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赐死了北宋名将张琼,发现真相时后悔不已 事情发生在公元965年,这时候北宋建国5年了,赵匡胤听信奸侫大臣石汉卿的谗言,将跟随自己出生入死多年的开国名将张琼赐死。 石汉卿本是张琼的手下,只因不满上级刚正不阿、严苛以待的处事方法,于是心怀鬼胎,越级报告皇帝赵匡胤,诬谄张琼意图谋反。 石汉卿知道赵匡胤的弱点,就是赵匡胤最担心武将像他自己一样喧兵守主,最后"黄袍加身"谋朝篡位。 所以石汉卿一不做二休,直接上报赵匡胤,说张琼家里存有大批量的金银财宝,而且还训练了数百名武士,随时准备起兵谋反。 古往今来,多少皇帝都是六亲不认,赵匡胤对于张琼这个跟随自己打下江山的武将也没有手下留情,甚至没有过多查问案件缘由,直接下旨处死张琼。 事后,赵匡胤亲自带队前往张琼府中抄家,他以为可以亲眼目睹事实证明自己的决定没错,可是当他看到张琼家中只有老母亲几名家丁以外,并无其他。 张琼的家中即无黄金万两,也根本没有所谓的武将。赵匡胤这才明白,自己受奸人石汉卿的蒙蔽,错杀了一代忠臣张琼,后悔不已地痛哭道:"朕杀错了。" ►赵匡胤在位时之所以担心武将像他一样黄袍加身,是因为他是武将出身 从故事中可以得知赵匡胤最担心武将谋反,那是因为他自己也是武将出身。这一切还要追溯到赵匡胤的出生,以及后来他登基称帝的整个经历。 赵匡胤出生在唐朝与宋朝之间的五代十国,这期间多个小国家形成各方势力割据,四处都是兵慌马乱,可谓是乱世出"枭雄",赵匡胤也算得上是其中一个。 赵匡胤出身于军人家庭,在家里排行老二,兄弟几人自小跟着父亲赵弘殷一起行军打仗。赵弘殷追求"文武为立身之本",所以赵匡胤受其父亲影响,从小就饱读诗书。 尽管赵匡胤的家庭背景优良,但他的出师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他先是在后汉初年,离家出走投奔父亲的旧同僚王彦超,可惜不得赏识,又转而投奔随州刺史董本宗。 越匡胤到董本宗这里,又因与其儿子关系不和,不久便离开随州。这时候他遇到一位高僧,指引他往北方行走,在北方的前线他遇到他生命中的伯乐郭威。 如果没有郭威的扶持,相信也没有后来赵匡胤的平步青云,也没有赵匡胤的改朝换代。郭威当时在后汉是位高权重,赵匡胤敏锐的眼光意识到郭威的势力庞大,果断决定跟随其左右。 ►赵匡胤在从武之路上屡建战功,逐渐壮大了兵权和势力 不得不说越匡胤真的是眼光独到,选择跟随郭威就注定了他的从武之路与众不同。后来郭威推翻了后汉统治夺取帝位,建立了后周。 赵匡胤因拥立郭威为皇帝得到提拔,在新的皇权统治下步步高升,官到副指挥使。不仅如此,他还遇到了他生前对他有知遇之恩的柴荣。 柴荣是郭威的养子,郭威即位初时,他时任开封府尹。柴荣非常赏识赵匡胤的军事才能,所以将其收入自己的麾下。柴荣这样的知人善用,也可以说是引狼入室。 郭威去世后柴荣顺利继位,是为周世宗。在此之前柴荣带领赵匡胤一起南征北战,不断地扩大后周版图,相当于是建立了北宋初期的雏形。 那时候看起来赵匡胤是绝对的誓死效忠,在战争中发生了局面混乱的危急时刻,他会挺身而出,高喊"誓死保卫主上,定当拼死一战"的口号。 柴荣周世宗把赵匡视为亲信将领,让他统领侍卫禁军。可以说周世宗柴荣对赵匡胤是非常信任,不但带着他出生入死,还让他享受到了位高权重。 然而赵匡胤恰恰就是利用了自己是皇帝亲信,拥有强大兵权的这个机会,开始在朝中慢慢培养自己的势力,扶植一大批亲信暗中为自己效力。 ►"点检做天子"谶语成真,成就了赵匡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公元959年,也就是宋朝建立的前一年。周世宗柴荣,在北伐路上,发现了一块木板,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对于皇帝而言,出现"天子"二字就是最大的忌讳。 虽然柴荣是五代十国时期最有思想和实力的皇帝,但作为皇帝看到这种讯息一定是意味着什么,所以柴荣还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原则来处理这件事。 "点检"是禁军的最高官职,当时任点检的是柴荣的妹夫张永德。柴荣班师回朝后,立即将张永德撤下来,换上他一直以来器重的亲信大将赵匡胤。 传说中关于"点检做天子"发生过第二次,这时候柴荣因病去世,由他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是为周㳟帝。 小皇帝即位后,赵匡胤身边亲信大臣们为他的"拥兵自重"就策划了第二次"点检为天子",这样正好顺应了第一次"点检为天子"的谶语,赵匡胤要自立成帝的流言也最终应验成真。 ►赵匡胤没有感念周世宗柴荣对他的知遇之恩,发动"陈桥驿兵变"一举夺得天下成为皇帝 周世宗柴荣去世后6个月,小皇帝柴宗训没有能力亲政,由赵匡胤一人把持朝政。在出兵北伐的途中,他发动了"陈桥驿兵变"。 兵变就意味着皇帝无能,应该册立新的君主。柴宗训被迫退位,这时候赵匡胤早忘了当初"誓死保卫主上"的豪情壮志,而是"黄袍加身"凭借兵权在手,一举夺得皇位,建立北宋。 历史上每个朝代的开创都经历了许多的刀光剑影,无论是战争还是权利都出过不少轰动历史的故事,甚至是腥风血雨。然而赵匡胤称帝建立北宋的过程,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 选择大如努力,赵匡胤首先是选对了伯乐郭威,而后又借着柴荣的信任一跃千里,赵匡胤的能力和努力都是出于他的野心,最终改写了历史。 这其中自然少不了天时地利的帮助,特别是赵匡胤称帝前得到一帮亲信大臣的拥戴,其中就包括了他的弟弟赵光义,在他整个夺权的过程中发挥了功不可没的重要作用。 ►北宋初期,赵匡胤为巩固皇权,从一帮大臣手里收回兵权 自古以来跟着皇帝打天下的功臣,多有"鸟尽弓藏,免死狗烹"的例子,比如西汉刘邦称帝后杀了给他打败项羽的兵马大元帅朝信。然而宋朝建立后,赵匡胤并没有大肆诛杀功臣。 这其中的原因,不是因为赵匡胤仁慈,也不是因为他顾及出生入死的兄弟情,而是赵匡胤采用了更为高明的手段,既不让自己背上"诛杀功臣"的骂名,又能稳固北宋皇权的统治。 赵匡胤在位16年,通过几次"杯酒释后权"从一帮拥立他为皇帝的开国元勋手中逐渐收回了兵权。但是其中有一位开国功臣却没逃脱"鸟尽弓藏,免死狗烹"的命运,可以说这件事是赵匡胤皇帝生涯中的一个污点,也是他人生当中的一大憾事。 这位大臣就是北宋有名的开国名将张琼。他的身份不止是开国功臣,还是赵匡胤的心腹大臣和救命恩人,曾经在战乱中两次救过赵匡胤的性命。 所谓的"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宴请一帮大臣到宫里来喝酒作乐,席间赵匡胤假装酒后失态的说道:"朕是你们拥立的皇帝,如果有一天你们的下属也拥立你们做皇帝,不知以后我们这帮兄弟还能一起喝酒吗?" 这话一出,在坐的大臣秒懂皇帝的意思,都纷纷接受皇帝的提议,交出手中的兵权回家养老,就这样赵匡胤不动干戈用几杯酒的功夫就收回了功臣们手里的兵权。 ►张琼的忠肝义胆,曾2次救下赵匡胤的性命 从柴荣时期开始,张琼就一起追随在赵匡胤身边。张琼为人耿直,性格豪爽。如果说赵匡胤是刘备的话,那么张琼就是张飞。这种没心眼的将领对于赵匡胤来说非常受用。 因为赵匡胤知道张琼的忠心不二,还有张琼曾经2次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救过他的命,所以赵匡胤一直将张琼视为身边心腹。 第一次是两人在与敌方交战中,张琼用自己的身体为赵匡胤挡箭,导致他的腿部受重伤。当时的情况若不是张琼的挺身而出,赵匡胤可能就死于乱箭之下,也就没有后来的宋太祖。 第二次是在与南唐的战争中,赵匡胤被敌人包围了,简直是性命攸关。这个时候张琼不顾形势有多么恶劣,硬着头皮冲进去包围圈,带着赵匡胤突围而出。 张琼两次舍身救命,这让赵匡胤感动不已。从那以后,直到北宋开国后,赵匡胤都对张琼的忠心深信不疑。 ►赵匡胤作为北宋的开国皇帝,其皇位的由来,一直是他的心病 赵匡胤为了防止"陈桥驿兵变"的再次发生,以至于"黄袍加身"的戏码重演,赵匡胤在位期间,一边利用"杯酒释兵权"收回功臣手中的兵权,一边也安插许多密探在朝中,窥探大臣们是否有不轨之心。 其中有一个密探是张琼的手下石汉卿,他为人机敏狡猾,又凭着是张琼手下的身份得到了赵匡胤的赏识,这使石汉卿在朝中的势力越来越大,许多大臣都要看他的眼色行事。 于是石汉卿大胆地在皇帝面前报告上司张琼有谋反行为,开始越匡胤并不相信,毕竟张琼是跟他出生入死过的功臣,又是他的亲信。即使"杯酒释兵权"名单里也不曾有张琼的名字。 张琼的性格对于皇帝来说是优点,对于同僚或属下就是致命的弱点。石汉卿一击命中皇帝的要害,逼得赵匡胤就范,一怒之下杀了张琼。 ►北宋从"杯酒释兵权"开始就形成了"重文轻武"的格局 虽然赵匡胤误杀了张琼,最终石汉卿的阴谋不攻自破,但是赵匡胤在位期间,没有一天不担心"陈桥驿兵变"的重演,所以武将在朝中越来越没有地位,反而文官的谗言在引导和左右皇帝的一言一行,逐渐形成了"重文轻武"的格局。 历来古代的皇帝疑心病重,宁可错杀也不放过一个。张琼只有忠心,没有权谋之心,必然会在权利斗争中沦为牺牲品。 与其说是石汉卿害死了张琼,不如说是赵匡胤的猜忌要了张琼的命,由此可见古代皇权与斗争中皇帝的薄情寡义,是何等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