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周总理去世3天后,他生前最疼爱的侄女周秉德忍不住问伯母邓颖超: "伯伯病重,主席一次也没有去探望过吗?"邓颖超一句话让周秉德沉默不语。 邓颖超说了什么?周总理病重时,毛主席为什么没有去看呢? 1、 周总理在305医院住院一年半,期间抱病工作,一天也未曾休息。助理给周总理做了一个统计。 从1974年1月到5月,共计139天,每天工作23个小时左右的有38天;连续工作24个小时的有5天,只有13天的工作量在12个小时左右。 此外,从3月到5月,周总理除了日常工作外,共计参加中央各种会议21次,接待外宾54次,其他会谈57次。 这个工作量就是健康的正常人都难以承受,何况已经73岁、患癌多年的周总理。 1975年6月9日,周总理还拖着重病之躯,出席了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的贺龙元帅的骨灰安放仪式,坚持送革命战友最后一程。 贺龙子女看到总理身体虚弱,十分感动。劝说总理保重身体时,周恩来还不忘幽默安抚: "我的时间也不长了!我已经收到"马克思"的请帖了,到时就可和你们父亲相聚了!" "你们不要难过,生死是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周总理将个人生死看得如此透彻,让在场众人无不热泪盈眶。 进入1975年11月,周总理的身体越来越虚脱,他以极大的毅力与病痛作斗争。 每天得靠着鼻饲、输液、输血来维持生命,他的精神也一点点被抽空,时常进入昏睡状态,他太累了! 即使最痛苦的时候,他也从未皱眉呻吟。为了抵抗病痛的折磨,周恩来和邓颖超低声地吟唱《国际歌》来缓解病痛。 此时的他,已经两个月没有进食了,甚至连水也不喝,胃肠道早已空空如也。 他的膀胱里淤积了大量的血块,堵住了尿道内口,排尿这种正常人最微不足道的事情,却把周总理折腾得够呛。 他靠着不停扭腰,来回跳动等方法强行将堵塞的血块从肛门挤出来。这一番操作把他累得精疲力竭,额头冒虚汗。他疲惫地靠在沙发上闭目养神片刻,看得医护人员心痛不已,恨不能代替总理受罪。 而此前他却在给毛主席汇报时轻描淡写地说道:"我的身体还吃得消,体重还有61斤,一切正常,请主席放心!" 周恩来的病情十分复杂,加上他抱病超负荷工作,原有的心脏病加重,膀胱癌再次复发。 1975年12月27日,周总理去世前12天,突然晕厥,好在抢救及时才从鬼门关勉强将总理"拉"了回来。 此时距离他被诊断为膀胱癌已经3年,大大小小的手术就做了13次。 张佐良 最后一次手术后,他的贴身医师张佐良无比担忧:"这次,总理恐怕要扛不住了!" 1976年1月8日早上7点40分,刚从总理病房出来的主治医师吴阶平等人面色凝重。 总理的病情不容乐观,但不到最后一刻,大家依然不敢松懈,他们正商量着新的治疗方案。 而这时,总理的贴身医生张佐良不放心再次察看,检查中,他拿着检测仪的手不由自主地抖动起来,惊慌失措地按响了急救铃声。 尖锐的铃声让大家紧绷的神经一下子炸开了。整夜未眠的警卫高振普飞奔到总理病榻前。主治医师吴阶平、各科室的专家、麻醉师,从不同楼层第一时间小跑过来。 检测仪显示:总理的心跳从140一下跌到130,再到70……大家的心都悬在嗓子眼了…… 谢荣教授当即决定对周总理实施气管插管。按照规定,每次手术前必须征求周恩来本人同意。可眼下的周总理已经陷入重度昏迷,脸色苍白,嘴唇发乌。 张佐良手握周总理右臂,按了按他的脉搏,他感觉到总理的脉搏愈来愈微弱,渐渐地都摸不到了。他额头上冷汗直冒,俯下身弯着腰贴近总理的耳朵,略微提高了嗓门: "总理,您的气管被粘稠的痰堵住了,阻碍您呼吸,氧气没法进入,十分危险!谢荣教授要求马上给您鼻孔插入管子,把痰吸出来再输氧,您同意就点点头,或者睁一下眼。" 大家屏住呼吸,整个病房瞬间鸦雀无声,目不转睛地盯着总理,期盼他有所反应。 生命攸关之时,谢荣教授决定哪怕总理不回复,也会给总理插入管子,这是眼下唯一的选择。 就在大家觉得总理已经不可能有力气回答时,奇迹出现了。已经陷入重度昏迷的周总理缓缓睁开了眼睛,并微微点点头!他同意了!然后再次昏厥过去! 此时张佐良内心澎湃,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毅力?才让生命进入弥留之际的周总理,再度与死神抗争得来这最后一秒的清醒,来维护医护人员的一腔热血与责任! 他的心里永远装着的都是百姓,这样的总理又如何不让亿万人民敬佩与爱戴呢? 大家配合谢教授马不停蹄地开始抢救,可吸出来的痰并不多。他们又不停地给总理加压吸氧,争分夺秒地想与死神抗争争夺周总理最后的生命。 张佐良不敢松开总理的胳膊,可他渐渐感到总理的手臂变凉,脸色转乌,呼吸也从40到20,再到0。 当心电图上从微弱变成了一条直线时,大家还不甘心地持续抢救了十多分钟。 张佐良的脑袋一片空白,泪水喷涌而出,他泪眼朦胧看向时针,嘴里喃喃念道:1976年1月8日,上午9点58分。 望着病榻上双眼紧闭的总理,此时所有人才回过神来,这些日子紧绷的神经立时像泄气的皮球。猛地,大家不约而同捶胸顿足,放声痛哭起来,整个病房都沉浸在一片悲伤中…… 2、 而总理去世前,他最在乎的两个人都不在身边,这恐怕成了他离开前的遗憾。 