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震不用怕,大震也不用怕。 菏泽一届平原怎么会被列为重点防御区呢? 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 我靠。我的全部家当都在菏泽… 下面是我10余年地震重点危险区"防震自救"制度研究的答案(你可以持续关注后续视频和文章): 在国家地震局新班子的推动下,地震部门新的工作方针正在形成,制度创新和试点正在推进。在这个背景下,我参与重点市县地震部门干部培训,其报告的主题就是《重点市县"防震自救"制度创新》。 第一集介绍《中国"防震自救"基础性制度安排的原始创新》情况(前半部分)。 本报告第二集,通过1975、1976年大地震临震预测预报成功与失败的震例,说明"防震自救"制度创新的实践基础。这是我参与国家地震局地震预报制度创新与试点,为"重点市县地震部门干部培训"所做的主题为《重点市县"防震自救"制度创新》学术报告的第一部分后半段。 李尚勇:《重点市县"防震自救"制度创新》(第二集) 在国家地震局新班子的推动下,地震部门新的工作方针正在形成,制度创新和试点正在推进。在这个背景下,我参与重点市县地震部门干部培训,其报告的主题是《重点市县"防震自救"制度创新》。 该报告的理论基础是我的学术著作《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一书,该书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是:从构建制度、革新组织方式的角度,找到了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有效途径,用公式表示为:有效途径 一系列技术条件 与之配套的一系列制度条件。 我的学术报告视频的第三集,介绍了大地震临震预报有效途径之"一系列技术条件"。 《防震自救报告(第三集):大地震临震预报有效途径之"一系列技术条件"》 李尚勇"防震自救"学术报告视频【第四集】,以"1976年龙陵大地震成功临震预报"的成功震例,说明为什么大地震临震预报的立足点一定要放在地震重点危险区县域基层政府。("一系列制度条件"之一) 再往后10天,5月29日,便是"1976年龙陵大地震"成功临震预报45周年纪念日。以此纪念这个在人类防震史上,首次在震中区成功实现了大地震"防震自救"的经典震例。 人们应该记住他们:临场决策发布临震预警和临震预报的县委书记杨茂春、县地办主任(即县地震局长)赵铪,7.3、7.4级地震前几分钟拉响警报器的李文煌。 《李尚勇"防震自救"学术报告丨大地震临震预报的立足点:县域政府》 地震重点危险区应立足于"防震自救" 本书的研究显示,期望通过国家地震部门和孕震断裂带的责任地震学家远程、遥控决策并发布大地震的临震预报预警,是不现实的。因为,若决策者远离地震现场,就不可能近距离接触、接受大震前夕大量涌现的微观和宏观异常信息,也难以亲身感受紧急震情,因而难以临场决断。所以,在本书给定的制度条件下,高级别地震趋势会商会并没有判断短临震情、发布临震预测、直接支持临震预报预警的任务。 在本书"大地震临震预报预警现实方案"的制度安排中,地震重点危险区的短期和临震预报预警任务是由地震现场的基层地震部门及其地震预测专家,紧急情况下还要包括基层主政官员去完成。当地震重点危险区进入短临阶段以后,其责任地震学家需要"靠前指挥",地震现场的基层政府及其地震部门需要进入高度戒备状态。 从程序上讲,当国家局"高级专家团队"确定年度重点危险区以后,重点危险区(县域)基层政府就应当启动"防震自救"预案,这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组建群测群防监测网,发动群众观察宏观异常,加强本地地震部门的地震预测工作,以及包括制定预警和应急方案、加强干部培训、加强防震减灾宣传、组织防震演习和储备必要物资等在内的一系列防震减灾措施。 当然,高级别会商会确定的年度重点危险区并非全部在当年发生大地震。但是,已经出现微观异常"中—短期转折"的孕震区域,越是不发震,后面的地震就越大,而且,发震的时机还会越来越具有敏感性。因此,除非新的高级别会商会撤销其"年度重点危险区"的决定,否则,已经启动的"防震自救"预案需要继续执行。 加强本地(县域)地震预测工作是地震重点危险区临震预报预警成败的关键,为此,重点危险区基层政府应当,(1)以本地地震部门为基础,组建自己的地震预测专家队伍,必要时外聘地震预测专家以便切实加强并提高短期和临震预测水平;(2)在及时获得上级地震部门震情通报信息的基础上,依靠本地群测群防监测网形成自己的微观异常监测数据库和短临预测骨干力量;(3)通过广泛的防震减灾宣传,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宏观异常观察活动,力争做到"不留死角";(4)与邻区建立可靠的前兆异常信息共享机制,并制定灵活的跨行政区联合震情会商制度(所谓灵活,即根据前兆异常出现的区域或紧急震情需要,自主发起或参与跨行政区会商会);(5)当震情紧张时,基层主政官员应以地震临震预报预警为第一要务(你还有比"自己和民众的生死"更要紧的政务吗?),亲力亲为,现场指挥,甚至临场决断。 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成功经验说明,地震现场的预报预警决策并不是纯理论的东西,而是具体的操作。这个认识对于地震现场(一线)的预测专家或预测人员,尤其是对于临场决断的现场指挥者来说,极有见地。震情如战情,"震机"如战机,转瞬即逝。只要能够在临震阶段最终形成大地震完整的"中短临前兆异常链",就能够做到胸有成竹,临场果断决策。 与此相反,临场决断最怕的就是优柔寡断,而满脑子高深理论的地震学家这时候最容易犯错。严谨是科学家的思维特质,但临场决断哪有时间"严谨"?这便是"命运规律"所揭示的"追求完美会导致频频失误"的原理。 最后,由于未来大震的震中并不确定,涉及地震现场的县(市)域数量应不少,并且所有地震信息都依法公开上网(故意封锁震情属于需要严惩的严重违法行为),所以,上述地震现场的地震预报预警制度安排,实际上形成了以县(市)域为单位"各自为政"的格局,这一格局事实上形成了地震临震预报预警"准确性"的一种竞争机制。如果再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应该是重奖重惩,但不是惩罚"错报",而是惩罚"不作为"),那基层政府防震减灾、组织"自救"的积极性和地震现场预测专家的积极性就可能被大大激活。 参考文献: 《李尚勇:解读海城地震成功预报的真正原因(1-5:全文链接)》 《还原1976年龙陵大地震的"防震自救"真相(目录、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