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为什么?感觉太夸张了?那是因为您看的是神剧,神剧里头您别说用手枪攻击百米开外的敌人了,他们还能给弄出来,马克沁跟不要钱的步枪一样,密密麻麻的摆一整个阵地上,突突日本鬼子的戏码!那子弹突突的跟不要钱似的。 您还能咋说?重机枪啊,一支部队不一定能有一挺,能够来俩挺腮帮子都能乐掉了,神剧里头居然能给你密密麻麻来一长溜,这不仅仅是颠覆常识了,这不胡闹吗? 现在导演,他宁可用一百万,甚至是上千万,去请一个压根就不会演戏,除了吹胡子就会瞪眼的小鲜肉演个不知所云的角色,也不会花个几万块,诚心去请一个军事专家问上一问。 所以漏洞百出的戏码,您看着也就当一乐呵笑一笑就完事了,千万别当真。好了,唠叨说完了,咱接着说说手枪打一百米的目标可行性。 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真打准了,只能说老天爷给您加持了主角光环,而且是那种最亮眼的光环,低一个程度的这都不成。 别的不说,单说现在,手枪的射击距离只要能够掌握五米,到二十五米的距离就成了。 对,就这么短,您也惊讶,如果在二十五米您都能把子弹打上了靶,一个优秀绝对跑不了。 其实在现实中,手枪的射击距离,也就是十来米的样子,再长的话,就算一头大象蹲眼跟前,打脑壳指不定就打到了脚指头上了。 对,就这么差劲。 您要知道,手枪他压根就不是进攻性的武器,而是一种防御性武器。 想当年,咱民国那会,想要打老外的手里头进点好枪,结果人家说有规定啥的,压根就不卖给你,就是给在多的小钱钱都不成。 但手枪就不在此列,要多少给多少,这就造成了,驳壳枪输入到了咱的地头上。 说真格的就这驳壳枪,人家欧洲大鼻子,压根就瞧不上,属于被抛弃的那种。 人家不要了,拾掇拾掇就卖给了咱,所谓东边不亮西边亮,驳壳枪在咱这地界一下子就走红了。 为嘛呢?因为这枪可以连发,他可以代替机枪的效果,所以大家伙就看到了那个时间段里,咱家出现了手枪班,手枪排,甚至有些阔绰的军阀,直接能给你整个手枪旅出来。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你开头说手枪射击距离短,这又为嘛说这驳壳枪好了呢?如果手枪真差的话,他也不会这么装备吧!" 咋说呢?这驳壳枪他的有效距离可以达到一百米,甚至是一百五十米,就是因为他的火力太猛了,才造成这种效果,但也因为火力猛,造成了这手枪抓不稳,一开枪后坐力太大,造成枪口上跳。你看如果真打枪的话,你打脑壳,指不定就打头顶飞过去了。 这也是大鼻子们不喜欢他的原因,而咱啥都没有,只能凑活着用,用智慧来抵消这种上跳,每次开枪尽量去压着枪口,而且开枪还横着开,结果这么一跳,他就横着挑了,不就打中了吗? 后来咱家有了机枪,这玩意也就正式的退出了历史舞台,所以驳壳枪算是一款特殊的手枪。 一般的手枪,您打个五十米就已经很给力了。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为什么手枪这么不给力呢?" 很简单因为手枪的枪管本身就短,您上尺子咔咔这么一量,您就会发现大多数手枪的长度也就是十五厘米,扣出他的枪管,您再量的话只能跟短。 所以这结果就照成了,子弹在发射之后,能够在枪管里头呆的时间不会太长,那么就会让火药给子弹加速的时间大大的缩短,而且膛线给他加旋转力的时间也会少。 大家伙也知道子弹只有在旋转起来,他飞行的稳定性才会加强,旋转的力度越小,这种稳定性就会越差。 得咧,两个因素这么一叠加,最终就会导致手枪发射出去的子弹,不会飞太远的距离,就得歇菜了。 因为稳定性差,那也就意味着他的准确度不会太高,所以很多人用手枪进攻近距离目标的时候,你听哇,噹噹噹连着放了好几枪,对方连蹦带跳的啥事没有,跑的还特别的快,都不带停顿的。 