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长衫最帅的男人
季羡林先生曾经说,如果世间有君子,那一定是胡适,他一生获得过36个博士学位,两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领导新文化运动,被国际学者公认为中国文艺复兴之父,他这一生不站队、不妄义,不迎合、不谩骂,上至总统、主席,下至贩夫走卒,都是他的朋友。
胡适1891年生于安徽绩溪,13岁那年,母亲便给他做主订了婚,女方是一个缠足的传统姑娘江冬秀,订婚后的十几年,胡适与江冬秀从来未谋面,胡适内心里面也曾经抗拒和矛盾。但是在26岁那年,留学归来的北大教授胡适还是迎娶了江冬秀。1919年,林语堂曾经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经费用尽,走投无路的他只好求助于胡适先生。不久林语堂就收到了胡适1000美元的汇款,附言说这是工资预支款,你归国后一定要回到北京大学工作,林语堂读博士,又电报胡适向学校预支1000美元。林语堂学成回国之后,如约到北大任教,他找到校长蒋梦麟万分感谢,要归还2000块钱,校长很意外,林语堂这才知道,学校根本没有出过这笔资助,都是胡适个人的钱,而这件事胡适从没有向外人说过。
鲁迅当年在报刊上多次挖苦讽刺胡适,而胡适却从不应战,相反,对于鲁迅的文章,只要是认为好的,胡适就会大力的去推荐。鲁迅先生去世之后,胡适没有发表过一句恶语,鲁迅的妻子许广平想要出版鲁迅全集,去找胡适帮忙,胡适立马出资支持,联系出版社,为鲁迅全集的出版奔波效力。胡适有一句至理名言,宽容比自由更重要。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我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的时候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倒替他们着急,有时候他们骂的太过火了,反有损于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感到不安。如果他们骂我,对我有益,便是与我有恩,我自然要情愿去挨骂。其实细细想来,中国其实不缺乏极端的力量,最缺的是胡适先生这种温和而坚定,自由而悲悯的力量。
1958年,胡适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在就职典礼上,蒋介石要求文化工作者要配合当局完成光复使命。但胡适一开口,就说总统你错了,学术与政治无关,蒋介石原来是去训话的,结果却成了听训。从1954年开始,大陆发动了浩浩荡荡的批判胡适运动,前后举办了21次批判讨论会,全国各地发表了批判胡适的文章,总字数超过300万。高压之下,绝大多数他昔日的朋友、同事、门生、故旧,都不得不公开发表违心之论,但他没有写下任何辩白或者回应的文字,却心心念念同情受此牵连的朋友。胡适去台湾时,他的小儿子胡思度被纠斗、批判,甚至被抄家,不堪受辱的他在家中自缢身亡,年仅36岁,被草草葬于郊外的乱坟岗,直到1980年组织为胡思度公开平反,胡适先生去世之前,他都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已经自缢了。胡适先生去世之后,超过3万名市民和学生自发前去吊唁,人们发现他的遗产是135美元,这就是26岁就拿260块大洋月薪的胡适,这就是拿着民国最高版税的胡适,这就是提倡自由主义的胡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