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不难做,社会在变,人心也在变,能做教师的都是文化合格的,但心不合格,在今天教师中班主任都没人干,为什么班主任要负责跟班,都想当带课教师,他只有一节课的责任,象完任务一样上完由我转,你看心变了没有,我只比了一个例子。 说得太对了!我是一名老教师了,我太清楚了。时代变了,我刚参加工作时,如果女同学犯了错,老师还没开口,她的脸就红了,老师刚说两句,就掉眼泪了;男同学犯了错,也得老老实实低头认错,他不敢不认错啊!别说老师气急了要惩戒,就是家长知道了,那一顿揍是跑不了。现在不同了,老师没有惩戒权,只能磨破嘴皮劝说教育,但要知道没有惩戒的任何教育都是苍白无力的。现在不仅男同学不好教育,甚至有的女同学还不如男同学好管。家长从小就惯,等长大才想管,晚了,管不了了!就靠老师这张嘴了。何时给老师惩戒权啊?老师们都盼着 看到人民日报对老师不易的点评,我就想到了我的大学英语阅读课老师,他教书特别认真,打开他的教学用书,你会发现上面全部都是密密麻麻的注释和要点。 有一次上阅读课,全班大部分同学都在下面玩手机,还有的在睡觉,老师还是在绘声绘色的讲,这时突然传来一阵打呼噜的声音,全班突然变得很安静起来,大家面面相觑,原来是有一位同学睡觉打呼噜了。老师期待直接把书扔在前台上,然后又把书捡起来,打开书的内页展示给我们看并说到:"现在每天在上你们课之前我都吃一粒芬必得,头疼的厉害,太累了,为了给你们上好一节阅读课,我每天晚上都要查询一两个小时的资料,可是你们现在的状态对得起我吗?" 老师说完这些话后,大家都坐直了身体,开始认真的听课。可是到了第二第2个星期,玩手机的还是在玩手机,睡觉的还是在睡觉! 对部分混日子的大学生来说,老师的说教几乎毫无作用,老师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甚至说了很多让自己都感动的话语,但是对有些学生来说毫无作用。 要想这些大学生改变现状,我们的大学教育就必须要实施惩戒权,大学的惩戒权应该体现在严格控制毕业证的发放。 那些混日子,不上课睡大觉,不听课玩手机的学生,不用和他们说教太多,直接明确的校规约束他们,在规定的期限内完不成相应的学分积累,就要予以劝退,禁止让清考来帮助他们顺利拿到毕业证。 所以,我认为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不假,既要给学生上好知识课,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在承担职责的过程当中说教是必不可少,但是作用真的不大,必须要辅助建立相应的政策机制来对学生进行约束,否则老师的工作真不好做。 你觉得呢?欢迎在下方留言探讨! 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 特别是当下,教师企图再用苦口婆心的说教去改变学生,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是你掏心掏肺给了学生,对一些学生而言,也未必能够触动他的心灵。 对一部分学生而言,没有特别的体验,没有重要的经历,没有足以让他感觉到危机和惶恐的压力,他们是很难改变的。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学生内心没有自我矫正,评判,期待和改变,教师就是磨破嘴唇,操碎了心作用也不大。 去年,我参加了九年级一个班的主题班会,真是感慨良多。 班主任老师把这个主题班会准备的特别的充分,设计的也十分的精彩。班会的主题是《青春的光辉》,班会上,有共唱班歌,有励志宣誓,有激情演讲,有谈感想,特别是班主任老师的一席即兴发言感人至深。 班主任的老师的公婆身患绝症正在住院,而自己竟然没时间去到医院探望一下。两个孩子一个4岁,一个两岁,由妈妈替自己照顾,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学生身上。 班主任发言的过程中,多次哽咽,泣不成声。班上的一部分孩子,特别是女生,被班主任的发言所感染趴在桌上抹眼泪。而班中那一部分所谓的后进生,却目光呆滞茫然,毫无表情的看着班主任,没有任何被触动感动的迹象。 之后的一个礼拜,我和其他代课老师聊这次班会。老师们都说,感动和触动只是一时的,过后就什么感觉都没有了。特别是对那部分不学习的同学来说,根本没有任何作用,他们该怎么样还怎么样。 听一听老师们的谈论,这是一个多么无奈的感叹啊。 对于人民日报所评论:教师的说教只能感动自己,学生不为所动,老师太难做了。我本人深有体验,深感认同。这个就是当下,特别是中学和大学真实的教育状况。 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声明,我对教师没有成见,我家有三个教师(嫂子、哥哥、妹妹都是教师)。 所以我只是客观的谈谈我个人意见。 