当然要说没有一个手枪用的好的,也是不可能的,那必须的长时间的训练,就算是这样,千里挑一个出来吧,别想太多。 还有一点就是手枪的子弹太少了,你拿他进攻,这太不靠谱了,还没打出个结果,子弹就空了,你还有啥想法。 所以一般情况下,手枪是不用的,都是揣大腰子上,当个装饰品,除非发生了近战,长枪的子弹也空了,才会掏出来的。 真正打仗的老兵,真要搁阵地上开打了,就算是有手枪,这手里头都得拿一把长枪。 咱看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里头一个准尉带着一帮子女兵抓德国人,他自己不仅带手枪,还带着一把长枪。 这才符合实际情况呢?要不说,一些个军事常识,您要是看咱家神剧,一准就能给你带歪了,这都不带回头的。 现在的导演,论军事常识,小学都没有毕业呢?让小编这个半拉军迷看的都能犯了尴尬癌,瞅着就脑壳疼,看不下去的。 最后再说一句,说真心话,如果是在阵地上,步兵发起冲锋最近也的二三百米的距离,就这距离,您拿个破手枪晃悠,噹噹噹的放几枪,除了浪费点子弹之外,压根就不起任何的作用。 要是老兵看到了,脑壳一准冒出几个字:"这货吓唬谁呢?这是?有毛病!" 评价绝对不会太高。 所以导演导出来的东西,您自己得吧嗒吧嗒嘴,不然这就得上当,毕竟您还看电视剧那子弹都带无限量的,就好像那弹匣连着一整个弹药库的子弹,不管怎么娄火,那子弹打都打不完,您信吗? 别逗了,信不得!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那是欺负观众不懂枪械和军事常识,可以说,自有枪械以来,我们的神剧中那些指挥官拿着小手枪跟战士的机枪,步枪一起向对方射击的情况就从来没有出现过,手枪的射程有多远我就不再多说了,我只说一下在真实的战斗中,双方的实际距离有多远,以阵地战为例,步兵发起冲锋至少是在500米以外开始,在机枪和炮火的掩护下,进至200米左右才开始发动冲锋,在这样的距离上那些有效射程不过几十米的小手枪能起什么作用?作为指挥员,只要是超过了营一级,一般就不可能亲临战斗的第一线了,他主要的职责就是指挥部队如何作战了,到了团一级就基本上可以在指挥部向部队下达命令了,很可能连敌人的面都见不着,而能够亲临一线并且有可能直接参加战斗的连以下军官,很多都是配带长枪的,《我的战争》中刘烨演的志愿军连长,除了配带一支手枪以外,还配带一支冲锋枪,《芳华》中的副连长刘峰也是一支手枪一支冲锋枪,《集结号》中的连长谷子地也是一长一短两支枪,但是发生战斗时根本就没有机会使用手枪,不管是遭遇战,阵地战,巷战或者是打冲锋,手枪都起不到任何作用,军官配发手枪的主要作用其实就是执行战场纪律,枪毙逃兵或者是最后关头自裁的,真打起仗来没有丝毫的作用,《芳华》中的刘峰和《集结号》中的谷子地配带的手枪根本就没有拔出来过,一直都是用长枪在作战,《我的战争》中刘烨倒是有一个用手枪射击的情节,也不过就是导演为了一种唯美的震撼效果而加上去的噱头,实际的作战中是根本就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的准尉带着女兵去抓德国兵的时候,自己也带了一支步枪,在从林中跟德国兵周旋的时候,也用自己的左轮手枪开了几枪,说实话在德国兵的冲锋枪面前,他的手枪就像是蚊子叫一样,显得那么孱弱无力,根本就起不到任何作用,中国的军队由于早期的武器装备极差,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出现这种挥着手枪的情节,如果到了速射武器以及炮兵和火箭筒,火焰喷射器,反坦克炮大量准备部队的抗美援朝时代就更不可能了。 