高低有的有关联的,有的没有关联。因为它们有的都涉及一些相同的因素,这些因素都影响收入金额的高低,有些人群在职工资直接与养老金挂钩,直接影响养老金高低,有的没多大关系,具体怎样影响要分不同的群体,不同时期退休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一、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
1.机关事业"老人"
退休工资直接跟在职工资总额挂钩,因为他们的退休工资是以退前在职时工资加上各种津补贴收入总额,以工龄比例相乘得出的,工龄比例按工龄长短分几个档次:35年以上0.9,30-35年0.85,20-30年0.8,10-20年0.7…。这些群体在职工资与退休工资是有直接关系的。
2.机关事业"中人"
(1)十年过渡期内"中人"
即2014.10~2024年退休人员,因养老金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和"老人"一样的老办法额组成。第二部分是增发部分,增发部分又是由新办法额减老办法额乘以增发比例得出,增发比例按十年过渡期年份按10个百分点逐年递增,如2015年0.1一2016年0.2一2024年1。那么新办法额计算公式,虽然金额与在职工资没有直接挂钩,但有相同因素,比如:职务、职称、级别因素,职级高低影响在职工资高低,影响在职养老金缴费指数高低,同样影响养老金公式计算时视同指数高低与实际缴费指数高低,最终影响养老金高低。工龄因素因工龄长短影响在职工资高低,也影响养老金公式计算中视同缴费年限长短,最终也影响养老金高低。当然其它规定各自影响收入高低是相互没有关系的。因此养老金增发额与工资多少有间接关系。老办法额部分前面已讲述与老人相同两者是直接关系。所以此类中人在职工资与养老金不仅有直接关系而且有间接关系。
(2)十年过渡期外"中人"
完全按新办法公式计算,有基础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年金四项养老金,是前面讲述的在职工资与养老金受同样因素,即职级因素、工龄因素既影响在职工资高低又影响养老金视同指数和平均指数高低和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长短,最终影响养老金多少,它们之间有间接关系。
3.机关事业"新人"
与十年过渡期外"中人"一样,只是少了一项过渡性养老金,在职工资和退休养老金因相同因素影响收入多少,是有间接关系的。
二、企业单位退休人员
(一)在岗职工
一般国企、私企、企业在岗职工,在职工资多少都和退休工资关联,只是关系大小的问题,国企在岗职工退休,在职工资与退休养老金关系最大,因为在职工资高,工资基数就是缴费基数,所以指数交的高,个人账户和有企业年金的年金账户余额多,指数又影响各项养老金。养老金总计明显高很多。私企交费有些不按工资基数交费,在职工资与养老金高低有关联但影响不大。
(二)下岗职工
下岗职工在职工资与养老金没多大关系。因为计算养老金是以实缴指数、视同指数计算平均指数计算养老金的。第一视同指数规定最低,采取一刀切。在职工资高低与视同指数没有关系,实际缴费又是没有单位缴纳统筹部分的,所以个人承担比例比其他群体都高,是0.08比0.2。所以实缴指数因缴不起成为最低。在职和退休收入相差很大,也就是说其他群体养老金替代率是90%,而下岗职工养老金替代率只有40%~50%的原因之一。因为政策规定在职时高职级高工资者,养老金公式计算不象事业单位有职级差别影响养老金多少,所以在职工资高退休养老金不一定高,相反有些在职工资高的高学历人员,由于学龄长工龄短,影响视同缴费年限少很多,导致养老金出现反差,即在职工资高而退休养老金少的现象存在。这是与机关事业单位不同的地方,也是在下岗职工中出现的奇葩怪事。因为下岗职工养老金改革后至下岗时间很短,单位以工资基数缴费时间很短,大部分是视同年限和下岗灵活缴费年限。所以缴费指数与在职工资高低不相关联,这也是与其它群体不同的地方,也是出现在职工资高而退休后出现养老金休低的原因。
一、
计算退休养老金,和在职的工资无关,是按照缴费基数计算的,但是职工的缴费基数,是根据职工工资确定的,因此,间接的来说,还是有关系的。职工的工资越高,缴费基数越高,退休领取的退休养老金也就越高。
其相关的计算标准《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中予以了规定。
1.决定实施后参加工作的职工,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 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
其中:基础养老金=(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含视为缴费年限)×1%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帐户积累额÷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
2.决定实施前已经离退休的参保人员仍然按照国家原来的规定发给基本养老金,同时随基本养老金调整而增加养老保险待遇。
3.决定实施前参加工作、本决定实施后退休的参保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退休后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
4.决定实施后到底退休年龄但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人员,不发给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关系很大,在职时工资高,交社保和年金多,在机关事业单位,职务职称高工资就高,所以,退休后养老金的高低,跟在职时工资高低很有关系,所以在职时要努力工作,为退休多拿养老金打好基础!!!
