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时候,有些人会患外感的温病,出现各种外感热症。对于这个问题,有人会说:"哎,这都是‘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的缘故啊!"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那么, 到底什么是"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呢? 首先,我们要看看什么是"精": 《灵枢·本神》曰:"生之来,谓之精。"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这里的"精"指"肾精",即"先天之精"。 中医认为"肾精"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二: 一是主生殖,肾中精气充沛发展到一定阶段,女孩、男孩就具备了生殖能力; 二主生长发育,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等一系列生命现象,都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 因此, 肾中精气充沛,人体正气旺盛,生命力强,就不容易感受外邪而致病。 为何强调冬天要"藏精",这是因为从自然规律来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是一年中的闭藏阶段,人体新陈代谢相对比较缓慢,机体表现为"内动外静"的状态。 这时候应该注意 顾护肾中精气,不要妄自扰动 ,如果冬天不能很好的储存精血,则会变生他病。 "春必病温"中的"温"即"温病"。古代医家认为,冬天里不注意顾护精气,阳气被扰,人体易感受外邪,寒邪郁久化热,到了春天阳气升腾,伏热外发就会生"温病"。 临床表现为: 发热、口渴、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脉数或细数。 从西医学角度看,多属细菌和病毒性感染,往往发病急、发展迅速、病情严重,有的时候还会造成流行性疾病传播。 中医认为, 肾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藏精" 。打一个比方,精气如果是人体的粮食,肾就是人体储藏粮食的仓库。如果我们的仓库门关不好,那么粮食肯定就藏不住了。 所以说,冬季"藏精",首先就是要好好养护我们的肾,才能帮助我们免受寒邪的袭击。 冬藏之关键,必须是养肾 01
日常养肾 冷面、温齿、热足 ,是日常养肾三法,可以护卫肾阳。 ①冷面 用 20℃左右 的水洗脸,可提神醒脑,使大脑兴奋,还可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②温齿 用 35℃左右 的水刷牙漱口。中医认为"齿为肾之余",保护好牙齿就是保护好肾。 ③热足 泡脚最适宜的时间是 晚上7~9点 ,因为此时肾经气血最衰,通过泡脚、按摩能有效改善全身血液循环、温通经脉,达到滋养肝肾、安眠驱寒的功效。 建议大家使用 木盆 泡脚,泡脚水不宜过热,以 40℃左右 为宜,泡脚时长应控制在 15~30分钟 之间。另外,在泡脚水中加入 生姜、艾草 等,温通效果更好,还能防病。 02
揉耳增肾阳 中医治肾养生专家表示,针刺耳穴图上相对应的"肾"的部位,也可以起到强肾健身的作用。另外,搓揉按摩耳廓的疗效也相当良好。 如何揉耳增肾阳? ①拎耳屏 这是中医经常会使用的通过按摩耳朵补肾的方法,耳屏其实就是我们耳孔外面凸出的部位。 这个动作很简单,将双手食指放在耳屏内侧后面,然后用食指和大拇指夹住耳屏朝外拉,手法由轻到重,拎拉的力量以不痛为限,每次三到五分钟即可。 ②鸣天鼓 用双手掌心紧紧捂住耳朵,拇指和小指固定不动,其余三指一起或分指交错叩击头后枕骨部,即脑户、风府、哑门穴处,耳中发出"咚咚"鸣响,如击鼓声,所以这个方法被称作为"鸣天鼓"。 ③拔双耳 这里说的拔双耳并不是指将耳朵往外拽,而是一个非常温和的方法,将双手食指插进耳孔,然后旋转180度,反复三次后立即拔出手指,此时耳朵里就会有"啪啪"的声音,然后继续重复这个动作,一般做三到六次即可。 03
腰部按摩 腰为肾之府,人体的两肾在腰的内部,因此 搓腰 也是一种补肾方法。做腰部按摩,还可以防治中老年人因肾亏所致的腰肌劳损、腰酸背痛等症。 具体方法: 1.两手掌对搓至手心热后,分别放至腰部,手掌向皮肤,上下按摩腰部,至有热感为止。可早晚各一遍,每遍约200次。此运动可补肾纳气。 2.两手握拳,手臂往后用两拇指的掌关节突出部位,自然按摩腰眼,向内做环形旋转按摩,逐渐用力,以至酸胀感为好,持续按摩10分钟左右,早、中、晚各一次。 04
艾灸补肾 灸法补肾阳,最重要的穴位是 关元、涌泉 和 肾俞 等穴,每日灸20~40分钟。 穴位推荐 05
按摩补肾 穴位按摩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起到强肾的作用,是冬季补肾扶阳简单易行的良方。 ①揉丹田 丹田位于肚脐下1.5寸处。将手搓热,用右手在该处旋转按摩50次,能健肾固精,改善胃肠功能。 ②摩涌泉 足心处的涌泉穴是肾经的起点,为足少阴肾经之首穴。 用右手中间三指按摩左足心,左手三指按摩右足心,两侧交替进行,各按摩50次,按摩到足心发热为止,对心悸失眠、双足疲软无力等效果良好。 都说冬天养好肾,开春能打虎。这个冬天,一定要做好养肾大事。 ps: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合作版权图库和灸大夫,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仅用于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章中分享的方子、灸疗方案、手法等一定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