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土地公有制想必我们都不陌生,同时,我们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土地公有制的国家,早在商朝,我们国家就有了土地公有制的制度雏形——井田制。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流传百年的井田制的具体内容。 井田制的兴起 井田制最早出现在夏朝,在商朝正式成为一种制度,在西周逐渐发展完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礼崩乐坏、铁器和独立农业的兴起,井田制逐渐瓦解。 井田制兴起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王"的兴起。商朝建立后,王侯贵族势力不断加强,同时,商朝实行的分封制也对井田制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 商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商王把取得的土地分封给同姓诸侯和自己的至亲,他们称之为"侯",随后,这些"侯"再将自己所有的土地分给自己的孩子或者同姓氏贵族。 这就导致大部分的土地掌握在贵族手中,而无地的庶民只能流离失所,沦为奴隶或者王侯的家仆。这就导致想耕地的人没有地可以耕种,而有耕地的人没有能力治理手中如此多的土地。 井田制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兴起的。为了不浪费土地,同时促进国家经济发展,这些贵族把自己的耕不完的地发放给庶民去耕作。 这当然不是一个平等的交易。贵族们把自己多余的地分发出去,同时竖两道横两道进行划分,把一块地分成一个"井"字。 凡是来租地的庶民都会在这块"井"字田上领到属于自己的一块地,这块地的耕种权属于他们,但是所属权还是那些王侯贵族。 除了每年要上交相应的赋税的同时,这些租地的草民还要去给"井"字最中间的田地耕种。最中间的田地属于贵族和奴隶主,这块地往往也是土地最肥沃、资源最好的一块地。 来耕地的农民每天规定要先为王侯贵族们把最中间属于他们的土地耕作完成后,才能在自己的地皮上进行劳作,这就是井田制的运行方式。 井田制的生成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当时人们生产力低下,一个人无法独立地农务劳作。 而井田制的运作方式正是多个人进行一片土地的耕种,不仅适应了当时的劳动力需求,同时也相对合理地对剩余土地和劳动力进行了分配。 就这样,井田制度在商朝快速地发展起来,而无地可耕的农民和奴隶也获得了一块相对可以养家饱腹的土地。这不仅巩固了统治,减少了阶级矛盾,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生产力。 商王朝在井田制的支持下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分封制本身的政治特征,所以商朝很快灭亡,同时周朝建立。但是井田制并没有就此取消,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延续了下去。 西周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兴起,井田制也逐渐无法满足民众的劳动力提升。随着科技的提升、工具的进化,井田制开垦也无法满足人口增加的萌芽,井田制逐渐出现了瓦解的趋向。 井田制的衰败 经济的高速发展影响了社会的变化。随着经济基础的不断发展,上层社会也不断进化。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各项制度逐渐瓦解,井田制也难免于最后被废除的结局。 随着铁器和牲畜的大量使用,耕地逐渐变成个人就可以完成的任务,曾经十几个人才能完成的一片土地,现在只需要一个人和一头牛便可以完成。 井田制逐渐成为了限制农民耕作的框架,大量的农民劳作后都会有大量的剩余时间,于是在外开荒的农民越来越多,王侯贵族们逐渐失去了对农民的控制。 铁器在中国使用的时间很早,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西周时期,由于冶铁业的发展,铁器逐渐代替了青铜器。 铁的大量生产使铁器成功平民化,农民生产工具更加高级,相比于昂贵的青铜器,和脆弱的木质工具,铁器无论是价格还是耐久度都在这两种工具之上。 从此人们有了足够的条件来进行大规模地开荒和平山发展农业。耕作从多人才能完成的工作变成了一家一户的小规模作业。 男耕女织的局面逐渐形成,为小农经济的兴起提供了条件。同时,奴隶制也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被逐渐淘汰。加上春秋战国时期政局的不断变化,宗法制被破坏。 同时春秋时期也是思想繁荣的一个时代,各路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成为一种"流动资源"。百家争鸣的局面逐渐形成,这也让各种新型政策不断推出,对井田制也有一定的冲击。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井田制的延续限制了小农经济的发展,铁器普及之后,生产力大大提高,但是人均耕地数量保持不变,粮食产量无法供应人民所需,这也是导致井田制瓦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时,随着国家之间的不断战争,土地私有制逐渐被承认,很多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流民数量相对减少。 而井田制的主要使用对象就是没有土地的流民,流民数量下降直接导致了井田制缺乏了其作用对象。这也导致了井田制的逐渐衰亡。 而赋税问题则成为了压垮井田制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西周时期封土领主需要给周王上税,而其中领主最大的经济来源就是井田的收入。 由于井田制参与的人数减少,领主无法有足够的金钱去支撑每年的赋税,一个常年盈利的制度变成了土地领主的负担,其消亡的命运也只是时间问题。 井田制的影响 井田制度是西周时期兴起的,带有奴隶制特色的土地公有制实行方式。它不仅是我国第一个体现出土地公有制的制度,同时也是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演变的见证者。 井田制度对后续的土地制度有很深远的影响,土地分配方式大部分都采取井田制的做法。井田制还推动了土地测量工具的产生,农业耕作用具的发展。 井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当时社会的安定起到保障作用,当时的社会主要运作方式是分封制,但是这种制度就会导致社会阶级流动性较差,庶民无法有足够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能力。 这就导致会有阶级压迫出现,"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这句话在任何时候都适用。奴隶和庶民的反抗也会导致生产力的低下,造成政局的动荡。 但是井田制的出现让流民也有了自己可以耕种的土地,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稳定了政治局面。 同时井田制的出现和演变逐渐让我国形成了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经济格局,奠定了我国成为农业大国的基础。 井田制的兴起也逐渐确立了男性的主导地位,因为耕作等更多体力活需要男性来完成,加上春秋时期的社会政局的动荡,父系社会在当时的地位进一步加深。 男耕女织的局面初步形成,这种社会面貌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了我国封建时期主要的社会面貌。 井田制虽然是我国第一个土地公有制的象征,但是其最基本的制度也是基于土地私有制而产生的。土地虽然可以给庶民耕种,但是庶民需要缴纳税务,还需要为土地领主耕作公田,这就证明了井田制只不过是把私有的土地租出去,并不是民众真的拥有土地所有权。 井田制的弊端 井田制虽然有着诸多优点,但是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井田制的耕作形式是优先对土地领主的公田进行耕作,这极大程度上打击了农民耕作的积极性。 农民必须先耕作不属于自己的土地,大部分精力和能力消耗在了不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同时由于耕地对节气和时间的要求极为严格,农民就很有可能在处理自己土地时错过最佳耕作时间。 同时,井田制分给农民的土地大部分是公田周围的荒地,肥料能力低下,无法保证农民每年的收成,这也大大减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井田制的适用范围也比较小。 井田制需要一块足够大的、平整的土地来进行土地划分,但是当时人们对自然的改造能力小,不足以用人工力量来开采出一块如此之大的土地用来耕种。 所以大部分实行井田制的土地都是天然形成的平原,其能容纳人口的数量远远小于流民的数量,只有极少部分流民能获得土地来进行耕作,所以阶级矛盾只是被缓解,并没有被消除。 随着井田制度被取代,中国的土地政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中国的土地制度从共有到私有,地主阶级的出现掌握了土地控制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实现土地相对公平分配,我国于1950年颁布了《土地改革法》,让更多的百姓享受到耕者有其田。 我国的土地改革还在不断地发展中,我们相信随着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土地分配必将更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