问题:退休金与在职时的工资有关吗?
这个问题有点复杂,理论上关联度的阈值可以是0-100%。要确定具体关联度,首先要区分你是老人,中人,还是新人;如果是中人和新人,要看你是机关事业单位退休的,还是企业退休的;如果是企业退休的,国企、外企、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的关联度也是不同的。如果是国企、机关事业单位的人,退休金与在职时的工资完全正相关,如果是非国企退休,就要看你社保的实际缴费情况,与在职时的工资无关。1、老人,在职工资和退休金
如果你是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制度建立前参加工作,也是在这之前退休的"老人",那么退休金和在职工资的关联度是100%。无论退续前你是企业单位的退休人员,还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退休金与在职时的工资是密切正相关,成正比的。那时确定退休金的要素只有两个,即工龄和档案工资,是按工龄分档与退续前人事档案工资成比例挂钩领取退休金的。比如有的地区是30年工龄的,享受退休前档案工资的85%。严格意义上讲,老人退休后领取的才是退休金,而后面要谈到的中人和新人退休后,领取的是养老金。
2、中人,在职工资和养老金
如果你是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制度建立前参加工作,是在这之后退休的"中人",那么养老金的水平与视同缴费年限和实际缴费水平相关,与在职工资没有直接关系。与视同缴费年限部分的在职工资的关联度是0,与实际缴费年限部分的在职工资的关联度理论上是100%,但在实践中,有可能打折扣,要看你所在企业的性质和守法程度。
如果你是国企、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与实际缴费年限部分的在职工资的关联度理论和实践上是吻合的,或者说是100%。这些单位有国家财政做后盾,财力雄厚,都能按职工的在职工资按时足额上社保的,所以社保缴费情况和在职工资是吻合的。如果你是外企、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的工作人员,那就说不好了,社保费用完全由企业承担,社保缴费情况和在职工资不一定吻合。这些单位大多数都不是按职工的在职工资按时足额上社保的,大多数人的缴费基数是被打了折扣的,或者是按最低标准为职工上社保,甚至还有不给员工上社保的。工资高或低不能决定养老金的高低,而要看社保缴费水平是高还是低,通常用缴费系数体现。而不给上社保的就更惨了,不管你上班多少年,没有社保缴费年限,或者缴费年限不够15年,就拿不到养老金了。
中人的养老金的确定或核发与多项要素相关,如退休上一年度的社平工资,视同缴费年限,实际缴费年限,缴费系数,个人账户金额,退休年龄等,视同缴费年限部分涉及到的养老金不和在职工资不挂钩,实际缴费年限部分养老金是和社保缴费情况挂钩的,不是和在职工资挂钩的。
社保缴费系数的上下限是由当地上一年度的社会平均工资决定的。全国来看,养老保险缴费的下限是当地上一年度的社会平均工资的40%,大部分地区执行的是60%,上限是当地上一年度的社会平均工资的300%。单位都是在这个限度内给员工交社保,现实中,很多非国企的企业单位都没有按职工的在职工资按时足额上社保,这也是这些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偏低的原因。3、新人,在职工资和养老金
如果你是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制度建立后参加工作,是在这之后退休的"新人",那么养老金的高低只和实际缴费水平相关,与在职工资没有直接关系。新人没有视同缴费年限,与实际缴费年限部分的在职工资的关联度理论上是100%,同中人一样,但在实践中,有可能被打折扣,甚至是大打折扣,还是要看你所在企业的性质和守法程度。道理同上,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退休金与老人在职时的工资完全相关;与国企,机关事业单位中人和新人在职时的工资也是正相关的;但非国企企业的中人和新人的情况就不好说了,与中人在职时的工资可能部分相关,也可能无关;与新人在职时的工资根本没有直接关系。中人和新人养老金的高低,归根结底,要看社保缴费情况。
我是"水流云在草青青",认真诚恳的退休顾问,欢迎大家关注我,查看更多社保及退休文章。愿天下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如果单位严格按个人工资收入确定交费基数那退休后退休金就和个人工资收入高低有关了。但很多企业按相同的基数(所谓本市最低工资标准)交费那大家都一样了。如六千元的工资和五千元的工资都按三千元的基数交费,那大家都一样了。之所以退休金还有差异那就是工龄不同每年一个点造成的了。
个人指数化工资等于上年社平工资乘以个人指数化平均工资系数。
个人指数化平均工资系数是每年指数化工资系数相加之和除以交费年限
个人每年指数化工资系数=个人每年交费基数除以上年社平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