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的战后重建功不可没的核心人物——梯也尔 从1871年3月起的8年多时间里,时刻让人联想到君主制的昔日王宫凡尔赛成为法兰西政治生活的中心舞台,正是在这里,梯也尔政府下达了对巴黎公社的剿杀令;也正是在这里,翻来覆去的政体之争终于有了结果,一个妥协折衷的共和国最终水落石出。 王宫凡尔赛 巴黎公社被镇压后的约两年时间里,梯也尔依然是法兰西这个无宪法依托的临时共和国的核心人物。撇除其政治权欲不论,这位已经70多岁的矮个子老人对于法国的战后重建是功不可没的。 首先是提前结束德军对法国领土的占领:1871年6月和1872年7月,梯也尔政府成功发行两批国债,筹款总额近450亿法郎,政府的财政困难得以缓解,对德50亿法郎的赔款也得以在1873年3月提前付清。 提前结束德军对法国领土的占领 在此期间,梯也尔又积极展开外交谈判,逐步减少在法的德国占领军的人数,1873年9月(此时梯也尔已经下台),最后一小批德军撤离了法国。其次是加强法国的国防力量:针对德意志人的扩军行动,梯也尔政府于1872年7月颁布新的兵役法,实行5年期义务兵役制,同时加强军队的技能训练并更新军队的军事装备。 德军撤离法国 为使军队脱离党派政治斗争,新兵役法规定现役军人不参加政治选举,严禁军人卷入党派纷争。依据这一兵役法,法国在短时期内建成了一支50万人的常备军。 几年之后,那些极端的民族主义者已经可以公开宣称,法国完全有能力对德发动一场复仇战争以夺回失去的领土,这一结局或许并非梯也尔的初衷。 另外,梯也尔政府在发展经济方面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不过,从长远来看,梯也尔坚持的一些政策如重新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拒绝开征个人所得税等等算不上是成功之举。法国国内和平期间进行的——共和"试验" 梯也尔虽然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功劳不小,但最终却在日趋激烈的政体之争中败下阵来。自国内实现和平以后,君主派们就在焦急地等待着这位贴着"奥尔良派"标签的权贵人物能够良心发现,但梯也尔却装聋作哑并继续进行共和"试验"。 梯也尔 1871年8月,已经握有行政大权的梯也尔又接受了"法兰西共和国总统"这一头衔。1872年11月,梯也尔在国民议会的讲台上更是明确说道:"共和国是存在的,它是这个国家的合法政体。" 完全失望的君主派议员于是撤回对梯也尔的支持,转而团结在真正的奥尔良派人物布罗伊公爵(duc de Broglie ,1821—1901)周围,他们商定,将梯也尔拉下马,然后拥立虽不太有政治头脑但却热心于君主制的军人、镇压巴黎公社的政府军统帅麦克马洪(Mac-Mahon ,1808—1893)为总统。 麦克马洪 即使到了这一地步,梯也尔也不曾"回心转意"。1873年5月24日,他还对君主派议员说:"你们不要弄错,民众绝大多数都站在共和国一边。"也就是在这一天,君主派议员占优势的国民议会通过了对梯也尔政府的不信任案。 梯也尔被迫辞职 当天晚上,梯也尔被迫辞职。在余下的几年人生岁月中,在野的梯也尔依然拥有较大声望,由于他是第三共和国的"早期设计师"并坚持继续进行共和"试验",共和派继续将他奉为一面可敬的旗帜。公爵们付诸东流的君主立宪制——取消三色旗国旗 梯也尔辞职当天,国民议会以微弱多数而将总统职位送给了时年65岁的麦克马洪。第二天,即1873年5月25日,麦克马洪授权布罗伊组阁,君主派控制了一切要职,此前那种各派兼蓄的"梯也尔先生的共和国"由此变成清一色君主派当政的"公爵们的共和国"。 布罗伊 君主派们的意图非常明确,这就是:由麦克马洪先将"王位"捂热,然后将之转交给受难多年的真命天子。在麦克马洪和布罗伊等人的操纵下,复辟活动开始大踏步向前迈进。1873年8月5日,波旁王朝长幼两支的首领秘密会晤并达成一致意见,即:首先由"正统"而无子嗣的尚博尔伯爵复辟登基,尚博尔死后则由属于"旁支"的巴黎伯爵继承王位。 尚博尔伯爵 两位王室领袖的互谅互让与携手合作给了君主派以极大的鼓舞,复辟仪式的准备工作在一派激情中顺利完成。然而,正当君主派弹冠相庆之时,1873年10月30日,性格古怪的尚博尔伯爵突然在报纸上登出公开信,在信中,他继续坚持其原有立场,即,他登基的先决条件是取消三色旗,以波旁王朝的白旗作为国旗。 法国三色旗 要知道,巴黎伯爵是主张保留三色旗并倾向采取立宪君主制的。这封突如其来的公开信使得两个君主派刚刚达成的默契随即破裂,复辟计划随之付诸东流。 一些君主派人士对尚博尔的冥顽不化深为痛心,他们悲哀地向上帝祈祷,请求上帝要么使尚博尔伯爵"睁开眼睛",要么就让他"永远闭上眼睛"。