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老穆解析 穆老师认为,语文的阅读理解 确有标准答案 ,但不是唯一不变的 ,只要符合答案设置规则 ,语言表述上 做出适当调整 还是可以的! 要知道,同一道 阅读理解试题,让不同的老师 去做,一定会有不同的答案 ,但是,只要答案能够围绕"某个固定规则 "去设置即可。 阅读理解题,不仅不会 让孩子的思想僵化,还会开拓孩子的视野 ,让孩子思考问题的角度更多元化 、思考问题的层次更立体 …… 为了方便同学们理解,穆老师就举个考试中具体的事例,希望能够帮助到有困惑的同学或家长。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接着往下看! 老穆支招 一、江苏高考卷《溜索》原文阅读 二、试题 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 三、答案设置规范 围绕"描写手法 + 效果"去答案 描写手法:感官、层次、正侧、修辞、动静、虚实、联想想象、对比、衬托、白描工笔、烘托渲染…… 自己组织答案 ①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 ②视听结合。"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感官中的"视觉";"隐隐喧声腾上来",感官 中的"听觉"。 ③"俯看"。"俯望那江",层次中的 ④运用心理描写。"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⑤这些手法的运用,给人以真实感,如临其境。(效果) 参考答案 以壁顶为观察点(或夸张),变换视角,(或俯看和远眺),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心理描写)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加油哦!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准确的来说,语文阅读理解题并不是所有的题都有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语文阅读理解题大致有两种设题方式,一种是有标准答案的技巧题,一种是没有标准答案或者答案不唯一的拓展题。 对于有标准答案的技巧题而言,的确有标准答案,有些同学以为,无论我怎么答,也不可能跟答案一般无二,往往会觉得阅读理解题,特别记叙文阅读理解真是太难了,其实,即使是有标准答案的技巧题也并不是要求学生答的题和答案一般无二,才给满分,而是要求只要答案要点和角度与标准答案一样,至于语言表述上的细微差异则不会减分。因此在做阅读理解题时,不要惧怕其有标准答案,只要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掌握各个考点的答案要点,并结合不同文章,细细品味出符合文章主旨和出题目的的答案角度和要点即可以拿到满分。 例如2015年绥化中考现代文阅读题——《格布上的花》(毕淑敏),此阅读设题考查了对标题的理解,对重点段落的表达手法及表达效果的分析,也考查了对结尾的理解这些有标准答案的题,另外还设计了没有标准答案的拓展题,如下图所示: 1、凡是涉及"标题"的题,不外乎从标题的含义和标题的作用及表达效果上加答。上图题目1中"选文标题用《格布上的花》做题目的好处在哪里?"此题涉及题目的作用及表达效果,思考的角度有: 在结构上看:1.是否设悬念、吸引读者;2.是否是文章的线索。 在内容上看:1.是否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2.是否揭示文章中心。 在表现手法上看:是否运用修辞,是否象征人物的形象或精神等。 语言特色要结合表现手法来考虑看:是否生动形象、新颖别致或者精练简洁等。 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可以看出"格布上的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好日子坏日子比喻成花格子布,把有爱的日子比喻成花。题目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具有美感、同时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样思考下来和答案相差无几(答案见上图)。2、题目2涉及文章重点段落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答此题首先要弄清文章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常见的表现手法有:修辞手法、托物言志、铺垫衬托、借景抒情、抑扬结合、虚实相生、以大见小、前后照应(首尾照应)、设置悬念等。再结合文章的体裁及段落所处位置与上下文的联系等角度进行解析。 回看文章第2段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就是设问和排比,然后结合上下文把设问和排比的表达效果说清楚,把文段表达的主要内容说清楚就会无限接近答案标准(答案见上图)。修辞的表达效果总结如下: 编辑 3、题目3"第3段单独成段好在哪里?试分析"。一般单独成段的短小精炼的段落都在文中起承上启下,进一步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然后再结合表现手法看其表达效果,不难看出此段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起强调和引人思考的作用,引出文章的中心主旨。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的作用。