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家的一个爷爷参加过抗美援朝,曾经上过前线,打过冲锋。用他的话来说,自己能够活着回来,全凭运气。 叔叔辈们没事的时候喜欢找老头聊天,就问这个爷爷:"你在朝鲜打仗的时候,是不是光死美国人,不死中国人?"老头说:"去球吧!冲锋的时候,迎面到处是子弹,身边的战友成片成片地倒下。"说完,大家哈哈一笑。我知道大家的笑,并没有对牺牲的战士任何的不敬,而是庆幸老头能活着回来。 有位叔叔曾经问过这个爷爷:"你冲锋的时候,既然这么危险,为啥不趴下了装死?"老头说:"哪顾上装死,冲锋号一吹,大家都往前冲,全他么杀红眼了,哪会想那些。""再说,趴在地上也不一定安全,到处是子弹飞过来;只有把美国人打败了,才有可能活着。" 这位爷爷,至今还健在,已经90多岁了。他抗美援朝结束后,就退役了,回老家当了一辈子农民。他的身体很好,靠拉板车挣钱,一直干到88岁。倒不是他的子女不孝顺,而是老头坚持这样做。 每年年底的时候,老头就会把三个儿子叫过来,把自己一年挣的钱,分成三堆,一家一堆。这既让很多年轻人羡慕,又让很多老年人汗颜。这在我们村被传为佳话,老头也很受我们村里人的尊敬。 老头退役之后,国家也没忘了他,每月都有补助,具体多少,我也不知道。老头上了年纪之后,每年国家会安排他去新乡市某军事疗养院检查身体,再住上10天、半月的。在那里,吃的、穿的、住得都很好,每次回家都红光满面的。 通过我这位爷爷战场上的经历可以知道:在战场上,面对飞来的枪林弹雨,卧倒、翻滚确实可以减少中弹的概率;但在真正冲锋的时候,几乎不可能采取卧倒、翻滚的动作。冲锋的时候,确实是边跑边打;但边跑边打和你站着打,中枪的概率几乎是一样的。 冲锋的时候,要想不中枪,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凭运气。 的确是不好击中,有经验的猎人打移动的猎物时,都无法保证能击中。战场上心理素质差,更打不中了。越怕死的越快,还躲子弹?在你不知道的时候子弹就击中了你,要是打到腿上,腿部就是粉碎性骨折,打到胳膊上胳膊骨头就断了,人立马就失去战斗力。不要小看枪口出来的那个小东西,那是要人命的,不是用来吹牛的,我是亲眼看到过好多人被击中后的情景。 战场上运气真的很重要。我一个表叔从解放战争一直打到朝鲜战争,毫发无损。我一个小学同学打越南,冲啊,朝山头冲锋,连敌人长啥样都没看到,中了一枪,送回国,给个三等功。另外一个同学打越南打死四个敌人,一等功,回来保送军校,也是皮毛无伤。 枪响根本不知道子弹打在你的左边或右边,躲过屁,都是命。电影都是往地下打,为了好预埋火药出效果,所以才有落弹点跟着主角的后跟跑。,人不可能发现有子弹飞过来,因为子弹飞行速度不是人可以感知并做出反应的。之所以经常看到翻滚,或者边跑边打,只是为了让自己变移动靶,移动靶比固定靶被命中率低很多。所以这些战术动作只是为了增加生存率,不是躲子弹的。虽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没有被命中,但是躲的前提是你要知道有需要躲避的目标。 如果在百米距离上射击目标,在准星上差一毫米,射出的子弹就会偏离目标一米,运动中的目标最不容易打准。如果发现有人朝你射击,你滚动开会比在原地不动被击中的概率减小,并不是说看见子弹飞过来再躲。当然,只是减小被击中的概率,并不代表你百分之百可以避开。 上了战场经验是一个,运气很重要,象我一个邻居就是这样,这老头就这运气好,他是国军,和红军打仗,眼被打瞎一支,腿被打踋一支被俘虏了,后来过程就复杂了,反正最后还有退休金,我觉得是运气比较好的这种。 