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是名将集中营,中国历史十大名将中,战国的吴起、白起、王翦、廉颇、李牧这五位都是绕不开的人物,但在列四大名将时,大部分人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四位列入,没有吴起。 说实话,吴起没有其他四个人有名,但真的论实力和能力,其他四人在吴起面前都是弟弟,因为吴起已经不单单是一位兵家,更是一位军事改革家,其创造性是后面四位无法比拟的。 所以,战国名将,两半圣四战神四名将,其中两个半圣,一半是孙膑,一半是吴起。 孙武广为流传的是《孙子兵法》,实际战争没那么恢弘,军事思想大于军事战绩,而战国四大名将,更多是战绩大于理论。 吴起却是既有军事理论又是军事战绩的,只是在战国早期没有那么大的规模和影响力。 吴起和李悝等人一起跟随魏文侯变法强大魏国,成为霸主,李悝主导的是经济、农业等改革,吴起主导的是军事改革,相辅相成,魏国的强大最终是通过吴起的军事才能得以展现的。 所以,吴起不但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更是一个政治家、改革家,是兵家代表人物之一,用全才来形容他更合适,只是他的政治改革能力太优秀,掩盖了很多他在军事方面的光芒。 吴起最早起家是在鲁国,在鲁国被齐国侵犯无将可用时被人推荐,名不见经传的吴起被死马当活马医,结果,吴起靠他个人能力,大败齐国,一战成名。 吴起原本出生在一个"家累万金"的富有家庭,是卫国人。为了在政治上求得发展,曾到处奔走寻找门路,花了不少钱,弄得倾家荡产,也没得到一官半职,遭到乡人的讥笑、诽谤。和姜子牙、张仪、苏秦等人境遇差不多,街头巷尾谈论的"街溜子"代表人物,每次路过村口必经之路时,都被一群大妈指指点点。 吴起为此气愤不过,杀了诽谤他的三十多个人。在临逃走时,他对母亲发誓说:"不当卿相,决不回卫。" 吴起首先去的是孔门弟子曾参之子曾申门下学习儒术。后来母亲去世,吴起纠结当初对母亲发的毒誓,觉得自己还没有当上卿相,无脸见母亲,而是化悲愤为动力,更加刻苦学习。 可是,按照儒家思想,吴起没有按照儒家忠孝的信条回家奔丧守孝。师傅曾申认为他不孝,不配作儒家的门徒,跟吴起断绝了师生关系。 此后,吴起弃儒学兵。和鲁迅弃医从文的结果一样,原本的人生目标因为自己的重新决定而改变人生,让他们各自找到了最适合最强大的能力发光点。 兵家学成后,吴起到了鲁国,后来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没人敢迎战,后来就有人推荐了吴起,但是当时的鲁国国君考虑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害怕他不会忠心,会偏向齐国,一直犹豫不决,知道这个消息后,吴起回家杀了妻子,向鲁公表达自己不会偏心。 如果历史真是这样,吴起也确实够狠的,为了获得机会连妻子都直接杀掉,在政治和机会面前泯灭人性和亲情,确实是极大的问题。 虽然后面打败齐国军队,因为此事,吴起被扣上了一个又高又大的帽子,被怀疑被排挤,最终只能远走魏国。当时三家分晋不久,上位的魏文侯励精图治,想对国家进行改革,任人唯贤,不计较吴起的历史而是看重他的才能变启用了他。吴起也不负众望,率领魏国军队连败秦国,占领西河地区,成立了西河郡,被任命为西河郡守,帮助魏文侯开疆拓土,当然这个阶段,还没有魏武卒。 就在任西河郡守期间,吴起融合儒家、兵家等各家思想,创立了"魏武卒"。从这开始,魏国才开始成为风云人物,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特种兵碾压普通军队的先河。 真正让吴起出名的,是阴晋之战,吴起率领五万魏武卒迎战五十万秦国军队,按常理,五万对五十万,赢的几率是零,吴起却率领魏武卒打败秦军,一战成名,威震诸侯。 而吴起也成了秦国的克星,几十年的时间不敢造次,被魏国死死的锁在了函谷关,秦国只能躲在家里画圈圈诅咒吴起早点挂。正是因为吴起,秦献公基本把秦国的家底打没了,面对一穷二白随时有灭国之威的秦国,秦孝公临危受命,如履薄冰,真正认识到秦国和魏国的差距远不是军事实力的差距,更不是所谓的骨气不骨气,更不是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就能解决,而是综合国力,根本原因找到了,才有了名震天下的《求贤令》,也才会有了卫鞅到秦国的变法。 当所有人都认为秦国打不过魏国就是勇气不足,就是装备不行的时候,都觉得把这两个问题解决就能打败了,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讲,这是把结果当问题,而不是分析根本原因,秦国以当时的情况,永远打不过魏国,不仅是在军事实力,更在于支撑军事实力走多远的经济实力,秦国没有,所以,小胜奇胜可以有,连胜大胜基本不可能。 身边的齐国一样,被吴起摁在地上反复摩擦,和魏军碰个正面,魏军来一句:你愁啥!