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毛主席逝世,徐向前打开主席留下的绝密电报后,潸然泪下
毛主席与世长辞已经长达半个世纪,而我们却依然在享受着他们搏来的胜利果实,在那个中国最为危机与艰苦的年代,我们无法想象毛主席是如何一步步率领着中国的民众走出泥潭的,我们能做的只有无限的敬仰与永世的传承。
人命终有时,1976年我们最终失去了这位挚爱的伟大领导者,而在毛主席弥留之际,却仍然无时无刻的牵挂着他的人民。1976年注定是悲惨的一年,不光有三位领导者相继离世,还有唐山大地震的巨大灾难,而有关唐山大地震的批示,也就是毛主席一生中所做的最后一件批示。
后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毛主席还给徐向前元帅留下了一封电报,短短十几字却让徐向前元帅立刻潸然泪下。
悲痛1976
中国的1976年是充斥着悲痛的,那一年的1月8日周总理因为膀胱癌与世长辞,7月朱德总司令也因病逝世,两位国家领导人的去世不仅给国家带来了沉痛的打击,也给毛主席带来了无限的悲伤。
在得知周总理去世后的毛主席曾几度失声痛哭,他本身就患有心脏病,接二连三的打击让他的身体越来越差。中央政治局将毛主席的身体视为重中之重,为此专门成立了医疗组随时待命。
7月28日凌晨3点42分,进入梦乡中的毛主席被一阵剧烈的摇晃震醒,毛主席立刻起身查看,当他打开灯光看到自己的床铺与桌子一同摇晃时,他心中顿时感到不妙,这是地震的前兆。
值班室的值班员汪东兴急匆匆的跑进来,询问道"您没事吧主席?"毛主席摆了摆手说"没事,快去调查调查出了什么情况。"
出了如此大的事情,医疗组首先考虑到地震是否为毛主席的身体带来了什么伤害,医疗组在用安眠药把毛主席安心入睡之后,立刻提出为毛主席更换安全设施更好的房间。
第二天毛主席醒来后,发现自己的房间被更换了,他询问一旁的工作人员"地震怎么样了,调查清楚是哪里的震源了吗?"这时华国锋同志走了过来,他安抚着让毛主席先养好身体,地震的事他会着手调查,让毛主席放心便好。
华国锋做事风格一向稳妥,毛主席看到华国锋如此胸有成竹,也就放下一大半心来,答应他在这里好好养病,华国锋临走之时,毛主席再三叮嘱一定要尽快查清震源,并给受灾民众一个好的交代。
唐山大地震
华国锋同志在告别毛主席后,立刻开始着手调查地震一事,中央政治局也很快查出了地震的震源是在唐山。当时的联络通讯并不发达,加上唐山地震严重,很快联络线都被摧毁,所以对于灾情的具体情况,中央的同志们都一无所知。
当中南海的同志们正在着手召开唐山地震的抢险会议时,国家地震局却传来了报告,一名唐山的同志赶来汇报灾情情况。
前来汇报的同志是唐山开滦唐山矿工会副主席和党委委员李玉林,华国锋立刻邀请他来到会议室内,李玉林一进入会议室,就对着领导们哭诉着:"整个唐山都被毁了,几乎被夷为平地了。"
在对中央领导者进行了详细汇报后,李玉林将唐山的灾情书写成一封报告,与华国锋一起递交给了毛主席。毛主席接过这封沉重的报告信,拒绝了华国锋代读的请求,坚持自己一字一句的念完。
随着报告一起念完的,还有毛主席止不住的泪水,当毛主席终于清楚这场地震的严重程度时,他几乎要沉痛的站不起来。毛主席紧紧握住华国锋的双手,颤抖着说道:"我已经不行了,救灾的事情只能嘱托给你了国锋,记住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民众的安全都是始终排在首位!"
最后一封电报
华国锋离开中南海后,立刻联手中央组织20万人开展唐山的救灾活动,解放军们为了让受灾者受到二次伤害,都是选择徒手撬开压塌的房屋,地震导致的尸体更是成堆叠放。
媒体也就唐山大地震迅速展开了报道,一时间全国各界五湖四海都献出了救灾物资,通过直升飞机空投的方式运往灾区,极大的慰藉了受灾者的心灵。
经过几天几夜的道路清理工作,唐山的道路在8月3日终于被顺利打通,毛主席直到唐山的救灾活动有了极大的进展之后,显得十分欣慰,他要求华国锋立刻到灾区进行对民众的慰问。
唐钢广场上,华国锋发表了关于灾情的讲话,看着台下自发前来的民众,华国锋说道:"毛主席时刻在惦念着大家,他让我们来帮助大家,也希望大家能够重建往日的家园!"
1976年8月一封名为《关于唐山、丰南一带抗震救灾的通报》的批示送往毛主席办公桌前,毛主席在反复阅读之后作出了人生中最后一次批示。
同年9月毛主席拟定了自己人生中最后一封电报,嘱咐工作人员在自己过世之后交给徐向前元帅,这也是毛主席一生中发动的最后一封电报。
1976年9月9日凌晨,毛主席最终与他的人民永别,当天徐向前元帅接到了毛主席的最后一封电报,打开来看,上面只有短短一句话:全国、全军进入一级戒备状态,保持稳定!
短短一句话让平日里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的徐向前元帅顿时潸然泪下,泪流不止。我们敬爱的主席就连弥留之际都在打点着这个国家的未来,这让人如何能够不钦佩?
小结:
细细想来,毛主席去世之后势必会引起国家的动荡,再加上唐山大地震的巨大灾害,毛主席只是担忧这个国家会出现什么岔子,这才一封电报送往徐元帅,要求全军进入一级戒备。拥有这样一位殚精竭虑为民为国的主席,实在是国家与人民的一大幸事,我们将始终缅怀,我们会始终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