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研究员 钟鸣近期,深圳市南山区工信局组织辖区1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和近30家已备案服务商,举行数字化转型诊断对接会,通过政策宣贯和现场推介,在提升企业数字化认知的同时,也为供需对接提供了平台。 南山区的这一举措,是广东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缩影。广东省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新推动5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1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支持佛山、东莞打造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城市"的目标,各城市也在此框架下设定了量化任务,如广州、东莞、中山、惠州、河源分别提出支持3170家、1000家、500家、350家和320家企业数字化升级,深圳则提出在2022—2025年间,每年资助2000个左右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咨询诊断项目。 理想状态下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可以实现降本、提效、环保、安全等多重效应,是扭转以往依靠土地、人力、资源等低成本高消耗模式,向高质量高效率的经济发展路径转变的关键抓手。在新发展理念下,数实融合得以在广东成为"必选题"并大力推行,一方面是缘于广东雄厚的工业积淀。2022年广东规上工业增加值3.95万亿元,规上企业达6.7万家,共有广深莞佛四个规上工业增加值超5000亿的工业大市,企业样本庞大。另一方面依靠广东领先的数字化平台。广东目前共有华为FusionPlant、富士康BEACON、根云ROOTCLOUD、腾讯WeMake、美擎和润联 Resolink等六个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超全国总数的1/5。其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山东,因而从"数"和"实"两方面来看都具备基础和空间。 但在相关工作进度上,广东仍需加快节奏。根据中国软件评测中心于2021年底发布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能力评价白皮书》,广东工业设备的连接量在全国各省市中排名12位,处于中游水平。部分中小企业缺乏网线插口的二手机器,以及实体企业扩产优先、短期结果导向的思维惯性都会对数字化升级工作进展有所影响。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认为数实融合要抓住"内在利益协调机制"和"以市场主导为动力"这两个关键问题,这恰恰对应了当下和未来一段时间,广东乃至全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两个难点:一是"机器换人"与劳动力结构的变动速度和诉求匹配,二是强政策导向与中小型制造业企业转型驱动力相对较弱的协调。 把握本次数实融合浪潮的机遇,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升级,需要在上述两大关键问题上找到突破口。结合灯塔专家、深圳市灿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宋勇华的观点,根据当前工作进展,建议重视四方面工作:首先,遵循规律分步骤推进。数字化转型一般遵循"IT化→网络化→智能化"这一递进顺序,当前广东及全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尚处于或仍未达到IT化这一初级阶段,因而要结合各地区两化融合实际情况,分类型分步骤推进。其次,做实做细企业沟通工作。通过标杆企业参观、大型企业质控解析、咨询机构分析等形式,帮助企业真正了解数字化转型的经济效益和长远意义。再次,强化细分行业的精准服务。广东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41个工业大类中的40个,不同细分行业之间差异性较大,需要垂直型平台商进行针对性设计。各地可选定10—20个重点推进转型的细分行业,不断扩展入库的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名录,特别是已纳入工信部试点和典型案例推广的服务商,根据其产品属性、擅长领域进行分类并向不同行业实体企业进行精准推送。最后,加强专业人才"育"与"用"。在系统设计方面,按照单项目4—6人的团队配置及3—6个月的成果交付周期,会有较大的人才需求量。在产线运维方面,实体企业也需要配置一定量的机器工程师,而当前具备工业互联网知识技能及实操经验的专业人才还十分有限,因而应做好专家的引入及后备人才梯序培养工作。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