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亚洲和欧洲都有为人所在熟知的帝国或者国家的存在,亚洲毋庸置疑自然就中国,不仅仅拥有着数千年文化的发展史,而且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直致力于繁荣、共富。 在欧洲的发展史中,其、发展的历程缺少的恰恰是和平,欧洲最初最有话语权的古罗马帝国,其可以说是当时欧洲众多小国家的国王都是经由古罗马帝国的皇帝设立的。 在我国的古代众多书籍中将其称为"大秦",从这一称呼可以看出罗马帝国在当时的强大,但是强大也就是衰亡的开始,无法想象如此强大的帝国,终有一天会衰落。 虽然其被日耳曼人、盎格鲁——撒克逊人等国家打败,但是其在欧洲历史上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罗马帝国晚期经济的重心的转移,就是促使其衰亡的主要原因。为何要进行经济重心的转移呢?其又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罗马帝国的崛起 在统治罗马帝国的时期,发展速度非常快,可以和当时亚洲的东方大国相媲美,一度成为在欧洲拥有绝对的控制权的帝国,但是这种发展势头并没有持续很久。 罗马帝国的经济重心本来是在地中海地区,地中海地区本就是众多欧洲国家和文明的发源地,其发展起来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海洋文明,如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就是其代表。 其作为罗马文明的发源地,自然会影响罗马帝国的发展,在罗马帝国崛起的漫长时间中,地中海成为了罗马帝国人民赖以生存的地区,其经济重心自然在地中海地区。 地中海地区的传统的商业国家中,商人被认为是社会等级最高的一类人。 这一点与农耕文明是相反的,农耕文明所注重的社会等级秩序为"士农工商",可见其将商人看作社会等级中最低的一级,也是最为人所不耻的一个等级。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迦太基通过海外贸易和争夺殖民地等方式,利用当地矿产资源这一优势,一度发展成为与罗马帝国隔海相望的另一个帝国。 经济利益是国家发展和强大、领土扩张主要的动力,迦太基在与罗马帝国在地中海地区的经济利益争夺中,产生了诸多矛盾,而这些矛盾伴随着三次布匿战争的爆发,迦太基的灭亡而得以解决。 迦太基的灭亡,其奴隶贸易和造船业、海上贸易成为罗马帝国经济发展的方式,使得罗马帝国拥有了地中海地区的绝对的话语权和控制权,一度成为"地中海霸主"。 经济重心的转移 公元三世纪,罗马帝国内部出现许多政治和经济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就是其较快的速度所产生的结果,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当时国家的政治制度无法充分为经济服务,进而出现了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 晚期罗马帝国经济重心的转移,要从当时的帝王康茂德被刺杀开始算起,直到戴克里先坐上王位,这一时期罗马帝国内部发生了非常严峻的内部矛盾。 康茂德的上一任帝王是马可•奥勒,其是一位非常贤能的君主,但是他的儿子康茂德虽然继承了王位,却没有继承他的聪明才智和治国理政之才,是一位非常昏庸且无能的君主。 虽然康茂德被人刺杀,但是他的去世不仅没有换来罗马帝国的繁荣,反而加速了灭亡,在他去世之后,罗马帝国内部陷入了王位争夺的混乱局面,并且当时的环境非常混乱,对经济的发展也受其影响。 在他的儿子卡拉卡拉成为帝王后,由于其好战的性格,使得其带领当时的罗马帝国连年发动对外侵略扩张的战争,这使得当时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他之后的几任皇帝中都是有过之而无无及,即使是亚历山大大帝面对当时局面也无力回天。 就在罗马帝国衰微之际,波斯人和日耳曼人看准了机会,对罗马帝国发动攻击,当时的罗马帝国的财政可以用捉襟见肘来形容,为了减少开支,不得不减少军费支付,这恰恰激怒了士兵,亚历山大最终被士兵选的新帝王处死。 重大的政治危机,促使经济危机的发生,通货膨胀的出现,让本就不富裕的国家,陷入了更加困难的局面。 虽然其在政治上有所体现,但是其对经济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大。而这一时期发生的政治经济危机也被人们称为"三世纪危机"。 "三世纪危机"的爆发,就是其经济重心转移的开端,也是原因。在这一危机的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是罗马帝国所推崇的地中海世界奴隶制的生产方式的灭亡。 整个罗马帝国并非全部陷入了这种局面,在其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稳定,仍然保留着原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不仅承受住了经济危机的冲击,而且还拥有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当地的经济发展也较为繁荣。