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保 一
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已经十八岁的万历皇帝趁着酒醉,在强烈的荷尔蒙的冲动下调戏了一下宫女,这事儿放在寻常人身上,或许算不上一件大事,但搁在一个年轻的皇帝身上,这绝对不是一件小事。 这是一个信号。 一个皇帝已经长大,并且拥有了喜好女色的危险信号。 作为宫中的老人,皇帝的大伴,已经陪伴了万历皇帝八年的老人冯保,第一时间得知了这个消息,出于一种爱护,他选择了将这件事告诉了万历皇帝的妈——李太后。 冯保的意思,大概是想李太后给皇帝上了点课,好让皇帝知道知道人生的路还长,属于自己的青春,才刚刚开始,用不着着急。 但冯保显然低估了李太后的态度。 这位性子温和的女人,破天荒地的开始爆发了她的脾气。 李太后初入宫时,只不过是一个在当时被称作"都人"的一般宫女,后被分到裕 王府里侍奉嘉靖皇帝的第三子即后来的(明穆宗)。由于裕王看中了她,使她有了身孕。在她19岁时,(嘉靖四十 二年公元1563年)生下第一个男孩朱翊 钧。 对于这个儿子,她十分看重,也十分严厉,,一心想把儿子打造当世明君,听说了这件事,顿时勃然大怒,当即让人去找来了万历皇帝的老师,内阁大学士,当朝首辅张居正前来,让他 替万历起草自责御札。 不光如此,她让人把万历皇帝叫到自己跟前来,让他跪在自己跟前,当着张居正、冯保的面狠狠骂了一顿,骂到气愤的时候对一脸委屈的万历皇帝说:"难道我非要让你作皇帝不成吗?" 言外之意,皇帝不是只有你一个人能做,你不行,我可以换个人做皇帝。 万历皇帝起先以为自己的老妈只是吓唬吓唬自己,也没当一回事,自己已经做了八年名正言 顺的皇帝,总不能因为自己摸了一下宫女的脸蛋,就要废了自己吧,基于这个认知,万历皇帝也没把自己老妈的话台当一回事,该吃的吃,该喝该喝,该睡觉的时候,一点都不耽搁。 但很快,李太后用实际行动告诉了万历皇帝,她说话从来不开玩笑,从来不是吓唬就算了,冷幽默,从来不是她的风格。 身为万历前十年的女主角,她 开始命令冯保到内阁取来了一本叫《霍光传》的书来,(汉朝霍光同群臣商议后决定从民间迎接武帝曾孙刘病已(后改名刘询)继承帝位。这就是汉宣帝。霍光效法殷商伊尹 ,行废立天子之事,从此后人合称为"伊霍"。)要把万历皇帝给废,重新立潞王为帝。 二
这下,万历皇帝知道老妈是玩真格的。 虽说他是皇帝,但他在老妈和张居正的面前,他不过是一个空有皇帝名声,却没有任何权势的空架子而已。 所以,老妈当真要废除他并非不可能。 明白了这一点,万历皇帝第一时间找到了老妈,跪在地上一个劲的哭,一哭就是六个小时,并且表示以后一定好好听话,杜绝一切不良嗜好。 这一招很管用,李太后见儿子认作态度诚恳,动了恻隐之心,没有继续废除的意思,但要求万历皇帝将这次写的认错书(罪己诏)送到内阁给张居正过目,彻底让万历皇帝从中吸取教训,做一个好皇帝。 这是万历皇帝人生的第一次重大危机,在一片屈辱的气氛中,顺利渡过了。 但这次屈辱却在万历皇帝心里挥之不去,那股恨意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走变得越来越淡,相反的是,恨意宛如滔滔江水,在时间的推波助澜之下,变得恨意滔天。 八年的感情,就在这一刻,彻底画上了句号。 这一切,冯保一无所知。 在他看来,自己应该是做了一件好事,一件让皇帝从不良嗜好中吸取教训,从此走上明君的康庄大道。 我们只能说,冯保太过天真了。 这位在《清明上河图》上面题跋,自署官称" 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兼掌御用司礼监太监"。 的风云人物,最终没有很好的明白人性,他卓越的才华,远不如明白一颗帝王心更实用。 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六月二十日,为大明帝国努力奋斗了十年的内阁首辅,上柱国,正一品太师兼太傅,中极殿大 学士张居正卒,年五十八,谥文忠。 这个人的离去,宛如一座积压在头顶上的大山,彻底在万历皇帝面前消失了。 往日看起来牢不可破的障碍物,此时此刻仿佛变得微不足道。 