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到已经发展几百年的整个物理学会爆出很多惊天炸雷吗?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很多时候近在眼前的东西我们习以为常了,以为一切都很正常,当我领你深入分析几个问题,也许能惊掉你的下巴! 1、物理规律依赖于什么? 大家都知道牛顿定律是物理学最基本的定律,牛顿定律为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那么,牛顿定律相对于什么才成立呢? 严格来时牛顿定律是相对于绝对空间参考系才成立的。 那么,什么是绝对空间参考系? 绝对空间参考系就是相对于宇宙中心静止的那样一个数学参考系。它是牛顿定律适用的最根本的惯性参考系。 我们不免再深刻思考一下:绝对空间参考系只是个数学参考系,它什么也没有,它为什么会影响物体的运动规律?它会不会影响物体的运动规律? 我们认为它不会影响物体的运动规律! 说实话,整个物理学最根本的失误就是把物理规律直接建立在空虚的数学参考系上了。 那么,到底什么会影响物体的运动规律? 2、运动电荷产生磁场 可能懂点物理的人都知道:运动电荷产生磁场。 那么,电荷相当于什么运动产生磁场? 是电荷相对于惯性参考系运动产生的磁场吗? 大家知道我们可以选取无数个惯性参考系,一个确定的实实在在的电荷会产生无数个千奇百怪的磁场吗? 下面,我们分析一个最简单的问题,看看它能否经得起推敲: 当一个电荷相对于地表静止的时候,它是否产生磁场呢? 1)在地表参考系看该电荷是静止的,它不产生磁场。 2)而在其他相对于地表运动的参考系看该电荷是运动的,它要产生磁场。 ——该电荷到底产不产生磁场?这是唯一确定的事实!上面两个判断显然是相互矛盾的! 我们再来分析一个最简单的问题: 当一个电荷相对于地表运动的时候,它是否产生磁场呢? 1)在地表参考系中看它是运动的,它产生磁场。 2)而在电荷本身的参考系看它不运动,它又不产生磁场。 ——该电荷到底产不产生磁场?这是唯一确定的事实!上面两个判断显然是相互矛盾的! …… 2005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朱永强先生做了这方面的实验。 …… 如上图所示,实验装置让一个观察系统和一个带电体固定在一起相对静止。 来观察当一个观察系统和带电体具有同一个速度或加速度运动时,看是否能观察到在该带电体周围存在磁场。 当该实验装置静止在地表上的时候,接收到的磁场信号为"零"。 当该实验装置相对于地表匀速运动的时候,接收到的磁场信号有变化,就是说接收到了磁场信号。 …… 可见,在电荷静止的实验装置参考系中,依然产生了磁场。 这个实验是对把物理规律建立在参考系上的直接否定,也是对相对性原理的直接否定。 物理学在最根本基础竟然如此脆弱苍白! 那么,电荷到底相对于什么运动产生磁场? 3、电荷通过什么相互作用? 大家都知道物体之间必须通过物质相互作用。 那么,电荷之间的静电力是通过什么相互作用的呢? 现在有一种非常普遍的说法:"场就是物质",电荷之间的静电力是通过电场这种物质传递的相互作用,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是通过引力场这种物质传递的相互作用。 这种说法大家都认为很有道理,其实这根本就是自欺欺人、逻辑混乱、概念不清。 我们以电场为例,电场强度 E 是怎么定义的呢? 因为有电场力,所以才定义了电场,空间某点处的电场强度 E 等于 E = F / q 某点电场强度等于位于该点处的单位正电荷所受的电场力。电场强度不过是单位正电荷在空间各点所受电场力的数学描述。 因为有静电力,所以才定义了电场。而当问及电荷之间为什么有作用力时,人们又理直气壮地回答,因为有电场啊!电场是物质! 这就好比蛇吞自己的尾巴,犯的是最简单的逻辑循环的错误。 物理学在最根本基础竟然如此脆弱苍白! 那么,电荷到底通过什么相互作用? 4、物体间通过什么传递的万有引力 牛顿和苹果的故事连少儿都耳熟能详。 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是非常重要的物理学基础公式。 大家都知道物体之间必须通过物质相互作用。 那么,物体间通过什么传递的万有引力? 如果说是通过引力场传递的万有引力,那和对电场的认识一样,犯的是最简单的逻辑循环的错误。 按照经典物理,万有引力常数绝对应该是个普适常数,然而事实恰恰相反。 …… 科学家们在矿井、钻孔或海水内的真空中进行地球物理实验,来测定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常数,得出的引力常数都高于地表实验室中的测定值。 科学家们一直不理解,同样是真空中,引力常数为什么会有区别呢? ——谭树杰、王华编. 物理学上的重大实验.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年. …… 这么重要的实验事实由于人们不理解,竟然被人们渐渐忽略了! 引力常数为什么会有区别呢? 物体间通过什么传递的万有引力? 5、乘虚而入的相对论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正因为经典物理把物理规律建立在空虚的数学参考系上,使得物理根本脆弱苍白,才被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机可乘。 相对论解决了经典物理根基不足的问题了吗?没有,爱因斯坦通过数学杂耍和奇谈怪论使物理学远远脱离了客观实际。 我们单单来欣赏一下光速不变原理,就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 在欣赏光速不变原理之前,我们先看看经典物理的基本观念。 