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东部地区农业生产的稳定,是统治者决定经济重心转移的首要条件。东部地区的农业发展在经济危机中受到的冲击较小,并且保有一定的活力。 英国学者认为罗马帝国所在的地中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将商品经济与小农经济相结合,正是这样的发展模式恰恰让其在罗马帝国爆发的经济危急中得以存活下来,并且保有一定的经济发展的活力。 农业作为古代帝国发展的经济基础,是税收的主要来源,而东部地区农业的稳定发展,也促使东部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环境较西部地区翁定,这也促使了其经济重心向东部的转移。 其次,东部稳定发展的商品经济和贸易模式吸引了统治者的注意力。东部地区在贸易方面可以说是出于东西方交易的主要通道上。 在西部经济危机严重时,东部以农业为基础,手工业为辅,农业和商品经济相结合发展的经济模式的优势更加突出。 加之其与国内外的商品贸易的日益频繁、密切,使得东部地区经济不仅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反而体现出一种更为稳定、繁荣的发展状态,促使东部地城成为经济重心转移的首选。 最后,东部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是经济重心转移考虑的重要因素。东部地区是进行海上贸易的重要通道,其位于黑海和地中海的咽喉部位,是亚欧大陆进行海上贸易的必经之路。 如果将东部作为经济重心,那么罗马帝国可以将其发展成为亚欧大陆的商品交易的中心,并且从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使得国家的收入在贸易的过程中得以提升。 这些地区优势在帝国统治者的眼中无异于一根救命稻草,于是将晚期的罗马帝国开始将经济重心转移到了东部地区,并且致力于将其发展成为政治中心。 转移后的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基石,其发生了转变,那么政治和文化也必然会发生转变。 随着经济重心向东部的转移,其对罗马帝国的发展产生了如下影响: 首先,政治重心的转移。当时内外交困的社会环境,使得统治者不得不开始考虑将政治重心进行转移,当时罗马帝国实行"四帝共治"的政治方针,其虽然能够暂时稳定社会局面,但是不是国家发展的长久之计,并且这种方式并不适用于统一的帝国的发展策略。 治理东部的皇帝戴克里先认为自己最有资格成为罗马帝国东部地区的皇帝,而当时东部地区的稳定发展和不稳定大环境,威胁到了罗马帝国政治重心——罗马的地位,如果在东部设立皇帝,这无异于是加速罗马这个政治重心的消亡。 在君士坦丁一世成为新的帝王之后,其将东部的君士坦丁堡作为新的首都,这也就意味着晚期罗马帝国的政治重心发生了转变。 其次,加速了罗马帝国的分裂。罗马帝国在崛起之处,其东部和西部就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和文化认知,正是因为罗马帝国的存在,才将两者融合到了一起。 "三世纪危机"爆发之后,东部与西部地区的差异更加显著,而且辉煌的双方互换了位置,并且罗马皇帝为了维护国内的稳定,个给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罗马帝国将东部地区分割出去。 可见,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人民之间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亲密,甚至处于分崩离析的地步。罗马帝国自崛起之后一直将西部作为其政治经济重心,随着政治、经济重心的转移,更加加速了罗马帝国东部与西部地区的分裂。 狄奥多西一世去世之后,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部分,分别交给两个儿子,从此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 分开统治几十年后,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古罗马帝国的声威也在覆灭的边缘徘徊。 留存下的东罗马帝国,凭借着独特的地理优势,再次成为欧洲发达的国家之一,在查士丁尼统治时期,派遣名将贝利萨留进行军事训练,最终收复西部地区,并且再次成为地中海地区拥有话语权的人。 小结 晚期罗马帝国的经济重心向东部的转移,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政治和文化方便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促使罗马帝国分裂为两个国家,即便自己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角度为其考虑,但是西部地区最终无法通过考验,懂不地区一跃而上。 即便东罗马帝国成功取代了旧罗马帝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也成了当时地中海地区存在时间较为悠久的君主专制的国家。 参考文献: 《罗马帝国衰亡史》 《图说历史》 《中世纪经济社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