不同文体位置不同,其作用的不同如下图所示: 编辑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4、题目4涉及结尾处重点句子的表达作用及效果。结尾的作用往往在结构上起照应开头的作用;在内容上起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答题上要注意结合文章主旨言明点明了怎样的中心,深化了怎样的主题。 例如《格布上的花》中的"结尾句"你的那块花格子布上,就绽开了鲜花"的作用"就是照应了开头,并深化了主题,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生活中有爱,人生就会如花般绚烂。5、题目5即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拓展题或者叫开放题。这种题往往跳出题外,结合自身生活写出自己联想到的事,或者写出由此引发的思想感悟,或对某一社会现象进行思想上的辨析等,这类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只要不跑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这也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表现。 总之,对于有标准答案的题而言,在语文老师看来都属技巧题,也就是说都是有解题技巧而言,关键在于同学们要知道往哪些角度去想,很多孩子减分都是因为角度不全,因此,语文阅读题是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这不仅不会僵化学生的头脑,反而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强,思考的范围更广,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题的阅卷标准都是"见点给分",也就是见到标准答案中的要点就可以给分了。因此,在答题时既要考虑结构、又要考虑内容,还要考虑不同文体所运用的写作手法等等,宁可多个角度来考虑也不可只从一个方面来解析,特别是分值高的题 ,一般4分的题,至少要从2-4个角度来解析问题。由此可见,无论是有标准答案的题还是无标准答案的题都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回答问题,这不仅不会让孩子的思想僵化,还会开拓孩子的视野,让孩子阅读文章、思考问题的角度更全面、更多元,思考问题的层次更立体。 听了小徐老师的解析,同学们这回明白了吧,记住答题要扣点解答,多角度思考才有可能不漏点,才可能得高分。小徐老师常年从事语文和作文教学,期待大家的关注。 教语文25年,我来谈谈我的看法:虽然语文阅读理解试题给出的是"参考答案",但在阅卷过程中往往会把它作为"标准答案",这已经基本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了。 在平时测试,特别是不参与年级排名的测试时,各班语文老师在阅卷评卷时常常"网开一面",对于学生很有灵性、别出心裁的答案持肯定态度,以鼓励学生发展创造力。毕竟,每个从中文系毕业的语文老师都知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是,一旦涉及到必须排名,则阅卷组就不再鼓励创新性表达,为了赋分的统一,为了所谓对大多数人公平,会坚持用一把尺子量到底,紧扣评分标准给出的得分点进行评分,不愿越雷池半步,事实上把"参考答案"变成了"标准答案"。 尤其是升学考试的时候,特别是中高考,阅卷组会议都会强调评分尺度的把握,实际上就是在暗示阅卷教师不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擅自做主,根据个人喜好对不按参考答案来的回答赋分。 有些"听话"的老师"一丝不苟"地执行,只要与评分标准不一致,就不给分;有些"叛逆"的老师则"灵活处理",遇到不一样却言之有理的答案,会尽可能给出相对合适的分数,既不全给也不是一分不给。 只不过,这样"叛逆"的老师委实太少了点,为跟自己没啥关系的人费脑筋、担担子的事,有多少人肯做呢?万一遇上特别"讲规矩"的阅卷领导,抽查发现你没按参考答案来评分,轻则点名批评,重则开除你的阅卷资格并给予纪律处分,那可真是比窦娥还冤了!只是,语文本是个注重思想的科目,阅读本是触发各种各样奇思妙想的创造性活动,搞出一个统一的答案来,岂不是让师生们都往僵化狭隘的路上走么?事实上,愈演愈烈的答题套路、解题模板正等于越念越紧的紧箍咒,把更多人的大脑勒得越来越小,从丰富走向贫瘠,终至一片荒芜、一片空白! 阅读理解标准答案,可以休矣! 为独具慧眼的你写态度鲜明的文!期待你的精彩评论,让更多人看到! 语文的阅读理解只有一个正确的标准的答案,这种说法是很可怕的。长此以往,孩子们的思想真的会僵化的。但语文阅读理解是不是不需要答案呢?需要什么样的答案?答案有什么用吗? 一、下面说说答案的问题,语文该不该有一个标准答案? 请注意是标准答案,过去的确有把答案叫做标准答案的,那是因为无知。语文怎么可以有标准答案呢?特别是阅读理解,谁的阅读理解可以叫做标准答案? 一首诗,比如《诗经》中的《蒹葭》,最初可能就是一首纯粹的爱情诗,可是后来有人把它理解为求贤诗,现在也有人把它理解为励志诗,表达的是自己对人生理想九死不悔的追求。你说,哪一个人的理解是标准答案。 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个性化的理解,只有自圆其说的阐释。这就是过去文学理论中"诗无达诂"的形象化阐释。 现代教学,我们更追求这种多元解读,为的是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想,于是有人提出要打到标准答案。我想,你这个问题,大概也是对这种多元解读理论的追随。一个学生如果长期受到这种一元解读的限制,的确会越学越死。 