齐军基本也就是赶紧转头活动颈椎,假装在锻炼身体,然后赶紧走开。 那个时候的吴起也是典型的"吃饭、睡觉、打秦军",人生三件事,一件不拉,一直到吴起远逃楚国开始,秦献公才敢带着大军正面硬钢魏军,然后俘虏了魏相公叔痤,自己也中狼毒箭后不久病逝。 后面的几年,吴起作为魏国主将,带着魏武卒扫遍各诸侯,一生战76场,全胜64场,战平12长,一生无败仗,放到现在,也没一个拳王能无一败绩的,这足以说明吴起有多牛逼。 吴起并不算出名,他所在的时期,比孙膑早,属于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阶段,但说吴起引领了战国军事思想和政治思想却一点也不为过,这远远超过了他在军事方面的贡献。 有吴起在,魏武侯就有底气,手里握着核导弹,谁不服就打谁,日子过的那叫一个舒坦,人嘛,就是这样,日子过舒坦了就想找点事做,尤其是没事猜忌下这个怀疑下那个,再加上有人煽风点火,自然捕风捉影的事也能上厅堂了。 吴起就这样被架在炉子上烤了,最后逼的没办法,逃吧,鲁国回不去了,去楚国吧。 就这样,魏国排挤人才从魏武侯就开始了,吴起成了第一个牺牲品,而且是历史大功臣被排挤,从这开始,魏国的下坡路就开始有了苗头。 魏国衰败有关键的几步,都和人才有关系: 第一步,吴起被逼出走,半圣一样的人物,魏武卒的创立者、最佳使用者和精神领袖,有吴起的魏武卒是神兵,失去了吴起的魏武卒只能叫特种兵了。 第二步,戕害孙膑,另一个半圣离开魏国,并且完全站在了对立面,用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将魏武卒的神话打破,并且魏武卒损耗过半,特种兵只能叫做最强陆军了。 第三步,戕害商鞅,商鞅离开魏国去了秦国,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成功最伟大的变法之一,为秦国积蓄力量,二十年后,河西之战,魏武卒彻底被击垮,最强陆军也成了二流陆军。 可以看出,魏国的衰败就是这样来的,人才离职也就算了,关键都不是好聚好散,非要搞死人家或者搞残人家,这种仇恨小宇宙拉满后的牛人,破坏力也是惊人的,玩死你的那种。 话说吴起到了楚国,楚悼王一开始是懵逼的,自己掐了好几次大腿,防止自己是幻觉又抽了自己几个耳瓜子,最后才确认,这不是做梦,吴起来了,吴起来楚国了,都说天上掉馅饼不可能,这他么简直是天上掉黄金啊。 看着那么成功的魏国,楚悼王自然心知肚明吴起的分量,这是上天恩赐给楚国的礼物啊,二话不说,直接拜为令尹(相国),开启楚国变法。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名留青史,其实,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不亚于商鞅,只是商鞅变法成功了,吴起失败了,看看他在楚国干了哪些事?一定不是单纯的军事改革,因为他不单是一个军事家,更是一个政治家、改革家。 1、制定法律,在法律面前,无论贵族还是百姓,人人平等,一视同仁; 2、对封君的贵族利益进行了重新分配,目的是保护楚国的国家利益; 3、裁员,降薪,目的是节约国家的财富,然后用来富国强兵; 4、强化宣传,凝聚官民人心,增强国家的荣辱意识; 5、建楚国新都城郢。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前后经历十年,经历的抵触、不配合那是自然,肯定不会比商鞅少,好在他和商鞅都有一个坚定的国君支持他,所以能够一直得以实施。 看看这十年的变化,楚国强大了,尤其是军事方面,之前"恐魏症",变法后,楚军多次打败魏军,收服失地,腰杆挺直了,上楼都不费劲了。 国家实力更不用讲,废了一帮占着茅坑不拉屎的旧贵族,国家运转顺畅,百姓安居,经济繁荣,双首都政策带动了两个都市圈的发展,让楚国一跃成为强于魏国的存在。 可惜,楚悼王在变法还没有完全成功的情况下就去世,楚宣王继位。 这个楚宣王和秦惠文王面临一样的问题和选择,是留还是杀,是保七大姑八大姨还是保一个外来户,是继续变法还是维持旧制。 两个人的选择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相同的,都是保七大姑八大姨的利益,最后商鞅被旧贵族势力联合起来车裂而死;而吴起,则是在楚悼王尸骨未寒的时候,就被旧贵族联合起来射死。 商鞅用自己的死,为秦惠文王剿灭旧贵族势力提供了口实,临死也撑了一把,秦惠文王就坡下驴,直接把旧贵族一锅端,然后正大光明的继续变法,至此 ,秦国变法得以持续并获得最终成功。 吴起则是抱着楚悼王的棺材被乱箭射死,他死的时候,楚悼王的棺材也被射成了刺猬,为楚宣王清理旧贵族提供了天下最好的借口和理由,然后,在这个十字路口,楚宣王只是处死和流放了闹事的部分旧贵族,却又大摇大摆的宣布恢复旧制,可惜了吴起临死的最后一拼,更可惜了楚悼王死了还要为儿子当刺猬,恨铁不成钢,历史性的选择,他选择了自己最熟悉的路,最有温情的路,却是温水煮青蛙的路。 