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会中,吏部官员的选拔标准,看你中了几条?
官员的选授与迁转是与社会运作休戚相关的大事,吏部作为这一过程的斡旋者,工作执行的结果直接关系到王朝的命运走向,因而吏部官员的选授与迁转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对拓跋王朝来说亦是如此。中古贵族时期,由于世家大族一直把持政权,家世门第几乎成为了官员选授和迁转的唯一标尺。
在士族势力处于蓬勃发展的时代,这套潜在的准则自然而然地被热衷汉化的拓跋政权所吸收,并在选官方面表现出来。元魏吏部官员的选授与迁转充分践行着这种理念。同时,拓跋政权是融汇了多方势力组建而成的特殊统治集团,为了巩固统治,协调各方利益,理所当然会从实际出发来设立各种政策与制度,因而吏部官员的选授与迁转也体现出与其实际社会情况相结合的特点。
吏部官员的选拔标准
吏部位处尚书省各曹之首,位高权重,更有"中兴膏腴之族,惟作吏部,不为余曹郎"之说,如此炙手可热的职位,对任职者的要求自然格外严格。由拓跋鲜卑吸纳各方力量建立的元魏王朝,有着不同于中原汉族王朝的新形势和新特点,故而其吏部官员的选授情况更为复杂。下面主要从社会归属、家世门第、起家官品、民族成分、学识修养五个方面来探查元魏吏部官员的选任问题。
社会归属
拓跋鲜卑作为第一个长期统治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以其宽大的胸襟容纳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力量加入政权,形成了兼容并蓄的共同体。经过长期的改组融合,基本形成了以元魏宗室为主导的代人集团和以汉人世家大族为领袖的北方贵族群体的联合统治阶层。
那么何为"代人"呢?拓跋部众迁入晋北高原的桑干盆地,正式开启平城时代。元魏由此迈入文明国家的门槛,代地成了拓跋逐鹿中原的大本营,因而荣耀的自称为"代人"。当然代人绝不仅是单纯的地理概念,而是基于族群、社会、地域认同三位一体的复合式社会集团,是一种特殊身份,他们构成了北魏政权的基石。
具言之,"代人"即形成一个以皇帝为中心,最内层以血缘为纽带聚合着包含宗室元氏和胡氏、周氏、长孙氏、奚氏、伊氏、丘氏、亥氏、叔孙氏、车氏的帝室十族,其次围绕着以勋臣八姓为总代表的内入诸部和四方诸部,复次是直接隶属于皇帝的宾客、外戚和恩幸三方势力的统治集团。
由于代人占据着拓跋政权的绝对优势地位,享受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官厚禄,必然坚决拥护元魏的统治。帝室十族、勋臣八姓等部势力与皇权直接操控的宾客、外戚、恩幸之间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双方力量互相牵制,此消彼长,从而保障了拓跋元氏统治的长久稳固。
以孝文朝太和改革为界,元魏前期吏部官员主要出身于代人集团,尤其在明元、太武、文成、献文四朝,几乎均由代人出任,不见汉族士人的身影。究其因由,道武皇帝韬光养晦,为巩固统治,开始征汉人士族入朝为官,虽未特别重用,但开启了征用汉人士族入吏部为官的先河。
明元朝以后,鲜卑贵族出于切身利益的考量,为全方位掌握统治大权,打击汉人士族,故尽废尚书之新制,一返鲜卑之旧惯,汉人士族大受压制。以后的太武朝、文成朝和献文朝时期,代人集团继续把持掌人事大权的吏部官职,即使吏部在元魏前期的官制体系中发挥得作用并不甚大。