飞来的子弹是看不见的,更不可能翻身躲过去,只不过躲的是对方视线。现在轻武器交火距离都在300米以内100米以外,这个距离上只要不被瞄准基本上还是跑得掉的,只不过拍成电影就很无聊了,双方都是一个人影,一点都不刺激。电影基本上都要拉到100米以内,最好面对面开火,实际上这个距离上躲子弹真的凭运气,拉栓步枪可能还好,自动步枪面前来回翻滚用处都不大,躲在掩体后面才是真的。 现实中一样如此。在真实的战场中,冲锋的士兵面对突发情况翻滚是一种战术动作,目的就是为了躲避射过来的子弹或者预防炸弹碎片的杀伤,这些动作在影视剧里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是要士兵在日常不断进行的一种训练,"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二战时普通步枪弹平均消耗2300发左右可以杀死一名士兵,机枪平均5000发可以消灭一个敌人,但对于狙击手来说这个比例是明显很高的,平均1.4发左右就可以击毙一名士兵;到了越战时期,美军在战后的统计数据表明,平均每50万发子弹才消灭一名越军士兵;伊拉克战争美军平均4万发以上消灭一名伊拉克士兵。 罗列这些数据只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没有永远能百发百中的神枪手,更没有开枪就一定能击中目标的神奇子弹或者炮弹,更没有一上战场就注定死亡的倒霉士兵。战场万事总有悲惨的一幕,但也有幸运的故事。 在日常的训练中,步兵练习翻滚这个看似简单的战术动作实际上是要付出很大的汗水和努力的,掉皮掉肉也不足为奇。在子弹横飞的战场上,降低自己的高度是最有效的减小被击中概率的办法,同样翻滚动作可以在降低高度的同时令对手无法直接追踪瞄准,行而有效。 战场上一旦发起冲锋士兵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最快的速度冲到敌人跟前,以减小被击中的概率,面对敌人强大的火力,可以采取S形弓腰但始终保持敌情状态的奔跑,这个时候更多需要的是运气,"子弹不长眼",火星在最前面未必会被击中,躲在后面却早早玩完。 #军事# #影视# #娱乐# 现实中真的可以这样! 实际早在一战时,枪弹的杀伤贡献就已经让位于炮弹了,甚至火焰喷射器的杀伤效率都超过枪弹。 到了二战时,每十万发枪弹的消耗,可以打死一个士兵。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但事实就是这样,我当时看到后也觉得不可思议,但考虑到受伤没统计在内,我还是稍微释怀点的。 在现实作战中,翻滚可以避免被大多数子弹击中, 第一:机枪弹,机枪弹是重弹,被打中基本就是死。机枪是火力压制用,它是负责将对方打得抬不起头来的,瞄准基线要远高于己方突击士兵的高度,这导致它实际是种点杀伤的火力,翻滚会大大提高幸存率。当然机枪平地放平了打就厉害了,但那种情况毕竟太少了,比如对印反击战时,我军突击集群遭到印军未被发现的机枪火力侧射,几乎一个连都没了。但这种情况太少。 第二:突击步枪弹,这是战场上单兵常用的弹药。无论是5.56毫米还是7.62毫米,在五十米及以外的三发点射基本不可能命中横向运动的目标。扫射就更不用说了,只能是给自己壮胆用,被打中那也真是缘分了。翻滚后卧倒绝对是保命标准动作。 第三:狙击步枪重弹,狙击手应该没等对方翻滚就送他托生了。 至于边跑边打,美其名曰火力压制,那就是给自己壮胆兼吓唬人的,前文说了,被打中的都是缘分啊! 感谢邀请! 个人见解,战斗时,因有许多客观因素,如地形地貌,如双方的军事技能与火力配置与配合,还有就是一对一作战,还是一对多作战,等等原因。 