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文|温山聊史 编辑|温山聊史 前言: 燕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诸侯国,其政治制度和官制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和特色。本文通过对燕国官制的研究,探讨了燕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和特点,以及燕国在当时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 研究发现,燕国官制的演变经历了从地方自治到中央集权的转变,官职名称和设置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也逐渐完善。 在政治地位和影响力方面,燕国虽然没有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霸主,但在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燕国时期文官官制的基本模式 燕国时期的文官官制主要由三类官职组成,分别是宰、令、史。其中,宰是最高的官职,令是次之,史则是最低的官职。燕国地方设有令和史两个官职,中央设有宰、令和史三个官职。 宰是燕国的最高官职,相当于现代的国家元首。在燕国时期,宰主要负责国家政治、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事务。 燕国的宰由君主任命,一般是君主的亲信或得力人员。 在宰的下面是令,令相当于现代的地方行政长官,负责管理地方事务,由君主任命 。燕国的地方设有多个令,各自负责管理自己的地区。最低的官职是史,史是负责记录和管理国家史料的官员,也由君主任命。 燕国的文官官制采用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每个官职都有其特定的职责和权限。燕国的官员晋升需要经过考试和选拔,选拔标准包括家族背景、学历、才干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同时,燕国的官员晋升也是有规定的时间和程序的,从令到宰需要经过多次晋升和选拔。 燕国时期的文官官制基本模式为地方自治和中央集权相结合,采用严格的等级制度和考试选拔制度,分为宰、令、史三类官职,官员晋升需要经过多次考试和选拔,具有一定的制度性和规范性。二.燕国时期军务官制的基本模式 燕国时期的军务官制主要由三类官职组成,分别是上将、中将和下将。燕国的军队采用分军制,每个军都设有上将、中将和下将三个官职,由官员负责指挥和管理。 在军务官制中,上将是最高的官职,下将是最低的官职。 燕国的军务官制采用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每个官职都有其特定的职责和权限。上将负责全军的指挥和管理,中将负责一支军队的指挥和管理,下将则是负责管理和训练士兵。 军务官员晋升需要经过考试和选拔,选拔标准包括家族背景、战功、军事才能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在燕国时期,军务官员的选拔和管理制度也逐渐完善。燕国设有军事学校和军事考试制度,对军官的训练和选拔进行规范和标准化,提高了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同时,燕国也采用了负责制和监察制度,对军官的表现和管理进行监督和评价。 燕国时期的军务官制基本模式为分军制,采用严格的等级制度和考试选拔制度,分为上将、中将、下将三类官职,官员晋升需要经过多次考试和选拔,具有一定的制度性和规范性。这些制度和规范的实行,对燕国军队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燕国时期官制的其他模式 除了文官和军务官制之外,燕国时期还存在其他官制模式,如宗室官制、九卿官制、郡县官制等。 宗室官制是指燕国宗室成员担任的官职,燕国的宗室官制非常重视家族背景和血统, 燕国王室的嫡长子通常被封为太子,并负责国家重要事务。 其他王子则被封为诸侯或公爵,担任国家的各种职务。 九卿官制是燕国的最高行政机构,由九个部门组成,分别是中尉、左尹、右尹、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大行人、大夫和令尹,分别负责国家的政治、军事、法律、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事务。 九卿官制是燕国的中央行政机构,其成员由王室、贵族和官僚组成,选拔标准也包括家族背景、才能、战功等多个方面。 郡县官制是燕国地方行政机构,包括郡和县两级,郡守负责管理一个郡,县令则负责管理一个县。 燕国时期的郡县官制采用了官吏负责制,官员的表现和工作成果会受到监察和评价,从而推动了地方行政机构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燕国时期的官制模式非常复杂多样,但都有其规范和制度性,通过官制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燕国实现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 四.燕国时期地级制度的基本模式 在燕国时期,地级制度是一种基于地理划分的行政管理制度,用于管理燕国的各个地区。 地级制度的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建立郡县制度:在燕国时期,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郡和县,郡和县作为燕国的基层行政单位,负责管理和监管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事务。郡县官员的选拔和管理也是地级制度的重要内容。 确定地区负责人:每个郡和县都有一位地区负责人,郡守负责管理一个郡,县令负责管理一个县。地区负责人的职责包括维护社会稳定、管理土地、征税、颁布法令等。地区负责人也负责向上级政府报告并接受监管。 建立地方议会:在燕国时期,地方议会是一个非正式的政治机构,由当地的权贵和精英组成。