到了孝文朝,随着汉化的大幅度推进和重用汉人士族思想的发展,拓跋官制才真正的从前期胡人部落官制的母体中脱离,建立起与中原先进官制同步的新制度,即前期的选部逐渐归并入吏部。此时期吏部的选任打破前期代人集团的垄断,汉族士人开始大量充任吏部官员。
与此同时,在元魏后期的社会生活中,吏部任职表现出了新特点。首先,从孝文朝开始,汉人士族任职吏部的比例与太和改革之前相比较,有了明显地提高。其次,吏部属官大多由汉人士族担任。一方面由于职位的具体需求所决定,文化素养高的汉人士族更合适;另一方面,为了彰显统治者愿意联合汉人士族,协调汉人士族与代人集团的矛盾来共同维护元魏政权的诚意,将吏部这一重要官职对汉人士族表现出极大的宽容胸怀,同时不失鲜卑贵族对吏部的主动权。
换而言之,元魏吏部官员在社会归属方面以汉人士族任职量居优,代人次之,但代人在担任吏部长官方面占优势地位。吏部的主动权仍然掌握在代人手中,可知拓跋统治集团对吏部的关注和把握。
家世门第
始于东汉的士族崛起,在魏晋以降便造成了专制皇权的低落和官僚社会的萎靡。为在分裂动荡中维系社会集团的稳定,朝廷无法不给予官僚更多权益以羁縻笼络,并尽量从看上去忠诚可靠的家族中录用官员,官僚队伍的封闭性与日俱增,门阀士族势力因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此后门阀社会成为中古王朝的主导因素,士族从而把持朝政。何为"士族"?即指凭借累世积淀的家世背景,在婚姻、仕宦及家学门风方面形成稳固显著特征,并为社会和国家所认可,因此享受特殊权益,同时承担相应责任与义务的家族群体或特殊阶层。可见,累世积淀的家世背景是世家大族安身立命的必要条件。具体表现为父祖三代的官爵权势和著名祖先的功绩声望,当然这种积淀的过程是漫长,且必须为社会所认可。
在魏晋南北魏这个士族占据有利地位的特殊历史时期,拓跋王朝统治中原必须争取汉人士族的支持和认同。仅以社会皇权的身份,即便是同为汉人都无法被世家大族所接纳,遑论北方落后的部落群体。有鉴于此,高祖孝文皇帝展开了一场实现内徙胡人勋贵汉化,使其在婚姻、仕宦、家学门风方面与汉人大族的基准相契合,将拓跋鲜卑变成真正士族的改革。
士族的仕宦情况与其家世背景息息相关,父祖三代的官爵权势即"三状"的情况即是任官的铺路石,更是决定着一生官宦生涯的标尺。尚书省是官僚机器的宰辅机关,吏部更是其中的关键机构,必然成为大族任官时的首要选择,因而考察吏部官员的家世背景是研究吏部不可或缺的部分。
吏部既是清官又属要职。由于是清官,所以不用从低级官职晋升上来的人。同时,由于是要职,所以也不会使用官历浅的人。从前面的梳理情况来看,吏部官员大多出身世家大族和胡人勋贵,符合士族社会的选官标准。与此同时,属清要官职的吏部亦契合他们的任职旨趣。其它出身的吏部官员也无一例外的深得统治者的信任和重用。
起家官品
所谓"起家"又称出身、释褐、释巾、解巾、脱巾,特指士人步入仕途授予的首个官职,分为首次任官和去职后再启用两种,这个官职必须是中央任命的、品令有载的正式官员。魏晋南北魏推行九品官人法来选官,首先由中正对士人的家世门第、才德修为进行品评,确定乡品,然后吏部依据乡品授予官职。
乡品的确定有三个作用:一、决定士人起家的官品;二、基本确定士人未来的最高官职;三、规范了士人固定的晋升通路。宫崎市定认为此九品包含着乡品九品和官品九品,两者同时成立,并指出乡品和官品之间大致相差四级的结论。也就是说乡品一品者以五品官起家,乡品二品以六品官起家,以此类推。
乡品一品仅授予宗室王公子弟,故一般高门子弟限于乡品二品,乡品二品为一等士族专有,成为门第的象征。另外起家官的职位类型,品级,年龄,首次迁转的时间和幅度都是研究起家官的要素。通常情况下,士族起家以年龄小、官品高、职位清、迁转时间短和迁转幅度频繁为佳,以此表明身份地位尊贵,与众不同。
