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玷污了一个想当个好老师人的尊严。要求所谓的论文不过是商人的一门生意,所谓科研不过是玩弄组织文字的游戏,为职称写的所谓的教材不过是几本过时书籍七拼八凑的忽悠。我认为真才实学跟职称真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评职称就是一种消磨人意志过程,让你觉得自己卑贱得像一个被人玩弄于股掌中被套牢的囚犯。 据老夫所知,这个问题在数年前即已有不算罕见的个案发生,只是近年来似有"显性化"之趋势,也即越来越常见了而已!只要你稍加关注,就会发现,几乎在每一所高校的每一个院系,都会有那么几个"自愿"地"放弃了评职称",故而"轻松"无比的"超然之士"!呵呵!瞧老夫说的多么"轻松"!但事情果真是这样吗?! 按照人们的传统认识,大学老师!多么牛逼的职业!稳定!体面!受人尊重!生活小康(至少在表面上,其实压力也挺大的,尤其是青年教师)!医疗基本无虞(目前虽无医保,但有"公费医疗")!住房基本无忧(只要你的要求不是太高)!而且还有令人羡慕的寒假和暑假!虽然要从小小助教(现在几乎没有助教了)熬起,但是讲师、副教授、教授,甚至不属职称序列而属"工作岗位"的硕导(硕士生导师)和博导(博士生导师),只要你能努力奋斗,持之以恒,做出成绩,迟早都会逐一拿下!尤其是那些在"985"和"211"高校(现在又在玩儿命似地建设"双一流",也即一流的学校和一流的学科)"高就"的老师,职称晋升之路,似乎相对又会顺畅一些!因为说到底,这样的高校和这样的学科,职数一般都会多一些,高级职称的职数配比也会大一些。当然,竞争还是会有的,有时甚至还会异常激烈!否则也就不会有人"激流勇退"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有的大学老师放弃了评职称"呢?其实,据老夫了解,还有主动、自愿辞去硕士生导师这个工作岗位的老师呢!至于有没有主动、自愿地辞去博士生导师这个工作岗位的老师,目前不得而知,但老夫知道,由于种种原因,博士生导师拒绝招收博士生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哈哈,扯远了,赶紧打住,书归正传! △志向所致,主要兴趣不在本专业,当初进入教坛,大概率就是个"误会",故而不愿意花精力去评什么捞什子职称!那么,为什么不干脆拍屁股走人呢?舍不得!舍不得什么呢?舍不得高校的环境,尤其是人文环境!哈哈,将此原因归居首位,用以说明"为什么有的大学老师放弃了评职称",似有故意调侃之嫌,但也绝非一点道理也没有!比如老夫本人,之所以会将手机微信中之"座右铭"宣示为"吃法学饭,享园艺福",多少也有这个意思。而且,老夫若不是早在上个世纪末即堪称顺利地走完了职称评定之路,那么时至今日,很有可能也会放弃评职称了!呵呵,估计也评不上!由此看来,老夫这个教授,也仅具有历史的合理性,而非现实的合理性![呲牙][呲牙][呲牙][呲牙][呲牙] △指标有限,僧多粥少,竞争激烈,苦等无望。为了使得教师队伍的基本结构趋于"合理",每一所高校,甚至每一个院系,在一段时间内,不仅其全体教师的总数是有控制的,而且全体教师在职称上的分层也是有控制的。一般来说,金字塔结构便是这种分层控制的形象表达!在这个结构中,处于最底层的乃是助教(这话似乎有点难听?),人数占比理应最多,否则基础不稳,易于崩塌;但是目前几乎每一所高校,每一个院系,助教都只是个象征性的存在!寥寥无几!助教之上,逐层上升乃是讲师、副教授和居于金字塔尖的教授。教授居于塔尖,职数本来就不太多,加之有的牛逼高校明文规定"缺一补一"(言下之意即不缺不补)!因此只要这个极品教授不死不退不调走,那么TA"下面"的副教授就只能长期干熬,甚至直至退休走人!与之相应,讲师晋升副教授的问题虽然难度稍小一些,但也绝非轻而易举,唾手可得!在此情况下,难免"有的大学老师放弃了评职称"!"退一步海阔天空"?无奈之举,又能如何?! △评职称的条件越来越苛刻,怎么赶也赶不上,以至最终失去信心,无奈放弃申报。这种情况较为普遍。比如,有不少高校几乎每年都会"与时俱进"地修改职评文件,添加(实为拔高)申报条件,以期减少申报人(表面上是为了提高申报质量)!一开始,往往只要教学考评合格,那么科研方面只要有若干篇"核心"论文即可申报,后来,除了论文必须是"权威"期刊所发之外,又追加了专著,而且要求是权威出版社出版,再后来,纵向项目、到账资金、国家奖项、出国访学,接踵而至!更为"用心险恶"的是,新增条件的适用压根儿不设缓冲期,直接溯及既往,此招无异于玩弄申报者!罪大恶极!不可饶恕! 除上述三种原因外,还有下述原因,也会程度不一地使得"有的大学老师放弃了评职称": 职称评定中的不正之风和有欠公平,深深地伤害了申报人及后续申报者的心; 外來的和尚(引进人才)挤占了期待中的职称评定名额; 专注于教学而弱于科研; 生性羞涩,不会拉关系。 