1、老师要与时俱进。 现在的孩子不像我们那个时代的孩子,现在孩子懂得多,接收的资讯非常广泛全面,估计好多孩子都比老师知识面还要丰富。请问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你如何去说服学生?如何能够走进孩子们的内心深处? 如果老师不管在诗词歌赋、音乐造诣、网络游戏、世界地理、军事、人文、历史、哲学甚至卡拉OK等等各方面都能够全面压制学生,才有可能让学生从心里佩服你、崇拜你! 那样带学生会觉得非常轻松。 所以,第一就是老师要检讨自己的修为够不够! 2、教师首先是要读书。 大家可能很奇怪,教师咋就不读书了?我告诉你,现在还真没有几个教师喜欢读书的。 我说的读书是指博览群书那种,是指开卷有益那种,而不是你是数学老师就只知道做算数题那种死读书。 其实这不能完全怪教师,跟整个社会氛围有关,大家看看周围,有几个人还保持着读书的爱好和热情?!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说明了读书的好处,古人还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喜欢读书,博览群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天上的知一半,地上的全知,,,, 真的是一件有趣而且很美妙的事情! 喜欢书法的朋友应该知道,王羲之的兰亭序的来历吧!是他们几个喜欢吟诗作对的朋友聚会在一条小溪旁,在河里放一只纸船,纸船顺着溪水一路前行,停在哪个人面前,哪个人就吟诗一首,王羲之就在现场记录下大家随性发挥的吟唱,,,,想想当年那种场景,感觉特别的妙不可言! 现在社会以钱为中心,聚在一起不是谈房价,就是谈股票,,, 但我始终觉得,作为一个教书育人的老师,还是应该要有"读书"的爱好并且享受"读书"的美妙! 想想你在学校里,一身书卷气,谈吐幽默风趣,看问题睿智,,,,学生不管请教啥问题,你都能够侃侃而谈,如涓涓流水,如春雨滋润大地,,,,孩子们那种渴求知识的干枯的心灵是不是得到了滋润!? 3、教师最重要的是"育人"。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不只是教一点点专业知识,我个人觉得,更重要的是"答疑解惑"。 通过"答疑解惑"来"育人"。我记得我小时候,老师的一举一动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从老师们身上,我不但学到了专业知识,更多的是,我感受到了老师们的真诚的发自内心的爱护呵护! 现在有几个老师在"育人"!?现在老师们在一起谈的都是钱钱钱,,,是不是?还会谈怎样补课找外水是不是?这样的老师会给下一代怎样的影响?答案可想而知! 4、老师应该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呵护。 儿童,青年,都像一张白纸,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基本上取决于学校的培养,所以老师真的是重任在肩。 同时,他们也有一颗敏感而脆弱的心灵,他们有梦想,甚至是幻想。这个时候特别需要博学、睿智、既严厉又慈祥的老师去爱护、呵护、教育他们,让他们健健康康的、没有任何委屈、任何打击、任何阴影的成长!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观点,我觉得,一个老师如做到上面四点,何愁带不好学生、教不好学生?各位觉得呢? 谢谢! 人民日报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一位女班主任的遭遇。 这位女老师做上班主任后每天以校为家,一日三餐带着老公吃食堂,一个孩子还安排在学校寄宿。午休就睡在办公桌上。 她的一心扑在学校,不仅令我们同行感动,也令她自己感动,有一次开班会时和同学谈起,想感动学生,好好学习。当她讲完,问同学"老师这是什么精神,什么行为时"? 一个学生在下面接口说:"这是神经!这是贱!" 声音虽小,但是老师听得一清二楚,当时眼泪没忍住,当时就哭了,走出教室,向年级主任辞去班主任一职,并且从此再也没有再接受年级认命。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感动自己不能感动学生的案例。教师的地位、收入、知识、才华能让学生敬佩的很少,很多学生从内心是瞧不起老师的,"人微言轻",老师这话肯定不可能感动学生了。 这从另个侧面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以渊博的知识教化人,以高尚的品德陶冶人,以高超的教学能力征服人,以自己的成功激励人。 这才是老师让学生感动的秘诀。 