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期的政策 赵匡胤画像 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发动"陈桥兵变",登基为帝,是为宋太祖。 契丹人立国,是合部族、州县、属国的三个部分组成。这三者各有其地位和作用。属国是提供粮食的,州县提供财政,只有部族是他们立国的根本。 契丹的部族都在指定的地方过着游牧生活,全族皆兵,一声令下,立刻聚集,武器都是自带的。他们人马众多,所到之处,烧杀掠夺。又加上经过较长时间的稳定发展,契丹现在较为富足。 宋朝若要以力克契丹,没有几十万大军和可以连续征战的准备,即使攻下契丹,也难守护。况且,对契丹不能进行破坏和扰乱,都是很难让这些人臣服的。 宋太祖不肯轻易出兵,因为宋朝刚建立,实力不算雄厚。 对内,赵匡胤鉴于前朝的节度使拥兵自守的情况,开始改变策略,改革官制,加强中央集权。但由于防内的政策形成了重文轻武的风格,日后的北宋,难抵大敌。 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逝世 ,其弟赵炅 即位,是为宋太宗。 各地赔款的宋仁宗 公元979年,宋太宗在灭北汉后,不顾当时的兵力疲乏,立刻进攻契丹,在当时的高梁河兵败。 公元985年,宋太宗再次分兵北伐,然而这次又失利。至此,契丹频频侵扰北宋边境,后又大举深入,直接威胁到北宋的安全。 公元997年,宋太宗崩,儿子宋真宗即位。 公元1004年,辽圣宗出兵至澶州,真宗在宰相寇准的坚持下,御驾亲征,击退了契丹,但是是以十万两白银和二十五布匹作为和平的条件。 宋朝建国没多少年,国势就因为这样陷于不振了。 公元1022年,宋真宗崩,宋仁宗即位。 公元1034年,德明(拓跋思敬的后人)之子元昊造反,兵锋锐气得很,士气旺盛。宋朝在陕西屯兵数十万未能将其击败,只得平手。 公元1044年,宋讲和,送出银、绢、茶、彩,共二十五万五千。 辽国兴宗即位后,年轻气盛,派使节来求关南之地,说大白话就是让北宋割让此地。然而宋朝又以增加贡品为由才没有割让。 宋仁宗在位时间比较长,长达41年,政纪颇为宽仁,腐败问题非常之多。宋朝得军队人数众多,但是没有战斗力,财政因为用于向辽求和使用过多,已经没有军费支出了,所以国力和军队战斗力都已经差到极点。 公元1063年,宋仁宗崩,英宗即位,在位仅四年因病驾崩。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 公元1067年,宋神宗即位。 此时王安石担任宰相,实施了新法。王安石的变法在当时是受到旧势力抵触的,砸缸的司马光是其中之一,所行政法没有将利害关系降至最低,所以王安石只当了7年宰相,变革的目的并没达到。 公元1085年,宋神宗崩,儿子宋哲宗即位,他的母亲高太后临朝,启用旧臣,废除全部新法。待太后死后,哲宗又复行新法。 公元1100年,宋哲宗崩,宋徽宗即位,太后向氏也是临朝听政,想要调解新旧法的矛盾。待宋徽宗亲自听政后,依然倾向于王安石的新法。但是,宋徽宗奢侈成风,蔡京搜刮各方面的钱财供其消费,哄宋徽宗开心,此时朝廷的政势一落千丈。 在宋徽宗享乐之时,宋朝就要大难临头了。 公元1114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起兵与辽相抗衡,至公元1125年金太宗亡辽。 辽朝灭亡后,金朝举兵南下。 公元1125年,宋徽宗禅位于宋钦宗。任用李纲守卫,但是打不过金朝的军队,割地求和,并且宋向金朝贡奉了金子五百万两,银子五千万两,牛、马上万头,绫罗绸缎百万匹。 靖康之耻的发生 金朝的完颜宗翰听到宗望得到了那么多贡奉,于是也派人来索取,但是宋人没有答应,认为这有违背盟约,下令坚守。等金朝大使萧仲恭来时,给他蜡书,想策反契丹降将耶律余睹,可惜宋朝没想到的是,萧仲恭回到金朝便向宗望报告了此事,以示自己的忠心。 宗翰大怒,公元1127年,与宗望兵分两路南下,两路兵马都直抵汴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还有宋朝的大臣、皇帝宗室、太子、嫔妃等等,史称"靖康之耻"。至于这个耻辱有多凄惨,读者可以自己详细了解。 至此,北宋已名存实亡。 回顾一下,北宋是一个打不过就求和,不断葬送自己前途的王朝。(个人观点) 首先,宋朝建国初期宋太祖改变策略,重用文官,使得军事实力下降。 其次,宋太宗轻敌,被契丹长期侵扰压制,重文轻武更甚,消耗了大部分的政治资源。 最后,大量了各地赔款给宋朝致命打击,经济再发达也抵不过夸张之极的挥霍。 人还在弱小的时候好好埋头发展,少做内耗的事,这样的弱者只会恒弱;只要不断地壮大自己的实力,强者将会进入恒强的阶段,量变引起的质变将是核弹级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