教皇庇护九世(Pius Ix ,1846—1878年在位)更是懊丧地说:"就是为了那么一块破布。 教皇庇护九世 试图在瞬间重建君主制的计划流产之后,君主派开始采取更为现实的迂回策略,即:在合适的时机重新到来之前,必须使政权稳固地掌控在君主派手中。共和派与君主派之争的转机——波拿巴派的卷土重来 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之下,1873年11月20日,以布罗伊公爵为首的奥尔良派促成国民议会通过了将麦克马洪的总统任期延长7年的法案,其中明确规定:"自本法公布之日起,七年之内,行政权委托给麦克马洪元帅;该政权继续以共和国总统名义在目前条件下行使。 麦克马洪元帅 同一天,国民议会又下令组建一个有30名成员的宪法起草委员会。该委员会成员多为君主派,由于其内部分歧严重,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制宪委员会也未能拟订出一份完整的宪法草案,而只是草拟出一些模糊不清的单项法律草案。 就在各派为宪政问题而争吵不已之时,沉寂了几年的波拿巴派又开始显示活力,几名炽热的波拿巴主义者在议员补缺选举中胜出,而且波拿巴派还成立了以拥护"皇太子"复辟为宗旨的全国委员会。为许多农民所怀念的帝国似乎正在死灰复燃。 波拿巴派 而无论对共和派而言还是对君主派来说,波拿巴派的卷土重来都是不可接受的。正是在对帝国幽灵的共同恐惧之中,共和派与君主派开始彼此接近并相互让步,久拖不决的制宪问题才有了转机。 从1875年1月6日开始,国民议会着手讨论此前由制宪委员会拟订出的那些单项法律草案。在讨论《政权组织法》(La loi surI "organisation des pouvoirs publics )中有关总统职位的条文时,议员之间出现了激烈的争执。原有草案并没有从普遍意义上规定"共和国总统"的选举程序及任期,而是明明白白地写成"麦克马洪元帅……由参众两院选举"。 两院议会 这种在宪法条文中故意回避"共和国总统"字样的做法显然反映了君主派们的良苦用意。基佐的得意门生、历史学家出身的共和派议员亨利-亚历山大·瓦隆(Henri -Alexandre Wallon ,1812—1904)为此提出修正案,要求将有关条文中纯具个人色彩的"麦克马洪元帅"改为抽象而通用的"共和国总统"(LePresident de la republique )。1875年宪法及一院制国民议的解散 1875年1月30日,瓦隆修正案以1票多数(353:352)获得通过,"共和国"一词勉强挤进了宪法条文之中。解决了这个说大则大、说小则小的问题之后,在其他细节问题上,共和派与君主派大都能本着务实原则而变得比较能够好说好商量了。 共和派与君主派 1875年2月,《参议院组织法》(La loi surf"organisation du Senat )和《政权组织法》先后获得通过,1875年7月,《政权机关关系法》(La loi sur les rapports entre les pouvoirs publics )亦得到批准。这3个法律文件凑在一起便成了"1875年宪法"。 1875年宪法是一份有宪法之名而无宪法体系的独特文献,它既没有序言或总纲,也没有对国家政体作明确阐述,3个文件合在一起共34条。有学者认为,这部宪法实际上是个怪胎,它"在名义上是共和制的,在形式上却是君主制的"。从这部宪法的内容来看,各派妥协精神是非常明显的。君主派最为讨厌的"共和国"一词最终被塞进了宪法。 共和派(特别是激进共和派)原本希望建立更能体现"民主"色彩的一院制议会,但最后还是确立了参、众两院制议会体制。共和派一直是反教权主义的先锋队,但宪法的宗教色彩却异常浓烈,宪法条文规定:"议会复会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应在各教堂和各庙宇举行公开祈祷,吁请上帝保佑两院工作顺利。" 在这种妥协框架下,政权机关的权力划分却是相当的复杂。总统任期7年,可以连选连任,有权任命所有文武官员,与参、众两院"共有立法创议权";经参议院同意后,总统有权解散众议院。 法国参议院 国民议会由参议院(Senat )和众议院(Chambre des deputes )联合组成,两院议员均通过选举方式产生。参议员由各省(包括殖民地)选民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任期9年,每3年改选其中的1/3,最初两轮的改选通过抽签方式决定参议员的去留。众议院议员由各省通过直接选举产生,年满21岁、在本地居住满6个月的男性公民均有选举权,妇女和军人没有选举权; 领取薪金的国家公职人员不得参选众议院议员,众议院议员任期4年。参、众两院均有权通过法律,其中,众议院在财政立法方面处于优先地位,而且有权推翻内阁;而参议院则有权组成高等法院,以起诉和审判犯了罪的总统。 