一个就是他一生的挚爱,亲密战友——邓颖超。 1976年1月7日这天,周恩来的各项指标都趋于稳定,在病榻前连续照顾了一周的邓颖超想着这是一场持久战,而且也有别的工作要做,便暂时离开了爱人回到西花厅。 没想这一别竟然成了永别,回头再看,当时所谓的稳定,不过是总理死前的回光返照。 在邓颖超刚离开三个小时后,周总理便苏醒了过来。醒来后,他一直睁着眼望着门口的方向,不肯再入睡。 值班的医生疑惑不解问道:"总理,您有什么吩咐,还是有什么事要找大姐?大姐刚刚回去了。" 总理沉默片刻又摇摇头。这个夜晚,周总理无数次清醒,又无数次望向门口,却始终沉默不语,他在期待着什么? 谁都没有想到,周总理最后的守望,终是没有等到想等来的人。 1月8日,西花厅里,邓颖超正准备吃早饭。助理赵炜接到警卫无与伦次的电话:"总理快不行了,正在抢救,告诉大姐快,快来!" 赵炜担心直接告诉邓颖超实情她受不了,便按住慌乱的心故作镇定地转告:"刚刚小高来电话,让我们马上去医院!" 邓颖超一听,知道事态严重,大步流星奔向汽车。不到10分钟的路程,邓颖超却觉得有如两万五千里长征那么遥不可及! 车子还没停稳,她就立即跳下车跌跌撞撞奔向病房,同时在心里默默祈祷:"恩来,你一定要挺住!你一定要等我啊!" 可不管她如何争分夺秒,终究还是晚到了一步。护士已经将白色的床单盖住了总理的身体。 邓颖超再也忍不住了,她猛地扑到总理身上,声嘶力竭地哭喊着,不停自责着:"恩来,对不起,我来晚了!恩来,对不起!" 在场众人无不动容,这对相伴几十年的革命战友和恋人,临终却没有见上最后一面。 从西花厅到305医院,仅仅相距几百米的距离,却没有为爱人送上最后一程,这成了邓颖超心中永远的痛! 3、 周总理临终前望着门口翘首盼望的人,除了邓颖超外,还有一个最在乎的人就是毛主席。 1976年1月8日清晨,周恩来心脏停止跳动的那一刻,毛主席正在另外一个病房看书,因为身体原因,他整夜未眠。 不久后,警卫局副局长张耀祠将这一噩耗告诉了护士长孟锦云。 孟锦云犹豫不决,到底要不要告诉主席呢?要是主席因此心脏病发作该如何是好? 下午三点,政治局派人将周恩来讣告送过来了。孟锦云按照惯例给主席读晨报,她假装若无其事地拿出讣告读道: "中国人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党员领袖周恩来同志,因患病医治无效,于1976年1月8日早上9点58分与世长辞,享年78岁……" 孟锦云一边缓慢读着,一边偷偷观察主席的反应。 本来闭目养神的毛主席听到这里,他猛地坐直了身子。睁开双眼,望着孟锦云磕磕巴巴地问道:"与世长辞……是什么意思?" 此话问出时,他的脑子应该有一刻是空白的,他恍惚了,亦是心慌了…… 也许他怎么也不相信这个跟随他戎马一生,并肩作战52年的战友,就这么不辞而别了?那个总说"我没事的"为他扛下大小琐事的亲密战友,就这样赶在他前面走了? 在得到孟锦云的肯定回复后,主席只点了点头,然后紧闭双眼,不再说一个字,泪水却顺着脸颊悄悄滑下…… 此时无言胜有言!最悲伤的痛莫过于痛到心扉却无法言表! 毛主席和周总理,相识于微时,合力扛住这风云巨变,携手开创出了一片新天地。可再也来不及一睹这盛世繁华。他们从最困难时的相互扶持,到胜利后的共同进退……他们不是亲人却胜过亲人。 如今,周总理撇下他走了,主席虽然表面镇定自若,但他的内心定是万马奔腾。 1月15日,周恩来的遗体告别会在京举行,这天毛泽东却呼吸不畅,连坐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毛主席只能缺席了周总理的追悼会。 可在周总理去世前昏厥的12天里,毛主席为何一次也没有去探望过他呢? 邓颖超回复周秉德的话让大家恍然大悟: "你们都知道,主席最信任你伯伯!他们是几十年的战友,亲密无间。可你伯伯病后憔悴不堪,主席若看到了定会伤心难过,对两人的精神和康复都不好,因此上级领导决定不同意主席去探望你伯伯!都私下里瞒着了。" 就这样,毛主席错过了和周总理的最后一次见面。作为国家重要领导人,为了大局着想,只能将个人情感抛掷一边,让人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敬仰。 4、 周恩来临终前再三交待: 其一,他死后遗体供医护人员解剖,希望他的病症可以为医疗提供一点参考。 其二:他死后要求一切成简,绝对不要超过任何一个领导人,并且坚持遗体火化。 1976年1月15日,周恩来的骨灰被撒在了北京上空,北京密云水库,天津海河和山东滨州黄河入海口…… 随着骨灰飘洒,我们最伟大的总理,长眠于我们的祖国山川大河之中。而他的精神却永远回荡在中华大地,经久不衰,被后人传颂。 太史公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周总理的品德如高山般让人景仰,如大道般让世人遵循。他也永远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崇拜和怀念! 参考资料:《周恩来传》《周恩来的最后十年——一位保健医生的回忆》 作者:上善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