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叫小焦 编辑|叫小焦 图|叫小焦 文章约3100字 阅读时长约6min 前言 开封所在的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所以中国历代王朝大多都在中原地区建都立业。开封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至今已经拥有4000多年的建城历史,五代之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朝等八朝先后建都于开封。 作为八朝古都的开封如今的GDP在河南省内只能排到11,人均才第9。所以很多开封人会觉得,如果河南省会要是在开封,肯定就会避免这种萎靡的局面。 开封包青天开封还是郑州 开封作为离郑州直线距离不过几十公里的城市,看起来好像确实谁来当省会都一样。有人说郑州是吃到了作为省会优先发展的福利才能一路领先其他各市,要是开封作为省会那肯定也能嘎嘎起飞。 谈到郑州作为省会的原因时,很多人也会说郑州不过是因为京广铁路和陇海铁路在郑州十字交汇,成为了连接东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所以才选的郑州。 但是也有很多人不解,开封离郑州那么近,且有如此厚实的历史基础,为何就不把铁路建在开封呢?除了交通因素外,郑州能够成为河南的省会还有别的原因吗? 开封府郑州的"天赋"——交通 首先我们不得不从交通入手,说明这两条铁路为何在郑州交汇,毕竟这确实是郑州成为省会的一个极其重大的原因。 京广铁路和陇海铁路并不是建国后才修建的,而是建成于北洋政府的手下,当时还叫做京汉铁路和边洛铁路。 当时京汉铁路也面临着是过郑州还是过开封这一难题,表面上是过这两个城市,实际上是要选择从哪个地方过黄河 。如果没有黄河的存在,无疑是要修过开封的,作为河南曾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一万个理由要从这里经过。 但仅需要一个理由,开封便失去了这个绝佳的成为交通枢纽的机会,那就是黄河在开封是名副其实的地上河 。所谓地上河一般是指悬河,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 一般来说地上河的流域来源于沙量很大的河流,在河谷开阔,比较平缓的中、下游,泥沙大量堆积,在此期间河床不断向上抬,水位便相应上升。 黄河 长此以往,河床便慢慢高出两岸地面,成为了"地上河"。在开封的地上河,河面整整比市区高出十米左右,所以想要从开封过河,可想而知那桥要修多高才行。 不仅工程量激增,而且工程难度大,最重要的要花大量的银子呀,这对于当时的清政府来说绝对不可以接受的。当然,即使上述条件能够满足,也无法保证此后这条地上河会不会决堤。 开封的灾难 据统计,从1194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开封这里的黄河总共决堤了338次,平均下来几乎每两年一次。开封在这等水祸下,有15次几乎遭到了灭顶之灾。不仅如此,历史上还有很多人为因素导致了"水淹开封"的惨剧。 在十七世纪中期,明军为了阻止李自成的军队,开封大堤被掘开放水,随着开封被大水拍成废墟,37万百姓被大水淹没,最终活下来的仅有不到2万人。以史为鉴,如果在开封修大桥确实比较危险,所以当时选来选去就看中了郑州这个地方。 首先就是只需要移几十公里的路程即可,其次是这里几乎不存在决堤的风险,最重要的是郑州段的黄河河面比开封不仅低而且窄,这对于修桥来说简直不要太方便,修的短,还省钱,河面还稳 ,啥也不说了,就在这动工。 所以在最后不管是资金方面还是技术方面还是安全角度来考虑,京汉铁路在郑州落地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开封无奈只能眼望铁路空落泪。如今来看,这短短的一个偏移,还真的就彻底划开了这两座城市今后的发展趋势。 省会轮流做 郑州最合适 河南省会当时从开封搬到郑州难道没有怨言吗,答案是还真没有。开封虽然作为八朝古都,一直以来以河南政治、经济、文化而存在,但并没有在百姓心中留下极其重要的地位。 这并不是开封自己的问题,而是近代开封遭受到灾难实在太大了。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军的威胁,河南省会只能迁入开封。自此之后,为了躲避与反抗,省会之名便开始了不断的流浪。