我自己也打过手枪,说实话,超过30米连上靶都非常困难,所以我知道神剧中那些指挥员挥着手枪射击的场面是绝不会出现的,还有那些很多人挤在一起打阵地防御战的,十几挺轻重机枪一字排开打仗的,步枪打飞机的,手榴弹炸飞机的等等,都是导演为了增强视觉效果愚弄观众的噱头,在实际的战斗中是根本就不可能发生的。 战争片也没错,谁去测量指挥官到敌人的距离是多少米? 1,手枪不好打。我当兵近30年,单位里给每个军官都配备了手枪。不过平时是摸不着的,只有训练、打靶的时候,会拿出来自己用。很抱歉,20多年打靶,从来都是光头,而且手枪打靶,都是50米。一年5发子弹,我浪费了国家100多发子弹。我很自责。 2,障碍不好过。除了打靶,那个110米障碍不好过。每次考核,那个高墙板我是不爬的,绕着走,那个深坑,少说2米多吧,我下得去,上不来,要别人拉我一把。 3,海训要我命。10公里物资泅渡,那是要命的。我从小海边长大,可是下海游泳,只能游500米,马上呼叫救援组,否则泅下去就没影了。 4,单杠不会玩。别人可以9练习大回环,就是身体笔直,360度旋转。我只能1练习,勉勉强强做几个引体向上。2练习,3练习是考试内容,具体什么动作没有记住。 5,我不是拿自己开涮,我实实在在地说,战士万岁,英雄万岁。导演们本来想歌颂战士,歌颂英雄,那么,如果他们真的去走进战士,感悟英雄,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如果嫌麻烦,你怎么也应该亲自拿枪打一下吧。 咱们不黑不吹实话实说,大多数导演都不懂军事,也不愿意花点心思琢磨,甚至拍摄军事题材的电视剧宁可给演员上百万的片酬,都不愿意花几万块钱去找军事专家去考证一下,要不然怎么会出现图片里"民二十四"/马克沁重机枪成排的场面?要是八路军普通部队装备都这么好,抗战还用的着打14年吗…拍摄出来的东西谬误和臆想成分太多了! 从枪械技能掌握程度来说,手枪是最不好掌握的,图片里我军特种部队战士手枪训练也才15米靶的距离,这就说明手枪打100米的目标并不作为训练科目。 那么手枪能不能打到100米的距离?从理论上来说战斗手枪,比如说:54式手枪、我国群众最耳熟能详的"盒子炮"(毛瑟C96)…从枪口初速/动能来看,子弹飞行到100米之后仍然能把人击毙,也就是说枪和子弹没问题,至于说能否击中就要看手枪射手的技术水平了,而能掌握打到100米目标技术的人,在部队和公安机关里实在是太少,已经不能用凤毛麟角来形容,一个旅5000人也未必有一个。 著名的M1911大口径手枪,发射原理就这样。 那么手枪为啥几乎不可能击中100米的目标呢?这主要是手枪有先天劣势,就是枪管太短、子弹发射药量装的太少,由于是近战武器制式手枪枪管长度很少有超过150毫米的,54式手枪枪管116毫米、92式手枪111毫米,这样短的枪管会使子弹发射之后停留的时间很短,没有充分的利用发射药的推力和膛线的束缚稳定性,子弹发射出去之后弹道会很弯曲,并且飞行的越远推力衰减的越大,弹道随之更加的弯曲,导致最后的散布更大,25米之外也就很难击中目标了,更不要说100米的目标了。 另外,指挥官都使用自卫手枪,比如说图片上的"马卡洛夫",在苏军当中是团以上军官配备的,其射程和威力比"托卡列夫"手枪下降较多,用它去打100米的目标完全是浪费弹药! 击毙全国通缉的悍匪周克华的现场图。 通常来说手枪的技能掌握射击距离是5~25米,能枪枪击中25米靶的就是优秀射手,但大多数掌握15米就已经很不错了,当年击毙周克华的时候重庆沙坪坝电子园派出所的两名干警一位使用54式、另一位使用64式,均在5米内的距离对周犯射击,其中54式手枪在3米距离连开3枪将周犯击毙…这就说明手枪的交战距离越近准确度就越高,反之则很难击毙周犯。 总之,影视剧里那支手枪冲锋陷阵,击毙100米之外的敌人不是说没有可能,但真实情况下概率基本为零。 