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将严格审批学院更名大学这个事宜,这是一个好事情。 现在我们国家的大学都在想方设法提升自己,提升排名,扩大影响力。 不少学院都希望变成大学。 在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下,学院变成大学基本上都升了一级,两级甚至三级。 大学可以有二级学院,整个规模上去了,整个档次上去了,整个级别上去了。 因此,几乎所有的学院,都希望自己变成大学。 学院变成了大学,领导自豪了,老师也自豪了,学生自我感觉也会良好一些,好像身份立即不一样了,马上会高人一等一样。 学院变成大学,既有名又有利是个好事情,对现在的学院可以说几乎都想变成大学,都想升级,都想扩大规模,都想得到经费,都想成功成名,都想培养出来一大批精英人才,都想提拔出来一大批干部,都想成为世界级的一流大学,这个梦想是好的,这个追求也没有错,但是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够一哄而上,不能够随大流,去劳民劳力劳钱。不能够随大流,不择手段的去捞名,捞利捞钱。 为啥改名字为大学?一是可以招更多学生,更优质的生源;二者可以拿到更多的财政补贴和地方政府支持;三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是否改学院为大学,一方面取决于学校的师资、在校生人数、配套设施等;另一方面也应该取决于学校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在作用。比如襄阳市,湖北省第二大城市,居然只有一所二本学院。这有学校自身的原因,但也是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扶持不够的问题。湖北省举全省之力建设武汉,高校师资力量大多集中在武汉。湖北省提出"一主两副多极"的发展战略,但教育的严重不均衡将影响经济发展。在教育布局上,应该提升武汉高校的水平,发展副中心城市教育力量,支持多极化地区职业教育能力。经济布局和教育战略的层次化才能更好的服务地区经济发展。 首先解释一下,麻省理工学院的学院,和我们和国内的学院是不一样的。麻省理工学院的名字是翻译过来的,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学院。(某种程度上,其实它类似于我们的中国科学院大学) 另外,教育部将严格审批学院更名为大学,对于学院更名为大学,提出明确要求,这是对的。一方面规范管理,另外一方面也能避免学生在志愿填报的时候误解。(大学命名以及原来的独立院校,很多高中生是真的吃亏上当误终身的) 第三、一些实力雄厚,在业内也很有名气的学院,不改名有的是保持传统,本身已经非常牛了,骤然改名,未必有利,也有的是因为学校走小而精的路线,人数达不到相关要求。(比如北京电影学院、协和医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多少都有这方面的因素) 然后来说一说学院改名为大学,带来的好处: 从学院升格为大学,有三个最为显著的好处:1、学校层次和声誉会有很大的提高;便于学校扩大规模,引进人才。 现在改名合肥大学了 2.相应的,各级主管部门将在资金、师资、学科、科研等方面给予更多更大的支持;级别不一样了(很多东西都要强调对等的,这就像什么级别的LD坐什么车是一个道理。) 3.学校级别提高了,影响力扩大了,对于考生的吸引力也就增大了,那么就会意味着招生质量将提高,进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需要提醒的是,并不是以大学命名的都是本科院校,由于历史院校,也有部分以前的大专院校是以大学命名的。例如河南省内的开封大学、焦作大学,名字很高大上,办学条件也不错,但就是公办大专院校。 我看见别人拿麻省理工学院说事就觉得是弱智,人家原名是叫麻省理工学院吗?这还不是中国人这么翻译的,这作为例子没有任何意义,总有人喜欢拿这钻牛角尖,北影综合实力有多牛逼?一所学校能否评上大学看的是综合实力,而不是某一个专业或某一类专业,只有综合实力达到了才能评为大学,如果一所高校只有一个专业或是一类专业牛逼,哪怕是这个专业世界排名第一,在中国它也只能是学院,因为一所大学下面会包括很多学院,每个学院根据命名可以知道它是对应的哪类专业,一所大学下分的学院由于专业大类的限制使得其综合实力一般,专业性强,所以叫××大学的××学院,比如××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计算机学院等等,同理,当一所高校开设专业较少或是开设专业实力都很一般时,即使是一所独立的高校,即使有个别专业比较强,但是由于综合实力不强,依然只能称为学院,总之一句话:学院就是比大学的综合实力要差一些,说白了在国内,学院就是不如大学…… 一般来说大学比学院好!从学院要升格成为大学是有很多条件的,比如~学生人数,师资上(教授100人以上,副教授300人以上,博士的人数,所占比例等等),硕士点,校企共建等等条件,全部达到要求后经过评估,通过后才能升格为大学!这样来看,大学一般比学院要好! 比如,学院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听起来是不是别扭呢!