无奈文长屏短,就不一一展开了!否则头条又不让老夫进首页了!哈哈!笑言!笑言!笑言![祈祷][祈祷][祈祷] 我现在是985大学的教授,博导。 我北大博士毕业做了七年博士后,才回国从副教授干起,之后又花了七年才破格晋升为教授。晋升教授之后,又花了四年的时间,才拿到国家自然基金,做到博导。 我要说的是,大学的教授和博导的确很难评,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我是靠自己的拼命与15年以上持续坚持,走到今天。 我也是达到了一种崩溃的边缘,才最后成功上岸。 我肯定没有给任何领导送过一分钱的礼,从来没有走动过任何关系。 要知道我们那个年代本硕博985,又做七年博士后的起点是很高的,拼了那么多年才做到教授博导,可想而知,大学的正高职称评审的确很难。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私信我 @坚恒勇毅 我的许多同学在大学任教,闲谈起职称评定时,平日温文尔雅的为人师表的高校老师,竟然脏话满口,挨个领导骂了个够,才解恨的渐渐平静下来。用他们的话讲,高校里的职称评定是老师心中难言的痛,人格遭受了侮辱,心灵被残酷摧残。表面上好像学校里的职称评定有各式各样的严格复杂的规章制度和程序,可是,实际上每一个环节中都权力的影子在暗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让那些只知道认认真真做学问的人干吃哑巴亏。没有公平公正公开的职称评定,就是腐败的重灾区。这样的职称评定还有意义吗?教学科研第一线上的老师宁其被当众受辱,还不如干脆退出这毫无公平公正公开而言的竞争。 因为国内大部分学校会给老师们各方面的压力,比如要求老师既要专注教学,通过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要把学生带出成绩,比如指导学生参加比赛或竞赛获奖等;又要有科研成果,校级、省级、国家级,职称越高需要的科研项目级别也就越高,当然也有不同类型的项目,每年还要完成符合各级职称定量的科研工作,发表论文在一些不同重量级的期刊上等等;有些老师为了评职称,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但是在自己学校里呆着肯定是到头了,很难有进步的,于是只能申请去好学校或者外面做访问学者,在这个阶段专心出论文出成果,访问学者一般半年到两年不等,当然不排除还有些稍微年轻些的教师去读在职博士的,在读博士期间也要承担一部分工作量,既要工作还要毕业,博士毕业可不是开玩笑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读着读着博士就没有然后了;除此之外,老师们有时也要去参加比赛,包括教学方面和专业方面的,不要以为都是自愿的,想不参加就不参加,有时候这就是作为一个任务分派下来了,你就得去完成。然后老师还经常会被安排参加各种不同的培训,这一部分叫继续教育;还要积极响应学校的活动,参与各个分院和教研室的建设等等…如果是大专的老师,还会有每个职称阶段定额的企业实践…试想想,有多少老师是全能能做到这么全面?各方面玩转有余?有些学校要求不那么严苛的,少部分更喜欢教学的老师评到讲师职称就会放弃继续评了,多放一些精力在学生身上会使他们感到快乐;当然在少数要求比较高的学校里,容不得这样的老师,所以相对的压力就会更大;不过不能否认,也存在有少数不评职称的老师,是图清闲混日子的。 我认识两位不评职称的老师,评了讲师以后就不再评副高了(评中级比较简单,两篇省级学术期刊的论文就可以搞定)。一位是有名的艺术家,安利也卖的挺好,赚了不少钱。另一位干脆一边做生意一边混日子,我到他的会所吃过几次饭,挺不错的。 不过,这些都是50以上的老人。现在如果是211、985、双一流大学,45岁以下的老师,是混不下去的,不进则走人,或者就当教辅人员去,没有研究,你怎么当大学老师啊? 当然教辅单位不评职称的就多了,比如大学图书馆,我见过非常多评到中级职称就不再往上走的,985.211都有。这些人多数是女同志,很多是教师家属,老公是高层次人才,她们不想在课题、论文上下功夫,要照顾家庭。还有一个原因是学历都是本科甚至专科,没有受过很严格的正规的学术研究训练,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比较困难。 我有一好朋友,在一个待遇很好的双非大学图书馆,能当部门主任,工作能力应该是非常不错的,但是也不评高级职称。每次见到他,都说他,他说安逸惯了,不想熬夜不想白头发,逼急了他就说他要留精力应付老婆,什么道理! 