我打过54式手枪,25米距离,5发子弹打46环。手枪打100米的目标,虽然射程可达到,但恐怕要向目标上方1米的地方打,根本不可能瞄准。导演都是神人,他们的作品中,手枪把月球打下来都很正常。美国导演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仅派了两个士兵------美国队长和金刚狼,就消灭了所有纳粹分子,美国零伤亡。 1985年以后所拍的影视剧就是有点瞎编了。 一九七几年的时候,中国的老帅大将们骂过文人。说:老子们把天下都打下来了,你们这些人。怎么连写一篇文章,演一个电影都整不出来呢? 当时不知道怎么回事儿,现在知道了。 老帅和老将们还活着的时候,没人敢瞎编。可是演电影电视和写文章,不瞎编一点就不好看。瞎编一点儿被发现了就要挨骂。瞎编的多和厉害了,你觉得老帅老将们发火,可能就要被打成右派,或者是反动派了。因此当时的文人们不敢写。 真正接接近于真实战争的是:小兵张嘎,和铁道游击队,以及董存瑞。 小兵张嘎里面说了,侦查员的老罗叔用扫帚疙瘩缴获了敌人一把枪,嘎子自己要用一把木头枪,缴获敌人一把真枪。 铁道游击队里面的林祥嫂,手榴弹不拉弦儿就扔了出去。没把敌人炸死。 董存瑞加入部队去打鬼子。打完仗以后发牢骚。说人们欺负他。别人子弹特别多,自己就有五发子弹,不公平。有人说自己才发了两发子弹,有的只发了三发子弹,你5发子弹就够多的了。董存瑞不信说你们身上的子弹袋都鼓鼓的,你骗谁?人家把子弹袋打开以后,里面全是高粱杆儿。说高粱杆撑起子弹带是让报信人去报给敌人,说中咱们有很多子弹的,是骗敌人才用的这种方法。 中国人沦为笨蛋。不是书本上写的皇上和官员腐败。而是打秦朝以后不让用铁。是中国只能用木头做机械,不会用铁做机械造成的。 林祥嫂不懂拉弦儿就把手榴弹扔出去了。这同有的村庄的老奶奶捡了一个铁疙瘩给儿孩子们玩儿,是一样的。这个铁疙瘩就是没木把儿的,赖瓜瓢的手榴弹。也就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老百姓很多人不知道手榴弹是啥样的。也不知道铁制的枪怎么用。包括战争中八路军缴获的大炮。没有人会用,也拉不走,就给炸烂了。因为大炮需要汽车拉或者是骡马拉的。就算是当时缴获了机关枪或者水压机关枪,也不会带在身边补充部队用的,也是给砸烂的。因为没有炮弹,没有机枪子弹,使唤不成的。 1980年以前或者是1990年以前。中国会开汽车的人没有几个。而1970年以前,很多中国的农村人士不知道火车是啥样的。而一九六几年的时候,很多人没见过汽车的。 实际上地雷战写的是最好的。没有铁才用石头造地雷的。 现在的亮剑里面也写了一些真的东西。就是李云龙他们抓住了国民党的俘虏。说出了谁教会一个班会开炮,就让他当班长;教会一个排,就叫他当排长。这是解放战争时期。可以想见抗日时期和红军时期,不会开炮,不会打枪的人就更多了。所以即便是缴获了大炮和机关枪没有子弹炮弹,没有会使用的人,也就都给砸烂了。缴获的汽车肯定是给烧了,因为没有人会驾驶汽车的。即便会驾驶汽车也不敢驾驶汽车的,因为汽车需要在路上跑。红军和八路军不敢在大公路上走的,那是敌人的地盘儿。 所以解放军八路军红军,要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方法。农村都是山羊小道。重机关枪和大炮拉不了的。何况当时的红军,八路军要在山区里面活动呢。 可是1990年以后的影视剧。不仅拥有永远打不完子弹的红军,八路军,解放军。还有了很多的大炮,重机枪,轻机枪,冲锋枪。甚至动不动还可以开个汽车深入敌后,或者是由城里面逃回自己的村里面的。 特别是有些影视剧里面。敌人没有机关枪,重机关枪。八路军和解放军却有重机关枪轻机关枪的。