1938年南阳变为河南省会,到了1939年又变成了洛阳,1942年到了到鲁山县,1944年又到了西峡县,在几经周转,日军投降后省会之名终于又回到了开封。 虽然最后开封又享有了这一称谓,但在省会不断迁移的过程中人们也发现,这省会好像谁来都一样,开封在发展中或稳定性方面并不具备相当大的优势,好像有好几个城市都可以作为河南省会。 修铁路 于是在最后郑州被选为河南省会时,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和抗议,这主要也与当时开封受到的极大破坏有关。 天灾人祸 在1938年,蒋为了阻止日军来袭,炸来了花园口大堤,淹没了89万河南人口和800多万亩耕地,1200万人因此居无定所。 黄河略过,泥沙堆积,大片土地就此被覆盖,开封当时几乎遍地黄沙,毫无生机。1952年,当教员去开封视察时愁容满面,开封的沙丘奇高无比,堪比城墙。 相对于开封来说,郑州就显得十分干净了。 当然,这还是与人为因素有关,在当时郑州得到了我国政府的大量投资,是我国的重点建设城市之一 。从高空俯视,不到十年时间,郑州便由一片灰黄变成了处处翠绿。那么就有人好奇了,郑州为啥能在当时被评定为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开封就不行。 难民郑州的"天赋"——自然资源 首先还是老生常谈的交通,京汉、粤汉铁路贯穿于此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你不得不承认在这发展经济就是方便。这条铁路过北京、武汉、石家庄、长沙、广州等种种再重要不过的城市,开封在这方面属实是望其项背了。 不仅如此,相信如今在郑州相邻相近城市居住的人深有此感,每个地方到郑州都十分的方便,车次多,线路近,而且想要去其他城市,只需要在郑州转一次车就能去往各地,十分方便。而且郑州相对于开封来说离北京还近,中央有啥指示,快速的就能下达到郑州,效率会有大大提升。 高铁 抛开交通因素就不得不提到环境因素了。其主要的一点还是黄河所带来的泥沙淤积的问题,这在上述几段中已经讲过,不再过多赘述。而最后就是资源因素 。 郑州市是全国自然资源储量丰富的城市,郑州在调查之后发现了煤炭储量有73.7亿吨,铝矿6.4亿吨,铁矿石2.3亿吨,重晶石75万吨,白云石5亿吨,石英石3亿吨等等。到90年代初期,郑州市有经过不同程度地质勘探的矿产地有298处,包括了大型矿床11处,中小型矿床146处,矿点足足有141处。 煤矿工人匮乏的开封 而当时对开封的调查结果就是四个字——物资匮乏 。由此可见,一个种类齐全不说,储量还大。作为一个需要优先发展的城市来说简直是锦上添花、如虎添翼 。开封在郑州占据如此天时地利的情况下确实是没法不自愧不如。 直到2012年,开封才在新科技的探索下发现了较为丰富的煤炭储量。开封相对于郑州来说,交通没有郑州便利,想要发展工业本地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自然环境也一言难尽,省会也就只能让给郑州了 。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当开封失去了省会的地位之后,跟郑州的差距时越来越大,尤其是紧挨郑州,有些时候还不得不提供一些善后的作用。到了21世纪,开封地区的经济增速一直是缓慢不前,甚至一度被列入中原城市群的倒数第一的位置 。 郑州经济腾飞共同发展 在全国经济都迎来了一个飞跃的前提下,在2005年,郑汴一体化和郑汴新区的发展战略被提出。从字面意思也能看出,要以郑州为发动机把郑州周边的城市一起带动起来,要将这两个曾经相对割裂的地方"合二为一"共谋发展。 郑汴大道将这两座曾经饱受磨难的城市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或许郑州在一些自然资源方面和交通方面占据了一些先天的优势,但是在历史上所经历的风风雨雨确实极其的相似,它们就像是一对难兄难弟般,在苦难中并肩前行,迈着艰难的一步一步。 协同发展结语 一张清明上河图就足以证明开封曾经有多么的繁荣,但由于历史上的多次战乱,使得开封失去了众多宝贵的发展机会。《读史方舆纪要》里曾经说过,开封四通八达之郊,利于战。而在黄河所引发的多次自然灾害下,《仪封县志》中也提到,土瘠民贫,货不足居奇,财不足以致远。 相信在如今的和平年代,在随着黄河的有效治理和合理的政策以及郑州的帮扶下,开封一定会扭转长期以来下降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