通过这样一种制度安排,在第三共和国的上层政治结构中就形成了总统和议会两大权力中心。不过,这种"半总统半议会制"的政治体制不久便告结束。对于这样一部宪法,极端君主派与激进共和派都不满意。 正因如此,当时就有人将之比作一杯苦药:"如果你仔细看它,闻它,如果你犹豫,迟疑,你将永远不可能把它喝掉。按照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闭上双眼,一饮而尽。"也有人说:"有很多投票赞成成立共和国的人暗暗羡慕那些没有投赞成票的人,而另一些没有投赞成票的人又衷心感谢那些投了赞成票的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用苦药泡成的宪法,其寿命竟然一直沿续至第三共和国灭亡的1940年,成为法国历史上沿用时间最长的一部宪法。两级对峙、君主派的参议院与共和派的众议院之争 1875年12月31日,存在近5年的一院制国民议会宣布解散,议长在会上作了深情的演说:"先生们,满怀信心地离去吧,是非功过,国人自有公论。"当然,政治生活永远不会静如止水,依据新宪法而产生的新的政治格局很快又将矛盾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一院制国民议会宣布解散 麦克马洪的总统任期要到1880年才届满,故总统这一极暂无悬念。但1876年初的两院选举却出现戏剧性的反差,在参议院中,君主派获得多数席位;而在众议院中,共和派却占据优势地位。 因此,在政权机关中就出现了以君主派的总统和参议院为一极、以共和派的众议院为另一极的对峙局面。由于两派的政治信念存在巨大差异以及政治生活的不成熟,当时的人们还不可能想象出像20世纪晚期左右"共治"那样的和平共处政治模式。 相互掣肘的政治格局在矛盾迭起的状态中度过一年多时间以后,君主派终于变得无法忍受。1877年5月16日,麦克马洪根据宪法赋予的权力,宣布解散共和派占主导的内阁。6月25日,他再次行使自己的法定权力,提前解散了共和派占优势的众议院。 麦克马洪解散内阁 麦克马洪此举的目的是想让君主派在新的选举中获胜从而控制众议院。于是,两派都全力展开竞选活动。君主派誓言要把共和派剁成肉酱,共和派则把君主派视为千百万法国人民的敌人。1877年10月,众议院选举工作在全国各地同时举行,共和派再次获得多数席位,众议院继续成为共和派的天下。一个新的时代由此开始——不可动摇的共和制 不久之后,麦克马洪含泪签署了让共和派重新组阁的决定,而且他还坦言:"1875年宪法已经确立了一个议会制共和国,少数部长和我个人再也无法改变了","不能将行使解散众议院之权树立为治国的体制"。此后,共和派的势力继续增强,在1879年1月初的参议院1/3成员改选中,共和派获胜,参议院于是亦为共和派所控制。 共和派获胜 虽然甘必大等人曾私下挽留麦克马洪,但是,1879年1月30日,自觉无趣的麦克马洪还是主动辞去总统职务,参、众两院当天便选举时年71岁的共和派元老格雷维 出任总统。 格雷维 在当选后马上发表声明:"我真诚地服从议会制度的大法,我永远不与宪法机构所代表的国民意志作对。"至此,包括总统、参众两院和内阁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或要职都被共和派所掌握。 这场长达8年多的政体之争是法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使得法国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不论这种政体存在多少弊端,至少有一条好处是肯定无疑的,即:热爱共和的法国民众不用再为争取共和而揭竿革命了。 麦克马洪辞职 另外,由于麦克马洪和格列维两位总统的主动退让,法兰西终于变成了一个议会制共和国,政府只对议会负责,总统成为不掌实权的虚职。对于这一现象,"老虎"克雷孟梭曾有刻薄的评论:世上只有两样东西没有用,一个是前列腺,另一个就是总统。 正因为总统"没有什么用",克雷孟梭曾提出建议:"让我们选个最笨拙的人出来"做法兰西总统。不过,作为"统而不治"的虚位元首,总统终究是国家统一的象征,而且,在"复杂的政治制度中",总统还可以起到"平衡齿轮"的特殊作用。 克雷孟梭 共和制全面确立以后,以凡尔赛为首都的时代也应宣告结束。为了树立新的形象,参、众两院于1879年6月作出几项颇具象征意义的决定:政府和议会重新迁回巴黎,《马赛曲》被确定为国歌,7月14日成为法兰西的国庆节。从这个时候起,共和文化传统开始得到大力弘扬,而且被确立为不可动摇的官方意识形态。一个新的时代由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