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国足四十多年来战绩较差,且越来越差。为何一届国足水平不行,熬过了一届又一届还是不行?如果说某届足协领导不行,或教练不佳,抑或运动员缺乏天份。但你不能说四十多年来,一次都不行吧?为何月有阴晴圆缺,而国足却没有一次辉煌?为何足球是圆的,近四十年来的逢韩必败的宿命至今都难打破?为何相同基因的国人,女子项目要明显优于男子?我曾多次幻想,那些站在巅峰处的女排姑娘,倘若当年是男儿身而踢足球,是否也会被千夫所指?同是中华健儿,从10多亿人口中所遴选的选手,为何乒乓球所向披靡,国足却步履维艰? 多年前鄙人即对国足战绩不佳原因有下文之认识。本来并不复杂的道理,原以为肯定有人会在媒体上阐述,然而一直到现在都没人说清道明。相反埋怨国足队员、教练或足协的言论满天飞,更有甚者,竟有人说出"取消国足"的荒谬且无知的言论。在感慨之时,我觉得还是重新改写原先文章,再述逻辑吧。 体育体制——理解中国竞技体育成绩特点的基础。 本人幼年即对竞技体育的成绩异常入迷,从1977年起便每天收听中央电台的《体育节目》,同时必看每期的《新体育》,故而储存了中外大量的竞赛成绩。随着积累的信息的增加,产生了对一些现象的疑惑。比如为何我国的体育呈现出严重的阴盛阳衰?1988年在汉城奥运会上人口仅1000万的东德金牌数力压美国,仅次于苏联而具第二,可社会主义国家足球却从未获得过一次世界杯冠军?当年与中国女排争冠的美国女排选手有着诸如超市店员、服装设计师等职业,欧美怎么许多田径运动员是业余选手?1990年前后,每天看《新民晚报》的我,吃惊地在一篇文章中知道了,泱泱美国竟没有一名专业的乒乓球运动员。在1990年北京亚运前夕,25岁的我将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成绩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数周的思考,突然灵光一现,进而产生了 《社会制度对竞技体育成绩的影响》一文。 该文认为当今世界有两种体育体制。一种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竞技体制(当时为中、朝、古巴及苏联、东欧国家,自然苏东国家现在已蜕变);还有就是以私有制为主的资本主义竞技体制。前者竞技的目的是为了弘扬国(或地区、部门)之威,教练员、运动员皆专业化。后者在一些发展程度高的竞技体育项目如足球、网球等,竞技比赛成为了商品,相应的教练员、运动员以此为业,变成了职业化,我们将这类充分发展的项目称为商业体育(也可称为职业体育);而其他绝大多数的竞技项目则只是为了满足人们发挥特长及兴趣的作用,故而这些参赛队员多为业余队员,我们称之为业余体育。所以两种竞技体育所带来的差别首先体现于国家体育(也可称 为专业体育)与职业体育、业余体育两种体育模式的差异上,虽然资本主义国家在大赛前夕也会组成国家集训队,自然此时也显一定的专业体育的特征,但这毕竟是以商业体育、业余体育为基础的,且国家集训队多具有临时特性的。 两种体育模式目的上的差异,带来了从资金来源到选材,再到训练方式等一系列的差别,而该差别则又是以计划性与市场性,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的显著对立而体现出来的。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我国的经济体制早已向市场化转变,但是由于竞技体育的目的性原因,使其体制仍停留于传统计划经济及国有制的层面上,而没有象其他诸如文化产业那般走向市场化。 下面再分述它们在资金、选材、训练的差异。1、体育经费的来源及使用效益的差异。社会主义国家的经费主要来自于国家的财政拨款,这就必然使经费的分配显示了显著的计划性。它可根据某目标,如奥运会、洲际运动会等统筹安排。投放遵循"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好的成绩"的原则。这样有可能出成绩的边缘项目、女子项目,反而会造成投放的重点。 资本主义国家的体育的经费则来源于多种渠道。首先是体育企业及个人的自我投入,其次是他人的捐款,再次是国家的拨款。这样就竞技体育经费的总投入上(相对GDP)其远超过社会主义国家,然而就国家来说,除可支配使用其拨款的经费外,其他费用的使用难以干预,这就造成了资本主义国家在热门的商业体育上大量投入,而在另外相当多的项目的投入上又显寒酸,甚至出现不少项目根本就不投入的境况。 所以相对于国际比赛的综合成绩而言,社会主义国家的经费使用的效率较高,而资本主义国家则效率较低。如当年美国的体育经费的总投入远远超过前苏联,但奥运及许多体育单项成绩却逊色于前苏联。另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体制在相当多的业余项目上的不投入或少投入,所以其业余体育的潜力远远没有发挥(相对社会义主义体制)。然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业体育的运动水平则高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相应项目。 2、运动员选拔方式的差异。社会主义国家主要采取的逐层选拔法,即由基层选拔到地方(部门),再由地方(部门)选拔到国家集训队,形成了金字塔式的运动员梯队。这是国家直接参与竞技体育的结果。 而资本主义国家多数商业体育的选拔则是横向的,即由队员与俱乐部之间通过双向选择而得以实现的。这就如同资本主义的公司招聘职员一样。各体育企业之间没有行政上的高低之分,只有实力上的强弱;个人与公司之间也是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