如果,是一对一作战,趁对方,换弹匣,瞄准的时候,可以用一种训练有素的姿态,比如迅速翻滚,然后,借着地形的优势,应该,可以的。 如果一对多,或对方势大,当然也可以借地形优势,变换位置,但风险系数肯定加大了,再如果,对方人多又是受过训练的正规军,结果,你懂的! 哈哈,现实中跟军事剧都不一样,一个是真实的,一个是假的,导演拍的戏,主要是增加观赏性,提高收视率。 大家在看军事剧的时候,总感觉子弹飞来飞去,里面的军人东躲西藏,时而翻滚,时而跳跃,有时边跑边打,子弹就是打不中。 真的打不中吗,不可能,只是说在翻滚,跳跃,快速移动中生存机率高一点,并不是打不中,因为军事剧里早就安排好的,什么人是什么角色。 在你演军事剧的时候,是根剧剧情需要,该你死的时候,就是一发子弹也把你打中,轻而易举就丢掉性命。 若是军事剧里没有安排你被子弹打中,哪怕子弹密集如雨,就在你周围横飞,险象环生,就是打不中你。 军事剧里为什么打不中你,就是你是主角,表示武艺高强,非常厉害,神化剧中的主演,塑造一个英雄形象。 这样才吊观众味口,让观众跟着剧情跌宕起伏,心惊肉跳,看得眼花缭乱,为里面的军人担惊受怕,庆幸在万弹当中没打中,这样才更精彩,这也是说军事剧里才有的事。 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事,因为人不管你翻滚,跳跃,边打边跑,再快,也快不过子弹,何况在枪林弹雨下,还打不中你,除非你是神仙。 知不知道,一个人的目标多大,稍微枪法好点的战士,在军人目标完全暴露在枪口下,还打不中,是不是太假了,也说明军人素质太差劲了,根本不适合当一各军人。 和况军事剧里我看才几十米远,这么近都打不中,好不好笑,现实中阻击手在敌人露头在2一3千米下就一枪命中,当场毙命,怎么可能打不中你。 若是真正军事剧里的情节在现在的战争中,可能里面的军人早就死光光了,哪里还有机会边跑边打,这也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怎么可能,那是艺术夸张。子弹出镗速度700米/秒,不要说后空翻,低头的机会都没有;一边跑一边躲子弹,更是荒唐;只需半个身体的提前量,即可击中。 先说一组数据: 第一次世界大战平均每5.3万发子弹,打死一个敌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平均每2万发子弹,打死一个敌人 美国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时期,据统计25万发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越战中50万发消灭一个敌人 一个狙击手1.39发消灭一个敌人 以上数据来源网络,姑且我们认为它是真实的,那军事剧里的桥段是可能成立的,另外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以不能太较真。下面说一个真实的战争数据。【真实的述说】 说一个我真实听到的事,我爷爷出生在1929年,他老人家曾经是张家口地区国民党部队的传令兵,经历过几次战斗,都是和土匪打仗。他当时还很小,也没多害怕,因为打死人的时候少,老人家说,战场打仗就和爆豆子似的,噼里啪啦的。那时候打土匪,也不知道土匪藏在哪儿,一场战斗下来,枪没少放,至于打没打死人就不知道了,最后打着打着就没动静了,土匪就跑了。 打了好几次土匪,好像只抓住两三个负伤的,真正歼灭的没有,他老人家说其实战场上根本就不跑动,一般都是猫着一个地方打冷枪。就算移动也是有限的挪动。没有那种站起来飞奔,大家一起跑动大面积的转移,他们打土匪,打着打着就没动静了,也不知道土匪啥时候就跑了。 