大学才顺口嘛,大学听起来都比学院更高大上嘛。 另外,一般一所大学里,下设的是二级学院,学院里,下设的是系,系里下设的是专业。如两所大学,一所叫"xx大学",而一所叫"xx大学xx学院",肯定前者更有大学气质吧…… 所以,现在有很多当年学校成立之初取名为xx学院的大学现在想改名为xx大学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但是,不是轻易说改就改的。毕竟还要看看这所学校的综合水平。一个人要改姓名都那么麻烦,更何况是一所大学更名了。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大学与学院的区别。 简单理解,就是大学,是综合性的高等学府,学院是一个专业领悟或者某一个行业性的专业高等学府,大学包含很多行业或者领域的学科。大学一般都有二级学院,所以一个大学可能有很多学院,而学院也包含很多系。大学综合资源比较突出,学院突出的是重点,两个各有千秋,也不能说大学就一定比学院好。 第二,办学规模不同,大学的在校学生要多,而学院要少,这里指的是根据规定要求的数字,而不是实际在校人数,所以现实中有的学院人数甚至超过了某大学人数。 第三,一般大学都是一本,也有部分是二本,一般大学都是没有专科的,要是有大专,那就是……,大家都懂。但是学院,一般大部分都是二本,很少数属于一本,同时也是有大专的,主要是二本和大专为主。 十几年前,中国很多高校兴起了学院升大学,几个学校合并在一起升级为大学,比如陕西的长安大学,就是西安公路交通学院,财经学院等几个合并改名成大学。但是这个说实话,比较失败。长安大学的名气远没有以前的西安公路交通学院有名。 在国内,并不是所有的高等院校都可以叫大学,叫"大学"是有一些硬性指标要求的。 这些指标要求办学规模,学科门类,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数量,研究生占总学生数量比例等,决定了很多学校达不到要求。因为指标中规定了必须有一定数量的硕士学位授权学科,这一个规定,就几乎把所有民办高校拒之门外。国内现在有硕士授权资格的民办高校一只手都数的出来。基本上从绝大多数情况来说,达到了叫"大学"的学校的标准,确实好于几乎所有叫"学院"的大学。但是也不是绝对的,国内也有一些很小很强的大学,因为办学规模达不到,只能叫学院但是实力顶尖,比如外交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是专业领域比大多数985还强的。 具体对大学的硬性指标如下: 办学规模,大学要求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应在8000人以上,在校研究生数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5%。学院要求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应在5000人以上。 学科与专业方面,在人文学科(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科(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中,称为学院的应拥有1个以上学科门类作为主要学科;称为大学的应拥有3个以上学科门类作为主要学科。 师资方面,称为学院的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应不低于30%;称为大学的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人员比例一般应达到5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一般应达到20%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数一般应不低于400人,其中具有正教授职务的专任教师一般应不低于100人。 在教学与科研水平方面,称为大学的学校还应达到这些标准——在近两届教学成果评选中至少有2个以上项目获得过国家级一、二等奖或省级一等奖;近5年来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奖励20项,其中至少应有2个国家级奖励;近5年年均科研经费,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的学校,至少应达到500万元,其他类高校至少应达到3000万元;至少设有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和重点学科2个;一般至少应具有10个硕士点,并且有5届以上硕士毕业生等等。 普通高级"大学"属于国家级,由国务院批准设立。高等"学院"属于省部级,由教育部批准设立。技师学院属于省市级批准,普通学校县市级批准,技校培训班县区级批准。 哈哈哈哈[微笑][微笑][大笑][大笑][大笑]你以为随随便便就能称大学的呀?[大笑][大笑][大笑]最起码要具有综合性滴呀![大笑][大笑][大笑][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