吏部既是清官又是要职,故竞逐吏部职位者犹如过江之鲫。正是由于吏部的重要,士人想以吏部官职起家基本很难实现,即便可以也是凤毛麟角的人物或身份地位非常人可企及,通常任职吏部要经历过几次迁转才可以达到。
六朝时期严格奉行家世门第,累代积淀的父祖官爵情况成为了士人任官起家的敲门砖,当时遵循的原则是综合考评候选者父祖的权势及本人情况,凭借"三状"领取仕宦资格中正乡品,再以乡品来兑现相应的起家官品。中正划定乡品以门第为首要标准,德才不过辅助而已,故而家世门第,父祖官爵是士人起家为官的根本所在。
吏部官员的起家无论从职位类型、品级、年龄及迁转情况都与贵族社会官员起家制度相吻合。故而,元魏吏部官的起家情况符合士族社会的起家准则,也可见元魏吏部职官制度的发展。
民族成分
拓跋鲜卑是多民族政权。那么由这个民族所建立的国家在社会生活中对外来族群会采取何种态度呢?吏部官员的民族成分又如何?
吏部权柄优渥,地位重要,看来元魏统治者给予汉民族极大的优待。对归附政权者予以重用,担任国家要职,这种决策与拓跋鲜卑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
由于鲜卑和匈奴余众在草原各地的错居杂处和相互婚媾,于是在草原西部出现了鲜卑父胡母的拓跋鲜卑,在南部出现了胡父鲜卑母的铁弗匈奴,在阴山以北又出现了以高车为养父、鲜卑为养子的乞伏鲜卑"。可见自拓跋民族诞生之际起,就是融汇各种民族成分的杂胡。实质上五胡十六国时期,并无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民族概念可言。对于这些草原部族来说,重用归附者是征服中原地区的统治决策之一,尤其是归降的汉族士人。他们享有社会声望,兼具地方实力,文化素质水平高,是维护统治的有利对象,这也是启用汉人士族就任吏部的关键因由。
拓跋鲜卑是一个兼容并包的民族,没有局限于狭隘的民族主义鸿沟。可见同处贵族社会,能否被重用与民族出身关系不大,社会归属和家世门第才是任官的先决条件。
学识修养
吏部职务如此重要,故对备选者来说,除了对社会归属、家世门第的要求,学识修养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中古社会洛阳乃北方的文化中心,也是南北拉锯战的战略缓冲区,这里不只是兵戎相见的战场,更多的时候还是南北学风接触的场所。魏晋之际,南北学术的分界线从黄河转到长江,北方学术形成了以经学为中心的学术体系,故河北学风奉汉代经学为圭臬,学术风格方面表现出深广艰涩的特点。
江左学风标榜魏晋玄学,倡导礼玄双修,表现出自然洒脱的特性。又六朝时期,烽烟四起,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对生存的渴望使得宗教迅速发展。于是,多种文明的交融促成了多元文化结构的诞生,造就了大批兼通南北学术、宗教义理的知识精英。
孝文帝迁都后,大力推崇汉族文化,使得鲜卑贵族褪去了原始氏族的蒙昧野蛮。他们又身处北方的学术中心,故始终信奉北学,南学对他们来说只是点缀自身的博采众长而已,由此造就了拓跋王朝大批的文人士大夫的诞生。
元魏吏部官员的学识素养有如下表现:首先,文化知识方面,元魏吏部官员多博学多才、满腹经纶之士。其次,秉性修养方面,吏部官员多聪明睿知、为政高风伟杰者。复次,气质形象方面,吏部官员多一表人才者。更有吏部官员以干用著称者,元魏吏部官员在知识素养,品行道德,气质形容等方面具有典型的河北学者的风范,完全具备任职吏部的潜质,可以履行好吏部的职责,更有利于推进吏部工作的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