所以通过以上的描述,你就知道真正战斗起来,打中敌人的成功率有多低了。【专业人士的点评】 还有我一个警察朋友说过,除了射击水平特别高的人,一般人用手枪打20-30米外的移动靶,命中几率很低,言外之意就是,如果你在20-30米外乱跑,别人用手枪打你,打中的几率其实并不高。当然如果用冲锋枪扫射,那这种几率就不好说了。【最终结果】 通过以上描述,可以大概得出一个结论:影视剧里很多的战斗场面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包括躲子弹,跑动之类的。与真正的战场相去甚远,我们也就姑且看看罢了,没必要较真。就像那些武侠剧里,动不动就左脚踢右脚原地飞升的,你也知道那不可能,但是拍出来就特别帅。您说是么? 你还当真了[呲牙]导演按排的。今天看了一个电视剧,被枪击中还能跳个高再倒下[呲牙],手榴弹扔到掩体里,能把一个完整的人炸的蹦出来。导演真不简单,怎么想到的[大笑]演员更不易,挨了一手榴弹,还得从掩体里跳出来。你可别信这是真的。导演当年可能是挨了一枪还能跳个高、挨了一手榴弹还能从掩体里蹦出来的人。[笑哭][笑哭][我想静静][我想静静] 军事剧中"翻滚躲子弹"和"边跑边打"的桥段是具有实际战术动作依据的,在现实战斗中是非常实用的战术动作,这一点还是符合实际的,只不过没有影视剧中那么花俏而已,而且实战中的翻滚动作的意义并不是用来躲子弹,而是属于低姿隐蔽移动的战术动作范畴,而过翻滚时遇到被敌方火力压制,必须立即停止动作避弹,待敌方火力停止后才能继续翻滚移动,而不是在敌人瞄准射击中翻滚。至于"边跑边打"则属于实战中的"行进间射击"战术动作,值得强调的是"行进间射击"的战术动作同样没有军事剧里那么销魂,该战术动作主要针对无防护、低火力的零散生动目标,并且在我方具备压倒性优势的条件下搜索前进中才会使用,实施过程中还要对行进速度以及移动动作有严格要求,否则销魂的"边跑边打"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下图为正在进行冲锋枪行进间双目标射击训练的士兵,行进距离为7米,射击距离为5米,身体除了右手指和两只脚能动以外,任何部位的多余动作都会造成失误,就更别提"边跑边打那么销魂了 我国陆军步兵单兵战术动作内容简介 以我军为例,单兵战术基本动作训练内容如下:1、战斗基础动作;2、战斗准备时的动作;3、战斗实施时的动作。其中战术基本动作包括:持枪,包括单双手持枪与擎枪;卧倒和起立;前进,包括快/慢进屈伸、侧姿/低姿/高姿匍匐前进和滚进。战术基本动作中的前进项目中就包含了题目中提及了"翻滚躲子弹",即滚进战术基本动作。滚进是在作战时敌人火力下的移动动作,应根据敌情和任务善于利用地形灵活应用。比如在开阔地中滚进时应当注意观察敌人的距离以及火力情况,要求战士能抓住敌人火力缝隙和观察间隙实施滚进;在通过道路时若敌人没有察觉迹象应迅速滚进通过,若敌人出现察觉苗头应立即停止动作,避免暴露;还有通过隘口、垭口、高地等等,无一例外都是要求在己方未被察觉的情况下才能实施滚进战术动作的,如果等敌人发现了还在相隔神经病一样企图"翻滚躲子弹",那就且等着领盒饭罢。 ▼下图为快速通过开阔地准备从冲刺状态转换为匍匐前进瞬间的我军步兵,此时若是处在敌人火力范围,任何影响反应速度的多余动作都会害自己和战友丧命 战斗实施的动作中包含行进间抵近射击战术动作,通俗来讲就是逼近目标时实施的射击,通常是在向敌堑壕冲击、壕内战斗、夜间战斗、丛林战斗、城市巷战以及其他一些近距离(距离不超过40米)战斗中突然与敌遭遇,在来不及据枪、瞄准的紧迫情况下,为了先敌开火消灭敌人,采取的快速出枪、将枪身概略指向敌人的射击方式。