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烟记 文/张鸿志 诗仙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开篇就感叹:"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我的戒烟历程,戒烟之难,真有点与诗句:难于蜀道,难于上青天。同感啊。 我有连续10年的烟龄,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担任公司办公室文秘开始正式入编烟民集团大军,买烟、装烟、递烟、点烟,那是动作娴熟,行云流水啊。那时候写文件,左手夹烟缭绕,右手奋笔疾书。这时,我临近办公室的一位资深美女常调侃我:"大秘书,文人写文章都得吸烟才有灵感啊,你看人家鲁迅就是这样的。"我的天耶,这呱拉的,和鲁迅前辈可不能比,那是民族文学的魂,文章是"像投枪,像匕首。"而我的"千纸鹤"文字,没有可比性。不过,吸烟和写文字真的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吸烟写作就是个习惯而已,现在看来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 后来,我被调入一基层单位从事经营管理工作,工作那是"亚历山大"。新工作业务生疏、工作量大、业务推进步履维艰,可我抽烟的烟量比饭量长的还快,每日"吞吐量"达两包之多,相比馒头或米饭可是两大碗还多啊。家人劝我戒烟,我似是认真地努力过几回,因工作等原因,其结果均未遂心愿。不过多多少少的有了点戒烟的体验了,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就是八年,入编烟民行列八年了,早已荣升荣誉烟民。彼时,我的工作熟悉了,工作量更大了,各种应酬更多了,烟量也悄然在提升。 一晃就抽了十年了烟,某天,我工作忙碌了一天,晚上应酬后回家睡觉时,胸部出现了"啰音"、憋闷,呼吸困难,我在床上来回滚动,难以睡眠。妻子说你明天就去医院看医生吧。心里明白:看什么医生,只有戒烟了啥都好了。是到了下决心戒烟的时候了。 有一次全家人吃饭,我嘴撅着像个"吸油嘴"火力全开,一小时吸完一盒"红塔山"牌香烟后,站起身庄严地宣布:本人自即日起戒烟,如若发现复吸,"揭发"有奖,奖金数额高达6000元,并手抄给在座的亲人,人手一份备忘录。至此,我大义凛然,与烟决绝地踏上了漫长且自虐般的戒烟之路。 先是把储存的烟全部送人,这对于一个资深烟民无异于变卖良田,外加送人金银财宝啊。心痛啊!但我很坚决一盒不留,烟灰缸及打火机也一并送人。这是从物理形式上消灭它们。每天回家反复洗手,一定用香皂反复搓洗,这是在嗅觉上根绝它们。看电视一旦看到这样的镜头:侦查人员围坐在一张方桌前,吸顶灯拉得很低,开始研究案情,尤其是随着打火机发出"啪"的清脆声,白烟袅袅,哎……我实在是受不了这个刺激,就立拿遥控器马调换节目,这是从视觉上消失它们。戒烟第一年,过春节,对戒烟的决心和意志力面临严峻的考验。在我们北方,过年就是走亲访友喝酒聊天的日子,一向讲究烟酒不分家,大家都知道我是资深烟民,当我突然说戒烟了,那些过去同壕的烟友不由分说往我嘴里塞香烟,带有强迫性,有的还替我代劳点着烟往我嘴里塞,甚至有些长辈也谆谆劝烟:"过年了就抽支吧!"。过去的烟友得知你要戒烟,以为你"背叛"了队伍,也是各种诱惑与战术并用"威逼诱惑",想尽千方百计让你复吸,从而达到使你"归队"的目的,并力"续燃战火"。对这方面我早有心理准备,坚持做到这一点: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剃。你纵有千言万语,我有一定之规——拒吸!终于熬过了正月,也终于熬过了"人情关"。 那时,我住在黄河八路一住宅小区,步行上班,约有五六里地,从我早餐出门后就咳嗽,边走边咳嗽,不住地咳,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华小栓患了痨病咳喘一样。不停地吐着黑痰,上来一阵剧烈的咳嗽就像要把五脏六腑都吐出来一样,双手扶住胸腹,都有快跳起来的感觉,并且涕泗交加,口水流的得一尺多长。渤海六路那一段路商铺特多人也多,不知情的还以为我是吸毒的发作了似的,咱可是正人君子呐,可君子也有丢人的时候。就这样走一路咳一路吐一路,一直到办公室,仍旧咳嗽不止,甚至无法正常和人家谈工作。就这样折腾一个半小时,才趋于平息下来。我明白,当咳嗽时立马抽上一支烟,也就立马不咳嗽了,当然,也就立马前功尽弃了!到下午三四点钟,咳嗽的风暴又来了,下午的咳嗽较之早上的咳嗽强度小时间短,还好应对。就这样,持续了一年半的时间。我就纳闷了,一年半了怎么还吐黑痰呢?是原来储存的"存货"?还是继发性的"新产品"?其实,这个问题已不重要了,那是医生研究的内容,关键是我战胜了生理关,而这一关也是整个戒烟过程中最艰难、最痛苦、最顽固的一个环节。难怪上海海派青口演员周立波在一次演出时调侃说:"他这个人居然烟都能戒掉了,侬想,还有啥子事做不出来?"其寓意就是说戒烟之难! 截至现在,我已戒烟18年了,早已做到了远离香烟,拒绝烟草,而且还是坚定地反吸烟者。戒烟给我带来了健康,运动能力大增,养成了良好的跑不习惯,几年来参加了多个城市的马拉松比赛,还都取得良好的成绩,心肺功能及各项常规指标都在正常值以内。 夜深人静时我默默地反思:如果当年继续每天吞吐两三盒烟,再豪饮一斤酒,那可能我早就Over了吧!用老北镇话说:早就收摊了吧!往好处说,有可能拖着一根腿,"弹着弦子"步履蹒跚地走在街头。同时,我还在庆幸,那高额"揭发"奖金现在还原封不动地躺平在那里。 编辑简语:作者这篇《戒烟记》对于戒过烟的朋友来说,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先聊社会化问题。吸烟的危害烟盒上都写得清楚,不多言。前几年我写过一篇小文《烟与少年》大致的内容是一群初级中学的同学,每天放学后躲在偏僻的地方吸烟。结合自身成长中吸烟的体会,尝试着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发现孩子们的行为,更多的是一种模仿,这类模仿是成长中除学校外渴望社会大舞台认可,是某种带有强烈目的性的吸烟,你问他烟什么滋味,好抽吗,答案是否定的。成人吸烟就不一样了,是安静时的陪伴,是忧愁时的释放,是工作时的放松,是交往时的桥梁。是生活的习惯,是洒脱的表现,是诗意中身上淡淡烟草的味道...... 如果不从健康的角度说,那好处简直说不完,说到吸烟危害健康,那就罄竹难书了,太多活生生的危害健康的例子,但这种危害是渐进式的,所以每天有人在戒烟,也有在新奇的吸第一口烟。我个人不是烟民,但不排斥吸烟,偶尔酒后也会吸几支,却没有烟瘾。戒烟之所以戒,主要是心瘾大了,身体习惯性需求,无节制增量,才是真正的危害。 这篇戒烟记,第一稿有些心急了,个别词用得不合适,整篇读下来,有点过于严肃甚至有点沉重。建议后,好了一些,语言灵动和活跃了,有了色彩和亮点。毕竟戒烟是个人的体验,哪怕是戒烟同道感觉上一定千差万别,所以戒烟之难,作者虽然难受异常,读者应该在快乐中阅读。读者看到的是你戒烟地决心和毅力,那份快乐是赞许,不应该沉重或者郁闷。你说呢,老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