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将于2023年1月8日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 这是自2020年1月20日我国开始实施严格的传染病甲类防控措施后,疫情防控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调整。 在《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12条措施中,对民航业影响最大的一条就是第12条: (十二)优化中外人员往来管理。 来华人员在行前48小时进行核酸检测,结果阴性者可来华,无需向我驻外使领馆申请健康码,将结果填入海关健康申明卡。如呈阳性,相关人员应在转阴后再来华。取消入境后全员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健康申报正常且海关口岸常规检疫无异常者,可放行进入社会面。取消"五个一"及客座率限制等国际客运航班数量管控措施。各航司继续做好机上防疫,乘客乘机时须佩戴口罩。进一步优化复工复产、商务、留学、探亲、团聚等外籍人士来华安排,提供相应签证便利。逐步恢复水路、陆路口岸客运出入境。根据国际疫情形势和各方面服务保障能力,有序恢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 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 取消"五个一"及客座率限制等国际客运航班数量管控措施。 "五个一"及其他限制对民航国际航线的生产经营产生过重大影响,如今取消,既是众望所归,又是大势所趋。 不过我们还是要客观认识这些措施起到过的作用,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民航业未来所面临的困难。 一、"五个一"及其他限制措施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知道,疫情初期,境外疫情势头迅猛,为了防范境外疫情输入,民航业对国际航线出台了两个举措。 一是"五个一"政策。 指的是1家航空公司在1个国家保留1条航线,1周至多1个航班,该政策自2020年3月29日开始实施。同时每个航班客座率不高于75%。 二是熔断措施。 自2020年6月8起,以入境航班落地后旅客核酸检测结果为依据,对航班实施熔断和奖励措施。 奖励措施:航空公司同一航线航班,入境后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旅客人数连续3周为零的,可在航线经营许可规定的航班量范围内增加每周1班,最多达到每周2班。 熔断措施:航空公司同一航线航班,入境后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旅客人数达到5个的,暂停该公司该航线运行1周;达到10个的,暂停该公司该航线运行4周。 以上政策实施后,民航国际旅客运输量从2020年2月份的105.2万人次,降至3月份的55.2万人次,到4月份的7.7万人次。 这种降幅可谓是断崖式的下降。 许多键盘侠喜欢抨击这个政策,但想一想,病毒经过几轮演变,从阿尔法株,到德尔塔株,到奥密克戎株,经过多轮演变,如今传染性增强,但毒性下降。 如果当初不是这些多种举措严防死守,我们的疫情防控局面就不会是今天这样。 现在许多人阳了之后,都异常难受,如果在两年前任由国门大开,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民航业是疫情防控做出过牺牲的,也做出过巨大贡献的。 二、我们在不断优化防控措施 实际上无论是"五个一"、熔断以及隔离等举措,都随着疫情形势在不断优化的。 比如航班熔断措施在不断放宽直至取消。 比如"五个一"政策也并非完全一刀切,也根据各国疫情情况出台了"一 国一策"。 比如入境隔离措施也是不断优化直至取消。 这些政策的变化、优化也给民航业带来了较大的影响,甚至是立竿见影的效果。 2022年9月份,国际航线客运量首次突破20万人次。 2022年11月份,国际航线客座率再度创下自2020年4月份以来的新高,为23.2万人次。 三、民航国际市场恢复可期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民航航班运行限制措施逐步取消,民航国际市场的也将得到逐步恢复。 实际上,前期各种举措在优化之后,民航国际市场就出现了一些恢复。 随着一些政策性障碍逐步消除之后,民航国际市场将出现三大情况: 一是后疫情时代,国际市场是逐步恢复的。 二是还将逐步恢复到2019年疫情以前民航运行和竞争状态中去。 三是未来经济走向对民航国际市场影响更大。 四、民航国际市场面临的挑战仍很严峻 我们知道民航业的恢复将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将是一个缓慢恢复的过程。 尤其是国际市场将比国内市场恢复更为缓慢而漫长。 一方面这是心理因素影响,毕竟短期内很多人对出国旅游还是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的。 另一方面是过去影响国际市场的不利因素仍将长期存在。 比如多数国际航线亏损严重。 比如国际航线票价水平将迅速下跌。 比如各地政府的补贴、开国际航线的热情会不会卷土重来。 事实上,在我国民航业,经营国际航线、特别是国际长航线远比国内航线艰难得多。 当然,国际航线的逐步恢复至少可以提升飞机的利用率,平摊固定成本,降低小时固定成本,减少亏损幅度。 另一方面,许多国际航线能否长期盈利还是一个严峻的话题。 祝愿中国民航业能够早日实现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