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批!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当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些重要论断被充分诠释,加快提高科创能力的紧迫性愈发凸显。
作为科技领域竞争重要平台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如今也实现了成员扩增。1月12日,来自陕西官方层面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外释放出一则重磅信息——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获批建设。
这也意味着西安成为继北京、上海及粤港澳大湾区之后,我国第四个获批建设"双中心"的地区。
双中心!西安抢占科技金字塔
从定位来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地位相当于创新体系中的"金字塔"塔尖,仅从已获批建设地区的数量上,不难显现出这一国家级中心的稀缺。
公开信息显示,若按时间顺序排列,此前国家层面已先后批复了上海张江(2016) 、合肥(2017) 、北京怀柔(2017) 和粤港澳大湾区(2020) 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已公布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规划定位
根据官方定义,它并非指某一特定区域,而是指其所在城市正形成科学高地的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概念。
需要以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等深度融合为依托,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和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组织开展高水平交叉前沿性研究,产出重大原创科学成果和颠覆性产业技术。
为了助推科学高地的形成,上述四个地区进而启动了以相应科学城为核心载体的建设,怀柔科学城、张江科学城、光明科学城、滨湖科学城等便是诞生于这样的背景之下,其空间布局基本包含基础研究、产业转化、城市服务等方面。
上海张江科学城实景 图©解放日报
同时,伴随国家综合创新能力的大幅跃升,中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 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中实现了连年进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11位,足以展示出强劲的创新潜力。
为了进一步强化整体科技力量水平,顶层方面顺势将优化布局与区域发展战略相结合,率先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并在有条件的地区布局建设区域创新中心,形成区域创新的增长极。
其后,成渝地区与武汉分别确定建设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此次正式获批的西安,也成为全国第六个科技创新中心。
如果说科学中心是基础科研的研究和突破,那么科创中心则更加强调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成功转化,从科技、产业、金融资本等领域着手,培育打造更多产业集群、高科技园区、创新型企业等。
高新摩天建筑群
由此我们能够看出,"双中心"的建设会将所在城市或地区纳入国家重要科技体系,通过汇聚和配置全球创新资源,从而改变和提升区域格局,无疑对塑造国际科技竞争优势是一大利好。
终修正果的西安底气
可以说,面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的头衔,谁都想先行抢占。
2017年,彼时科学中心只有上海张江和合肥两地获批,有意申建的城市仅北京、深圳、成都、西安、武汉等,其后三年之内北京怀柔与深圳(大湾区) 又相继批复。目前,从各方声音中传出在"十四五"争创的城市,还新增了南京、杭州、济南、青岛等。
去年11月底,陕西官方层面披露出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创建方案已上报国家的消息,一时间引发诸多关注。对于身处筹备第一梯队的西安而言,如今靴子的落地,可看作是西安乃至陕西科创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里程碑事件。
西北工业大学
深究获批背后,自然少不了科研"家底"的殷实。众所周知,西安是我国重要的科研基地之一,大学云集、研究机构星罗棋布,同时聚集有中国航天领域1/3以上、航空领域近1/4的科研单位、专业人才及生产力量,近几年来逐渐打响的秦创原平台、硬科技概念与新兴产业加持也提供了十足底气。
虽然城市GDP总量在全国不算突出,但每年对于科研方面的投入力度并不"吝啬",多个科技创新指标数据表现亮眼。
西安2021年研发投入比例持续上升 制表©悦西安
比如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R&D) ,它便是直接反映科技投入总规模与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亦是衡量区域竞争力的考量之一。数据显示,2021年西安R&D投入为553.67亿元,比去年增加47.61亿,投入总量居全国前列。
相较于金额,科研投入与生产总值的比值,也就是投入强度,西安达到5.18%,这一数字不仅大幅高出全国平均,还紧随北京(6.53%) 与深圳(5.49%) ,且比例仍在逐年提升。
除了真金白银的投入,最终有效产出同样关键。
华秦科技登陆科创版交易现场(2022.3)
作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知识产权一头连接着创新,另一头连着市场,助推城市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截至去年4月底,西安有效发明专利数量为64796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50件,居副省级城市前列;培育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13个专利密集型产业,并催生300余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归根结底,获批建设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接下来如何立足基础、稳扎稳打,走好提升科创水平的每一步,至关重要。
拿下"第四城"后,西安进入全新时代
尽管现阶段有关"双中心"建设的详尽内容还未公布,不过结合此前多方对外发布的信息,西安在科学中心发展方向上大概率主攻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等领域,与其他获批地区方向错位发力。
最新行动上,西安提出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型实验室体系、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城(园区) 及创新驱动平台共五大方面开展建设。
国家超算西安中心 航拍©悦西安
其中作为硬实力支撑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除已经建成投用的国家超算西安中心一期之外,像是位于高新丝路科学城片区的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阿秒光源均为在建状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逐日工程"、西安交通大学电磁驱动聚变项目、空军军医大学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项目等同在加速推进。
另外为了形成集群规模效应,中科院西安科学园、西部科技创新港等也被赋予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区、全链协同创新示范区等的定位。
西部科技创新港 航拍©悦西安
创新驱动之下,加速了人才、资源的流动,相信"双中心"的全新定位将在助力西安抢占未来科技创新制高点的同时,为参与城市发展塑造更大的成长空间,从而改变和提升区域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