且永远也打不完的子弹,那阵式就是,打一天也打不了,打不尽子弹的。 并且不论敌我双方哪个军官。手里的手枪,也是永远也打不尽子弹的。 实际上当时的枪是日本人的三八大盖。打一枪要再压一颗子弹,再打下一枪的。日本兵和国民党的兵也没有多少人可以使用冲锋枪的。机枪配备也是不充足的,有的部队配备了,有的部队不会配备。因为太稀少了。 所以中国人抗日,文字上说是抗战了8年,实际上加上东北三省的反日战争是十几年的。 如果中国人就如同现在电影上影视剧上表现的那样,枪炮随便用。能用八年十几年抗日吗? 解放军普遍的可以配备冲锋枪,或者是连发的步枪。已经是一九九几年的事了。在此之前都是单发单压的步枪,也就是打一枪压一颗子弹。而可连发的步枪也就是6颗到8颗子弹。手枪里面也只能装子弹,一般就是五六颗四五颗子弹。盒子枪可装12颗子弹。 步枪可在100米内打中目标就算是神枪手了。手枪能打中30米以内的目标,就算是高手了。当时二三百米远的地方基本上是不开枪不打架的。而手榴弹能扔到70米的就是专业运动员了,一般人能扔个三四十米,就是扔的挺远的了。 所以手枪只是一个人防身用的。不能上战场上打仗的。何况当时属于军官们的配备,是官威的,与戴手表是一个用途的,是官员等级的标配。 八路军和解放军不能举行大规模的进攻战。都是因为自己没有制造子弹的地方。所以当东北三省解放以后,解放军就可以发动进攻战争了。因为自己可以生产子弹和枪支了。 真正的战争打仗的时候,营级官员的指挥部可以用肉眼亲自看到战争的场面,但远离真正打仗的阵地两公里远的。而团级官员的指挥部就要离阵地十几公里了。 只有连级的指挥官的指挥部是距阵地200米远的距离的。排挤的指挥部距阵地就50米左右了。只有班级的班长是与士兵同战壕在阵地上的。 因为官儿越大,可调动的部队人数就越多。部队中有机动部队,有策应部队,有主力部队,有主攻部队或者是主守部队,战争物资运输部队,后勤保障部队也就是做饭的和送水的和医治伤员的。 真打起仗来指挥官,就是怎么样配备兵力的调动兵力,不直接参加战争的。甚至他们还要需要警卫,连警卫营保护着的。 因为哪儿的仗打的紧了,需要补充部队的时候,他得补充部队去,哪儿缺子弹了他得要派人去补运送子弹去。这才叫做指挥和用兵呢。 所以官阶的责任就是: 班长自己缺人了,缺子弹了,向排长要;排长缺人了,缺子弹了,向连长要;连长缺人了,缺子弹了,向营长要;营长缺人了,缺子弹了,向团长要;团长缺人了,缺子弹了,向旅长要;旅长缺人了,缺子弹了,向师长要;师长缺人了,缺子弹了,向军长要;军长缺人了,缺子弹了,向总司令要;总司令缺人了,缺子弹了,向总统或者是军委要。 而打仗是士兵的事儿。 士兵在战争中要保护亲自带领自己的长官的。 因为自己的功与过是由长官记忆着的。甚至证明自己是这个部队的人,也由自己的长官记着的。因此当长官死了以后,就没有人证明自己是这个部队的人了。更不要说曾经立的战功了。 所以真正打仗的时候,赖好是点官,都有士兵保护着,不让子弹打到他的,或者是藏身于子弹打不到的地方,指挥士兵打仗的。 因为只有士兵保住了自己的长官,自己的功劳和死亡才有价值。如果带领自己的长官死了,这些功劳和死亡就没人知道了。 所以长官配备的手枪不用于打仗的。仅用于紧急关头,面对敌人的时候保护自己用的。其距离也就是在50米以内,并且敌人不能多也就一两个。如果敌人多了,子弹就不够用了。 这就是老帅老将们还活着的时候,文人不敢写战争体裁的影视剧的原因。因为影视剧和电影上的军官们是要带头冲锋陷阵的,这才有拿手枪对着敌人一个劲儿的开火的原因,并且子弹是永远打不完的,用不尽的。这种场面如果叫老帅老将们看到了,非剥了他们的皮不可。 因为抗日战争时期,如果中八路军有这些武器,一两年不能把日本打败,就太丢人了。 所以抗美援朝的时候,解放军配备的武器就优良很多了。打美国以及美国联军就不成问题了。