积压在内心深处的那颗仇恨的种子,在吸取了春天的养分后,迅速生根发芽,变成了参天大树。 六月份张居正去世,十二月份万历皇帝就动手了,当然了,万历皇帝并没有忘记活着的冯保,这个从小陪自己玩耍,陪自己读书,身为皇帝他从来不含冯保的名字,而是亲热的喊他一声 的大伴的太监,在万历皇帝眼里,这个人就是自己的心腹,然而这样的一个心腹,却没有丝毫心腹的觉悟。 自己但凡有啥风吹草动,他都会在第一时间告诉自己老妈,斗蛐蛐,打弹弓、看美女,包括喝醉酒闯祸的那一次,不是他给老妈告状,谁能知道。 这样一个专门告状的小人,就这么放过他,实在太对不起眼下的局面。 事情很快就了结果。 张居正去世后,留下了一道奏疏,推荐他的主考官潘晟进入内阁。冯保派人把他召来询问,并且让他了解自己的意思。 然而,御史雷士桢、王国,给事中王继光相继说他不可任用,潘晟就中途上疏推辞。 内阁张四维估计申时行不肯处在潘晟的下面,就起草意见答应此事,皇帝立即回答可以。 冯保当时生病,辱骂道:"我小病,就没有我吗?" 皇太子出生,冯保想封伯爵,张四维用没有先例来责难他,计划给他的弟侄一个做都督佥事的官职。冯保发怒说:"你靠谁得到今时今日,如今却背叛我!" 事情到了这一步,万历皇帝知道,是自己出手的时候了。 因为冯保不知趣,不懂得收敛。 一个不懂得收敛,却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往往时最脆弱的人。 可惜的是,一向聪明的冯保,却没能第一时间看清楚状况。 风起于青萍之末,止于草莽之间。 没有了张居正这个盟友,加上李太后在万历皇帝大婚后退归后宫享清福去了。冯保失去李太后和张居正这两根支柱,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但即便是如此,万历皇帝还是有些担心。 年轻时候留下的阴影实在过于强烈,以至于他看到冯保,依旧感到害怕。 见他迟迟不动手,原先的内侍张鲸、张诚给他出了一个最稳妥的方案,以最快的速度让冯保罢职,令其"闲。"居在南京。 万历皇帝依旧怕,担心的说:"万一大伴上殿来闹事,朕该怎么办?" 张鲸、张诚却比万历更懂得冯保,大着胆子说:"圣旨既下,冯保就被罢职,他怎敢再来闹事?陛下太看得起冯保了。" 犹豫不决的万历皇帝最终听从了张鲸的话,在圣旨上批示:"冯保欺君蠹国,罪恶深重,本当显戮。念系竽考付托,效劳日久,故从宽着降奉御,发南京新房闲住。" 并命锦衣都督刘守有,率兵抄没冯保的家产,抄山金银一百余万两,珍玩异宝无数。 三
事实证明,张鲸、张诚的预料是对的,落魄的冯保并没有去找皇帝,而是将目标看向了李太后,他将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李太后的身上。 但他依旧忘记了一点,大风是自小风发展而来。一次次的告状,早已让万历皇帝的内心充满了恨意。 据说,李太后第一时间知道了这个消息,毕竟是自己的人,面子上还得维护,就找万历皇帝询问:"这是怎么回事?" 和往日不同,已经熟练掌握皇帝身份的万历,面对老妈的责问,并没有任何的慌乱,用一种平静的口吻回答自己的老妈:"冯保这个老奴才,受了张居正的蛊惑,没有大的罪过,先安置南京再说,后当召还就是。" 李太后又说:"你的弟弟潞王即将大婚,珠宝未备,该当如何筹措?’ 万历皇帝说:"近年来,无耻臣僚都将珠宝贿赂张居正和冯保,以致其价昂贵,我也正为此事犯愁呢。" 李太后说:"你不是抄了冯保的家吗?朝廷必有所得吧?" 万历皇帝说:"奴才黠猾,先窃而逃,朝廷未能尽得。"就是说,冯保非常"黠猾",早将相当多的家产转移了,所以刘守有抄得的一百余万两金银和珍玩异宝,只是冯保家产的一部分而已。 四
至此,冯保彻底凉凉。 冯保谪居南京,无权无势,威风扫地。很快就"谪死于南留都,葬于皇厂。林木森然,巍峨佳城……"(《酌中志·卷五》)。 …… 参考书目:《明史》《明史新编》《万历十五年》(黄仁宇)《明史纪事本末》《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 (黄仁宇)《晚明史(1573-1644)(上下)(第二版)》(樊树志)《张居正》四卷(熊召政)《明史纪事本末》(谷应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