牛顿在经典物理中,首先对时间、空间作了明确地说明。 牛顿:"绝对的、真实的、数学的时间,它的本身,就其本质而言,总是与任何外界事物无关地均匀地流逝着。" "绝对空间,它永不改变,永不移动。此乃空间的本性。它独立自我存在,不与身外事物相干。" 时间、空间是客观的,是物理学的基石。牛顿在承认时间、空间客观标准的前提下,才谈速度 υ= L / t,可以说速度是时间、空间的一个衍生量。这样不仅仅是符合逻辑,而且,处理物理问题非常简单、清晰、明确,没有任何逻辑矛盾。 我们再看看爱因斯坦的思想:爱因斯坦既没有明确说明什么是时间,也没有明确什么是空间,直接就抛出令人匪夷所思的"光速不变原理"! 爱因斯坦本人是这样描述的光速不变原理:"任意一条光线在‘静止’坐标系中总是以恒定的速度 c 运动,不管这条光线是由静止的还是由运动物体发出的。" ——‘静止’是指相对于观察者静止。 我们用直白的语言来描述光速不变原理就是——成千上万的人,向着各个方向跑,不管速度多大,所有人观察某一束光,这一束光相对于所有人的速度都是相同的,都是 c. 你以 0.9c 的速度追着一束光跑,这一束光相对于你的速度还是 c;你以 0.9c 的速度背离这束光向反向跑,这一束光相对于你的速度也还是 c. 这就是光速不变原理。 (说实话,如果是一个中学生提出这样荒谬的光速不变原理,脑袋都可能被人敲两半。难道只因为这是爱因斯坦提出来的,如此荒谬的东西就变得伟大了?!) 【光速不变原理的逻辑问题】 前面我们了解了光速不变原理,我们单单只看看光速不变原理在逻辑上有没有问题。 如下图所示,一束光是在宇宙空间中传播的、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的。而参考系呢?参考系不过是人们为了解决问题而建立的数学模型,它并不真实存在。 光怎么会和参考系有必然的联系呢? 一束光是在宇宙空间中传播的,真实的,客观存在的。爱因斯坦把它强硬地与抽象的只有数学意义的空间参考系联系到一起,而且不管这个参考系相对于宇宙空间有多大的速度。 这是否使物理脱离了实际?这是否违反逻辑? 就这么一束光相对于K、K"……等无穷多个参考系的速度怎么能会都是 c呢? 【刻舟求剑】 韩非子先生讲过一个喻言故事《刻舟求剑》: 一个人坐船渡江,他的剑不小心掉入水里,他马上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上一个记号。 别人问他:"您在船上刻上记号做什么呀?" 他回答说:"我的剑就是从这掉入水中的,等船靠岸后,我顺着记号下去,好把剑捞上来。" …… 船已行走,而剑并没有行走,船和剑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刻舟求剑者却硬要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这是不是很蠢呢! 一束光好比那把剑,宇宙空间好比是水,光是在宇宙空间中传播的;而参考系好比是那条船,光和参考系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爱因斯坦却硬要把光强加到参考系上,在逻辑上,这和刻舟求剑者有什么区别吗?! 【一个很简单的逻辑】 羊歌乐先生对"光速不变原理"做过精彩论述: (即使)实验不能说明光速不变原理错误,理论可以。 1、任何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系, 2、光子也可以作为参照系, 3、任何物体相对于自身参照系的速度是零, 4、光子相对于光子自身参照系的速度也是零, 5、所以,‘光相对于任何参照系的速度都是c.’是错误的。 …… 整个物理学最最根本的失误是什么? 就是把物理规律直接建立在空虚的数学参考系上了! 那么物理规律到底依赖于什么? 1985年,齐绩浏览近代物理,面对使经典物理困难的大量实验,面对脆弱不堪的物理学基础,深刻意识到:空间一定有大量另一种状态的物质存在着,它是物体一切运动规律依赖的基础。 当时国际上还没有流传什么暗物质的说法,齐绩最开始把这种物质称为"影子物质"——它会被常态物质带动,如影随形。后来把它称为"无形态物质"。 整个宇宙空间就是充满无形态物质的巨大海洋,常态物质处在无形态物质的海洋之中。 …… 现在,国际上已经普遍承认,宇宙中大量存在另一种状态的物质,并称其为暗物质。可以说这是对齐绩物理思想的肯定和佐证。 既然我们已经意识到空间中有大量另一种状态的物质存在;我们再去思考物理规律到底依赖于什么?问题已经跃然纸上了。 我们举了一个浅显的例子,鱼在水中游,水相对于河岸流动,那么,鱼的受力和运动规律是与什么密不可分呢? 鱼的受力和运动规律是与水流密不可分的,而不是与岸边的数学参考系直接联系在一起。 物体好比是鱼,无形态物质好比是水;物体的一切运动规律依赖于它所处的总的无形态物质空间,而不是直接依赖于空虚的数学空间。 《新物理》在客观的、物质的基础上去处理物理问题,所有使经典物理非常困难的实验全都变得自然融洽了。 所有使相对论无法面对的大量实验事实都迎刃而解。 如果说齐绩1985年创建《新物理》的时候,《新物理》还有些高深;当人们知道空间中有大量的暗物质之后,《新物理》已经简单至极。 说实话,齐绩是个非常保守的人,他只敢根据大量的实验事实,把物理学最基本、最切实的框架描述出来,他只敢为物理学打下坚实的地基。 更高、更美、更宏伟的物理学大厦正等着朋友们去努力修建! 点击下载:《新物理》32周年版 https://pan.baidu.com/s/1HuloE4re77Ruy_BPiOFvPA?pwd=fefj 希望朋友们能帮助广泛传播! 您向前迈出的一小步,也许会推动物理学前进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