本人普通高校资深老讲,属于不想再折腾评职称者,原由多多,但职称评定体系的不合理是主要的,高校有教学型和科研型及综合型之分,那么职称也应该有所对应,但长期以来,科研和学历依然是职称评定的二条硬杠,必有其一职称之路才算顺利,硕士以下的老师评中级问题不大,往副高上走就有点艰难,要科研成果或学历提升要实践成果,惟一被轻视的是教学水平,有相关要求也是仅作参考,既便是笔者所在的师范性院校也是如此,评个教学名师也规定要副高以上职称,副高以下的学生评价再高也上不了台面,尤其人到中年以上的老师,拼科研吧,发一篇核心期刊文章没有几万下不来,满足评审条件光发文章费用就得十万往上,负担不起,拼学历吧,都拖家带口的,再去读博什么的根本不现实,可拼的只有教学能力,但人家又看不上,无奈只好不去理会,图个心静。本人听过不少高级职称教师的课,那水平,唉!不说了。 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评职称无非就是图个待遇,有些专业,如艺术、信息、外语、土木工程等专业社会应用性高,有水平的老师课余时间做点私活兼点职就能获得远比评职称多的收益,心里不想折腾眼里也看不上那点小钱,求上门都不评!笔者所在的学校,平均职称高的是什么思政文史类,平均职称低的是艺术信息类,由些可见一斑. 所以不想评职称,是一种无奈,并非是什么想清闲。 评职称有太多的假象,无力改变,无法认同,无奈又无助,虽然伤心,却又不忍心懈怠工作,现已放弃评职称,一心一意研究教学! 就是因为学术腐败、学术垃圾啊!不求人、不送礼、不胡编乱造,根本进不了职称。 有一个好办法可以杜绝学术腐败和学术垃圾:遴选一个六万人的专家库,一半省份三万;给每位专家都编上代码。再设立一个全国论文作品集散中心。给所有论文作品也都编上代码。然后发给另三万随机抽取的十名专家进行匿名评阅。给出分数,说明理由。分数特别高的发表在网站即可。对这极少数真有价值的科研论文,特事特办、一事一议、给予重奖最合适。纸质杂志全部取消。编辑部权力太大了、太藏污纳垢了。这样可以杜绝99%的学术垃圾和学术腐败。 对发表论文提出硬性要求,是脱离实际的。因为只有百千万分之一的人才有学术研究和科学发明的能力。极个别女人生了双胞胎,能要求所有女人都必需生双胞胎吗?做几十年的冷板凳,能有一些真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也不错。如果急功近利的提出短期要求,那更是荒唐。 真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凤毛麟角,可遇不可求。提出硬性要求,那就是逼着人们弄虚作假呀。这就像搂草打兔子,搂草是本职工作,打得着兔子是幸运,打不着兔子才是正常的。怎么能要求必须打得着兔子呢?这不太荒唐了吗? 心理学上有一个规律:欲望越强烈,效果就越差。能否出科研成果是有心栽柳柳不成,无心栽柳柳成荫的事儿。功夫在诗外,也是这个意思。越刻意,越坏事。 对于大学老师,我确实不太了解。对于某些大学老师为什么会放弃评职称,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主要还是与当前的职称评审制度有关。 "三味"暂且做个推测,认为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评审条件苛刻。 作为大学老师,是有着较高专业知识和才华的高素质人才,平时讲授他的专业课程,应当没问题。 但是评职称仅仅靠胜任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一般而言,在大学评职称少不了论文、著作的条件限制。说实话,虽然大学老师给学生上课不是问题,但要著书立说,却不是人人能够做到的。特别是现在对论文弄虚作假查得特别严,这可能对那些写作水平低的那部分老师望而生畏。不得不放弃职称。二是,职称指标名额严重紧缺。 按照现在的职称评审制度,有工作业绩并不一定就能评得上。事实上,很多优秀的老师,教学业绩很突出,但由于职称指标名额有限,大把的有业绩又有资历的老前辈还在等着呢。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才是头!三是,职称工资的诱惑力并不是很大。 说实话,在当今这个时代,大学老师要想提升自己的收入,其途径多的是! 比如,到外面去做培训、线上教学、自媒体等,也许不用花评职称那么多的精力,就可以获得更丰厚的报酬。 你认为是不是这样呢?欢迎发表你的看法。 我是头条号"三味聊教育",力求用时代的眼光、理智的头脑、友善的言语,与您一起聊教育那些事。感谢您的阅读、点赞和关注,并期待与您共同探讨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