地方议会有权监督和建议地区负责人的工作,并在一些重要的决策中提供意见和建议。地方议会在维护地方利益和提高地方自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行土地制度:在燕国时期,土地制度是地级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土地所有权归属于国家和王室,但土地使用权可以转让给私人。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转移需要得到政府的批准和登记,以确保土地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地级制度是燕国时期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模式包括了地理划分、地区负责人、地方议会、土地制度等多个方面,为燕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五.燕国时期俸薪制度的基本模式 在燕国时期,俸薪制度是一种重要的薪酬管理制度,用于管理各级官员的薪酬。燕国的俸薪制度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建立官品制度:在燕国时期,官员的官位和等级是根据其职务和贡献来划分的,官员的等级决定了其在俸薪制度中的薪酬水平。燕国的官品制度分为九品,其中最高级别是王爵,最低级别是九品。 确定俸禄标准:在燕国时期,每个官员都有一定的俸禄标准,即薪酬水平。薪酬的高低取决于官员的等级、职务和工作表现等因素。一般来说,高级官员的薪酬水平要高于低级官员。 确定俸薪发放周期:在燕国时期,俸薪的发放周期一般是按月或按季度发放的。官员的俸薪一般是在月末或季末结算,并由财务官员发放给各位官员。 实行禄米制度:在燕国时期,除了直接发放现金俸薪外,还有一种禄米制度,即通过分配米粮来发放薪酬。禄米制度的优点是可以保证官员的生活和基本需求,同时也方便政府管理和监督官员的薪酬。 燕国的俸薪制度是一种基于等级和职务的薪酬管理制度,其基本模式包括了官品制度、俸禄标准、俸薪发放周期和禄米制度等多个方面。这些制度为燕国官员提供了薪酬保障,同时也促进了政府的管理和监管。 六.燕国时期兵事制度的基本模式 燕国时期的兵事制度主要由军制和兵役两个方面组成。 军制 燕国的军队由中央军和地方军组成。中央军由王国和王室亲属掌握,拥有精良的武器装备和高超的战斗技能。 地方军由各州县分别组建,担负着维护地方治安和边境防御的任务。根据《左传》的记载,燕国曾经组建过以轻骑兵为主力的快军、以弓箭手为主力的弩军、以重装步兵为主力的重军等不同类型的军队。 兵役 兵役是一项重要的义务。 男子到了18岁就必须服兵役,直到50岁才能退役。为了保证兵员的数量和质量,燕国实行征兵制度,每年向各州县征召一定数量的士兵入伍,而且要求这些士兵必须经过一定的训练和考核,达到一定的战斗标准。 除了征兵,燕国还实行了"农兵合一"政策,即将农民和士兵的身份合二为一,农闲时期作为军人服役,忙时则回家务农。 燕国时期的兵事制度相对完善,既能保证国家的军事力量,又能保障兵员的权益,为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笔者认为 燕国时期的官制还表现出以下特点: 官制等级分明 燕国官制等级分明,文官和军务官都按照等级制度进行管理。在文官官制中,官职分为九等,等级高低有别,能够反映官员的资历和能力;在军务官制中,中央军和地方军的军官也有相应的等级制度,可以根据职责和能力进行选拔和晋升。 官员选拔标准公正 在燕国时期,官员的选拔标准相对公正。在文官官制中,官员要通过考试、策问等环节进行选拔,选拔标准主要是能力和资历;在军务官制中,官员的选拔则主要看重军事能力和经验。 这样的选拔标准能够保证官员的素质和能力,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地方自治 在燕国时期,地方自治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 燕国的地级制度中,县、乡两级政府都有相应的权力和职责,能够独立处理本地区的事务,负责地方治安和边境防御等任务。这样的地方自治制度有助于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总的来说,燕国时期的官制包括文官官制、军务官制、地级制度和兵事制度等几个方面。其中,文官官制以官职等级为基础,通过考试选拔和任用,体现了官员的能力和功绩 。 军务官制则注重士兵的素质和军事实力,以中央军和地方军为主体,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地级制度包括县、乡两级,负责地方治安和边境防御;兵事制度则着重于征兵和农兵合一,确保兵员数量和质量,为国家的安全保驾护航。 这些制度模式相互联系,构成了燕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基础,为当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文彬,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官制研究[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 【2】张海伟, 论燕国的地方制度[J],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 【3】王琳,春秋战国时期的军制与燕国的国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 【4】李红娟,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兵制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 【5】顾全飞,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官制及其发展变化[J], 国家文化遗产,2016年 【6】章德良,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官制社会现象[M],华中师范学院院报,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