二、语文需不需要一个参考答案?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必须要有一个参考答案,一个高质量的,有逻辑性,有深度的参考答案。 1、这是对多元解读的校正。 但是凡事矫枉过正,如果过于强调多元解读,就会造成无边际解读。于是有人把《背景》解读为父亲攀爬月台,违反交通规则。把《愚公移山》解读为愚公很傻,移山不如搬家。 2、这是对良好思维习惯的引导。 对一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考,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此时的思维大多数人都是杂乱的、片断的、非理性的,肤浅的……在他们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我们需要一个思想深刻,有理有据,条理分明的参考答案来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思维和表达水平。学生看参考答案不是记住它所写的内容,而是学会参考答案的思维方法。所以我认为语文阅读理解也是需要一个参考答案的。 我是读写升级,致力向学生分享阅读与写作方面的语文知识,欢迎你留言沟通,点赞关注。 挖空心思的出题老师,挖空心思的教学老师,挖空心思的学生,结果都是一堆无用功!以人为本,学以致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大道至简才是硬道理! 这个问题,我觉得是你杞人忧天了。 首先 ,语文阅读理解并不是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只要对文章理解正确,答题针对性强,思路通顺有理,都可以看作是正确答案。 其次 ,这样的现象也不是一两年了。但是大家都知道语文阅读理解的答案有很多种,所以并没有大范围出现你所说的僵化现象。 这个问题,不是现实存在的,只是你的臆想而已。 语文阅读那种分析句子作用 ,好处的这类题压根就不该存在。很多作家写的文章被拿来做阅读理解材料,结果作家自己都写不出标准答案。可悲,可叹哪,现在还一个劲地提高语文的地位,真没必要,钱学森是靠着做语文阅读理解设计火箭的吗? 语文的阅读理解只有一个正确的、标准的答案,并不是空穴来风。 甚至,让作者本人做,都很难能做对! 长此以往,孩子们的思想确实会僵化,严重缺乏灵活性。 下面,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简单的评价一下。二十几年前,考生查看自己的高考试卷,程序简单,但现在这种操作却很难。 这里面的原因好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标准答案太唯一,不方便让学生查卷,省的有关部门出现被动麻烦的尴尬。 第二个原因,是高考阅卷时间太短! 别说阅读理解了,就算是长达千字左右的作文,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也会被阅卷老师评出得分! 因此,为了尽快完成任务,阅卷老师不得不加班加点批卷。 这样一来,老师们自然会选择省时省力的方法,也就是根据标准答案批卷。第三个原因,阅卷组领导不允许阅卷老师按照个人看法阅卷,必须按照标准答案批卷。 个人看法。 作者本人做阅读理解,都无法保证做对。 很明显,这种所谓的标准答案,非常不科学。 甚至,标准答案都是错的! 本人看来,这种题型,不如改成选择题。 为体现出区分度,每道题的选项,可以多出一些。 但,关系到无数高中生的未来前途,甚至是无数家庭的前途,出标准答案的老师,务必不能糊弄,必须慎之又慎。 为什么中国常常被说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创造大国呢?我想和我们的教育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从小就不被鼓励开放性的思维,答案永远是非此即彼。 这里有一个我自身的例子,我家儿子幼儿园时,有一天回家来哭了,一问为什么,原来是课上老师让所有小朋友都画一对耳朵,儿子就画了一对长长的兔子耳朵,结果被老师打了个大红叉,说不对,要画人的耳朵才对。 我当时听了相当的无语,那一瞬间,我对中国的教育真的是失望透顶。我该怎么和儿子解释呢?告诉他老师是对的,只有人的耳朵才是耳朵吗?最后没办法,因为老师要求做错的还要修改啊,如果我坚持让儿子不修改,那第二天去了还要被批评,儿子还是会受伤害,如果让儿子修改,我该怎么解释呢?我真是头大了很久,最后只好和儿子说:"儿子,兔子耳朵当然也是耳朵啊,你说的对,不过呢,你们老师当时出题的时候一定指了她自己的耳朵,所以你应该画一对人的耳朵,你说呢?"儿子还小,很容易就被说服了,但是我却心里难受了一晚上。 所以我就想起经常接触的那些留学生,我就发现我们的孩子们出国留学就算留在国外工作,最多的职业是什么?男做码农女做财务!没错,都是不需要创造性思维的职业。 那么回到本题上,长此以往孩子们的思想是否会僵化呢?答案是:那还用问吗? 我不知道谁会说语文阅读理解只有一个正确的标准答案?这样的说法是对语文一点点理解都没有。 就算有人这样说的话,学生也未必会照搬老师是想法,如果老师的想法学生都会照搬,那教学也太容易了。因为有些想法和个人的生活背景有很大关系,肯定理解会有差异,这不是老师说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所能信服的。 而且,就算如此,而且长期,学生会不会因此思想而僵化呢? 我觉得你有点太抬举语文了,语文一科能起这么大的作用?就算学校的老师都是非常保守而无知,也未必能培养出所谓的"僵化思想"的学生,因为学生还生活在学校之外。 而且真正决定学生的思维是和基因有关系,和父母的思维有关系,和家庭教育有关系,学校只是后期跟进的力量,作用已经不是方向性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