行进间抵近射击是行进间射击的一种,也被称为"腰际射击"。动作要领是:左脚向前迈步落地后成左弓步(或攻击步,俗称猫步)站立,左脚尖自然指向敌军。左手向前推压护木或小握把,右手提拉握把或枪颈,将枪托贴靠在右胯部,双眼瞄准,边行进边射击。 ▼下图为正在参加行进间快反射击考核的武警特战队士兵,行进间射击距离一般不会超米,否则何开枪动作都没有意义 以81-1式自动步枪为例:射击时,左手握护木,将枪稍向右下推压,左臂保持自然。右手握握把,大臂夹紧,大臂(注:此处应为小臂)略成水平,使枪托贴于右胁。两眼注视目标,余光看准星座,两手协力将枪概略指向目标,左脚着地同时击发,边行进边射击。也可将枪背带挂在肩上实施射击。 以95式自动步枪为例:射击时,左手握护木,左臂伸直,将枪稍向右下推压。右手握枪握把,大臂挟紧,小臂略呈水平,使枪托贴于小臂内侧或右胁。两眼注视目标,余光看准星座,两手协力将枪概略对向目标,左脚着地同时击发。 可见行进间射击的动作要领是需要刻苦努力练习才能掌握的技战术技能,并非神剧中那种销魂的"边打边跑"。 ▼下图为使用95式自动步枪行进行进间抵近射击训练的武警官兵,从打完子弹到更换新弹匣再击发用时不得超过5秒 美国陆军步兵常见的单兵战术动作简介 第一、滚进 滚进前需要观察敌人火力、地形、距离等因素,待敌方火力转移后把枪械紧抱在胸前,双脚交叉勾好,用全身力气滚动前进。注意事项:不允许两人以上同时实施;不允许在敌方火力尚未转移时实施;实施途中被发现应立即停止移动;实施过程中不得作出多余动作。 第二、前进 快速前进或冲锋时身体保持屈伸,不可横跨队友前方,不可作出妨碍其他队友前进的动作;不可无掩护地、盲目地前进;前进目标位置需要有隐蔽物,若前进位置无供隐蔽的物体时要滚进至有利于隐蔽的位置;快速前进期间双手据枪,手指不得放置于扳机位置,不得作出妨碍快速前进的任何动作,包括开枪。 可见美军也不会作出在敌人火力下"翻滚躲子弹"和"边跑边打"的疯狂举动。 ▼下图为正在警戒的美军士兵,单膝下跪既是休息平台,也是战斗准备时的动作,无论是起立行进还是卧倒避弹都能快速实施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军事剧的的"翻滚躲子弹"和"边跑边打"只是导演为了烘托剧情需要而而编排的表演,虽然有真实的的技战术依据,但是在现实中并不具备任何实际意义。身处战场的士兵如果真的需要奔跑,那就拿好自己的武器义无反顾的地、以最快的速度奔向目的地,敌人很难命中快速移动的目标,即使在被敌人子弹追着打的情况下也不可做出任何阻碍自己奔跑和妨碍奔跑速度的多余动作。就好比军事剧的"翻滚躲子弹",本来从开始奔跑到加速至8~10公里/小时的速度就非常困难了,如果中途再打个滚,那么奔跑速度又降到几乎于0了,待爬起来再起跑加速,那岂不是故意留给敌人瞄准时间?"边跑边打"的花样更是耍不得,要跑就以最快的速度跑;要打就找一个好地形把自己隐蔽到最低迎弹面然后瞄准了再打,否则跑也跑不快,打也打不着,最后不但自己领了盒饭,还连累了身边的战友。如果自己是一个新兵,那么老兵怎么做自己就跟着做,"翻滚躲子弹"和"边跑边打"都属于在敌人火力范围内的战术移动,万一中弹了是没有人会来就自己的,命好的话活到到战斗结束后获救,命不好的也只能交代在那里,从此自己的事故成为别人的故事。 ▼下图为军事剧中的侵越美军弱智上等兵福尔斯.阿甘正在救战友,他之所以能成为全排唯一一个不受伤的士兵,原因在于排长下达撤退命令后跑得够快,如果他非要在越军追击中耍一耍"翻滚躲子弹"和"边跑边打",那么这个遭到伏击的第一排将全军覆没,被炸断双腿的丹尼尔少尉也不会有人来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