并且没有多少飞机和坦克的条件下战胜美国的。 悟空问答看后咱也在上面留上点啥。 手枪的有效射程可能达到100米,但杀伤距离只有50米左右。如果真能击中100米处的敌人的额头,有可能会起一个大青包。 手枪,是最难打准的枪械。我在视频看到,有军人能打中约10米左右的靶心。这绝对可以称为神枪手。 现实中我到是见过一次由两名民警用手枪打靶。大约在3米的距离放了一个拖鞋底,加上手臂往前一伸,有一种立马就够得着的感觉。两人轮流瞄准射击,一共打了十多发子弹,但无一命中。 我没有摸过枪,但我姐夫是特务连的,拍了几张军训照片。其中有一张是手持手枪,腕上挂着两块红砖头。这是练手的稳定。手不稳,枪不准。姐夫说,一开枪,子弹就往下跑,因为扣动板机时的力,将枪头压下来了。所以扣板机那讲究就大了,这就要看谁的悟性高。 电影中指挥作战的用手枪向敌人射击,没有鸟用。这是导演不懂导致的。 那为部队为什么会给有定级别的军官配手枪?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代表威仪,普通士兵可能不认识军官,但认得配枪所代表的身份。 二、在建制被打乱时,能及时临时代理指挥权。 三、防身。在遇突发刺杀行动时拔枪自卫反击。 对越自卫反击战时,越军有一种说法,从着装上看不出中国军人谁是军官,但配了手枪的一定是。所以,配有手枪的军官,往往是敌方重点打击的对象。 因为那是神剧,手枪的有效射程一般在50-100米,但真正的能击中敌人的距离在10米左右,所以手枪是防身武器,战争片中常见到机枪、步枪、手枪一齐开火的情景,这种情况有,但很少,特别是电影中指挥官拿手枪、步枪机枪一齐开火的情况更不可能。二战中机枪的最大射程800-1000米,步枪最大射程400-600米,手枪普通在50米,手枪打谁呢? 那是拍的电影,你还那么当真啊? 手枪的有效射击距离的确很近。尤其是如果想要命中的目标正在跑动,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据美国联邦调查局数据显示:在近40年的时间里,百分之九十的手枪交战有效命中距离在15米内。其余还有一部分仅为8米甚至更近。15米距离上射击目标命中率只有30%。并且,据资料显示,这些数据并不是随便得出来的,而是经过专业训练的警察在实战中得出来的。 之前也有老兵称,在15米以外的距离就基本上什么都击不中了。这个说法更是引起了很多网友的怀疑。其实就以我国警方手枪射击来说,在基础考核以及实战射击技能考核的时候,使用的的确是15米距离的黑色人像靶,时间为1分钟。这对于射击手来说很简单,只要基本功扎实都是没有问题的。 无论是上个世纪的战争还是现代战争中,指挥官都有手枪,但是又不会用到,不过他们又会随身配备。众所周知,手枪的射程一般也就在百米内,即使击中目标,也不能造成有力杀伤,比起其他枪械来手枪简直不值一提,那指挥官拿手枪又有何用呢? 战场上的形势是瞬息万变的,随时会有有突发情况,此时指挥官的手枪就有了用武之地。而一些指挥官拿着手枪还可以起到督战的作用,一旦有士兵临阵脱逃,指挥官就可以就地枪决。倘若战事不利,军队溃散,指挥官为了不当俘虏,举枪自尽也是一种荣耀。二战时日本军官都会配备指挥刀,其实配指挥刀在热兵器时代除了督战也没太多的作用,只是象征着他们的武士道精神罢了。 在电影战争片中,指挥官用手枪向超过百米的敌人开枪,只是一种象征意义,鼓舞士兵们的人心和斗志。 这也是我看某些电视剧发笑的原因,毕竟是当了几年兵,知道手枪的有效射程,有些战争片,指挥员带着埋伏人员,在半山腰等着敌人进入伏击圈,手枪一挥:同志们冲啊!然后手一抬,就击毙一名敌人,真神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