所以,单单面临同一个选择,秦惠文王的历史地位远远高于楚宣王。 吴起失败了,和相信他的楚悼王一起在地府相见抱头痛哭,咋生了这么个败家儿子,下辈子再也不生这个儿子了。 商鞅成功了,和相信他的秦孝公一起在地方相见,紧紧握住双手,满脸激动,一切付出都有了回报,秦孝公生了个好儿子啊,下辈子咱俩还合作。 虽然吴起的变法在楚国失败了,这十年却也不是白做的,变法没有持续,而这十年变化给楚国带来的却是日新月异、翻天覆地,就算恢复旧制,已经存在的还是存在。 所以楚宣王躺在老爹和吴起的功劳本上,不算多英明,但也不昏庸,顺其自然,一不小心来了个"宣威盛世",如果当初他选择的是坚持变法,可能最后统一天下的就是楚国了,为啥?因为吴起变法的时候,商鞅还是个小屁孩呢。 楚国所谓的"宣威盛世",最根本的支撑还是吴起变法带来的,历史用自己的死让秦国继续强大,吴起用自己的死换来的是彻底灭绝,人死了,钱还没花完,让后面俩小子名垂千史了。 吴起实际是个耿直BOY,一身才华,在魏国遇到了知人善任的魏文侯而大放异彩,却因为魏武侯的猜忌而离开,留给了魏武侯一个强大的国家和军队,自己却被当成了乱臣贼子的典型;去了楚国,遇到了珍惜人才的楚悼王而变法让楚国强大,却因为楚宣王的选择错误而身死异乡,留给了楚国一个强大的国家和军队,自己更是成了祸国殃民的典型。 所以,吴起一生都在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可惜那些乘凉的人没一个饮水思源的,在利益面前,功劳一文不值,这就是人性,得到了就是你的,不可能还给你或者记着你的好,魏武侯如此,楚宣王亦是如此。 有了两家君王的官方背书,吴起自然是被丑化的人物,这也造成吴起的历史地位总是被埋没,论政治才能,他绝对超过商鞅,论军事才能,战国后来的武将都是弟弟,这样一位文武全才两次遇到了明君,却又碰到了继任的昏君,这就是命。 个人认为,吴起之所以称之为半圣,是有原因的: 1、他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创新家。在那个年代,能够有特种兵思维建立部队,得领先两千年,近代的特种兵也是德国开始的,最后才在世界各国发扬光大,这些思想,让他超出了兵家的局限,不仅在于勇、谋,更在于解决本质问题,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让优秀的人聚在一起做更优秀的事,这本身就是招聘应该解决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从军事人才上建立的核心竞争力,你用的都是一帮小学没毕业的人当员工,我用的却全部是985/211毕业的,你们各国玩核心人才,我不仅玩核心人才,更玩基础人才的护城河,我的平均实力永远是碾压你,这一点遥遥领先其他名将。 2、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个人能在一国变法取得成功就已经不得了,凤毛麟角。吴起却在两个国家变法,并且都取得了成功,只是最终没有被坚守,但是变法带来的颠覆性的变化却是有目共睹,这是其他兵家的名将所不能比拟的,无论是白起、王翦、李牧、廉颇都是如此,军事实力的强大是依附于强大的经济能力的,没有经济哪来的钱养军队训练军队?没有经济哪来的钱更新武器不断研发新武器?没有经济哪来的钱高薪养兵?没有经济哪来的钱让士兵的家人能够享受各种福利,让士兵能够安心训练打仗?所以,单纯兵家思想的攻、伐、谋都是玩专业领域,都是在专业本位思考问题,而吴起却是全面思维,从底层逻辑来思考,从顶层来设计,用制度牵引,最后让强兵成为结果,而不是目标。 3、白起、王翦、李牧、廉颇的军事成就,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们强大国家带来的效应,商鞅变法让秦国强大,经济基础雄厚,兵强马壮,在绝对实力面前,其他都是弟弟;赵国同样如此,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让赵国瞬间强大,兵强马壮自然不必说,并且他们都是在学习了魏国变法后进行了很多军事变革,本身就是变法强大后的军队。反观吴起,是自己一手改革搭建起来的特种兵部队,并且是在国家改革的同时进行,并不是经济强大以后才进行的变革,并且一生基本无败仗。 4、白起、王翦、李牧、廉颇等基本都是一生无败绩,或者胜率远高于败率,但大部分时间都是势均力敌或者几倍于敌的情况下造就的,吴起可不是,人家是那种以5万迎战50万还能战胜的,这是无法比拟的。 所以,战国名将中,孙膑基本无一败绩,而且都是以弱胜强,将兵家的上兵伐谋做到了极致,他可以称为"半圣"; 吴起,不仅能建立特种兵选拔标准,建立了一只特种兵,并且一生无败绩,很多多事以少胜多,还能进行国家改革,不仅是一个专业的兵家,更是一个治国大才,所以他可以称为"半圣"。 著有《吴子兵法》,可惜大部分失传,实属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