很简单,当家长们在考虑教师的教育问题时,想想自己教育孩子时的无奈和抓狂,尤其是在和孩子写作业时的感受,就会明白老师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下,他只能说教,而说教是多么无力!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回馈您! 老穆有话说 "老师带学生,如同一场盛大的‘暗恋’,做的很多工作到头来只是感动了自己,学生怎么也不能心动。" 这是人民日报在探讨"高校师生关系"时,文章内容所涉及到的一句话。 老师很卖力,讲得很动情,自己差点被感动哭了。 可学生却很淡定,你讲吧!我听着了!学生更像是"评委",不是来听课的,反倒像来指导老师教学工作的。 教书,不知不觉间,演变成了暗恋,单相思,老师有意,学生无情…… 高校老师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一些活动,老师们是这样做的,可学生却是那样回答的,如下: 师: 能加实践分哦,要不要参加? 生: 无所谓啦! 师: 能给奖学金哦,要不要参加? 生: 不缺钱啦! 师: 可以当学生干部哦,要不要参加? 生: 不想干啦! 面对这样的佛系学生,真是让老师们头疼不已。 (一)老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吸引力。 老套的教学方法,学生们已厌倦,根本勾不起学生听课的欲望。 老师们不妨积极变革,提高上课趣味性……(二)提高考试难度及评分严厉度,如此一来,学生们自然认真听课了。 大学生翘课,大都选择不严厉的老师,如果哪位老师严格,我想,学生们肯定不敢翘课,甚至不敢走神,必定认真听课。(三)大学生课堂为何会逐步沦为今天这个样子呢?值得我们深思。 严进宽出的大学风气一度盛行,这让许多大学生放松了,从而让学生养成了旷课、玩游戏、吸烟喝酒等陋习。 但最近,教育部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提出要加大学生毕业和课程难度,让那些不好好学习的学生毕不了业。 如此一来,或有奇效! 【结束语】 大学生课堂这种"歪风"千万不要刮进中小学生的课堂,否则,不敢想象。你们对此有何看法?欢迎大家在下方的评论区留言!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相比较而言,老师是难做的职业,特殊的职业,所以"教师"才光荣,才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做称职老师要具备一定条件的,比如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有基本教育教学功夫等。老师说教只能感动自己,学生不为所动,如果不是个别学生不为所动,那一是说明教育学生工作不是容易的事,确实是难事。二是说明老师不是有"名"就符"实",要具备应有的条件的。三是说明这老师"功夫"欠火候,自己说教只是感动自己,而自己说教的对象却无动于衷,没一点效果,如何传道授业教书育人?做不到这点,算不上名符其实的老师。 一些老师教育学生的时候,入情入理,发自内心,但有的学生似乎无动于衷。正常吗?很正常。 老师生活在成人世界,经历、文化、思维、习惯都是成人化的。学生则不一样,他们是儿童少年的时光,他们有自己对世界的理解。 一次听课,老师读一首诗,配的乐,老师读的特别好,感情很充沛,音乐也很搭,听课老师都被感动得眼泪汪汪的,一看学生,有的显得很冷静,好像在说,有这么感动人吗? 其实,很多时候,老师是用成年人的理解来衡量学生,苦口婆心的说了半天,学生都当"耳旁风"了。老师说的都对,大道理小道理都特别正确,只是离学生的世界比较远。 学生没有老师的那些经历,也没有形成老师那样的人生理念。所以,共鸣就不容易产生。老师认为刻苦学习是天大的事,学生心里却惦记着看动画或打游戏呢。 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大道理太多了,而且重复说,说服力就下降了。 现在的学生,接收到的信息量太大了,很多常规的正确的话,他都知道。还有一些网络流行语,学生比老师知道的还多。这个时候,老师想通过说教来改变学生,不太容易。还不如真诚的关心更起作用。 学生很多方面处于发展阶段,认识问题不成熟,不深刻,不全面,但他会对很多事情看在眼里,他有自己的感受。比如,当老师说公平竞争的时候,却指名道姓让一个学生当班长。有的学生学习落后,经常看到老师歧视的目光,这会让他心存不满。个别老师补课收费。这样的现象,也弱化了老师的威信,老师说什么学生也不会在乎。 老师教育学生,大道理要讲,也要讲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话,多一些平等民主,少一些居高临下,多一些活动中育人,少一些开会教育。总之,立德树人是一个长期的教育任务,没有捷径,也不会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