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引言: 大秦王朝对于历史的意义不言而喻,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不仅是地域一统,还统一了思想,统一了度量单位,货币 。 任何成功都不是偶然的,一定是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 ,在秦国还不是秦朝的时候,和其它诸侯国一样,都曾经臣服于周天子,也是曾短暂的闪耀过,但是当时的秦国很穷,人才。人口,金钱都缺失的情况下,被其它国家称之为"秦夷",蛮荒之人。 直到有一天,秦国迎来了一位具有雄心壮志的君主,秦孝公。秦孝公也找到了可以助秦强盛之人,商鞅 。 变法初定,三选其一 秦孝公即位之后,这位年仅二十一岁的年轻君主,经常会感慨: "河山以东强国六,与齐威、楚宣、魏 惠、燕悼、韩哀、赵成侯并" 曾经的秦国也是六强之一," 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 "的盛大景象在历经几代君主之后,早就成为了过去式。 但是强国谈何容易?秦孝公决定广发"英雄帖",寻找有志之士,前来秦国相助。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这个消息被另外一个和秦孝公一样郁郁不得志的人得知了,他马不停蹄的向秦国赶来,准备一展宏图,此人就是已经三十岁的卫鞅(卫鞅在后分商地才称为商鞅,此文称之卫鞅)。 卫鞅一开始去的是魏国,成为魏国宰相公叔痤的幕僚,卫鞅的才华和能力被公孙痤发现,也一直希望可以将其引荐给魏国的君主 。 在公叔痤临终之际,向魏惠王提起卫鞅,大意是"我府中的卫鞅,是个有能力的人,希望国君可以任用他,重视他,让他成为魏国的下一任国相"。 不过这魏惠王并不是"伯乐",也没有认出卫鞅这匹"千里马"。公述痤也深知魏惠王的性格,进而又说了另外一句话"倘若君上不想用卫鞅,一定要杀了他,不可让他跑出魏国" 。 魏惠王只认为公孙痤是老糊涂了,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 卫鞅就这样死里逃生,并且来到了秦国 。 初入秦国的卫鞅,提出的建议并未被秦孝公所采用,直到他第三次觐见,才真正得到了秦孝公的认可 。 也正是秦孝公的这次选择,几乎奠定了后世封建集权社会的基础,被延用了2000多年。 卫鞅曰"帝道":"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当卫鞅提出秦孝公可以像上古明君,"尧舜禹"一样,以修身养性为主,成为天下的表率时,秦孝公对其并不开悟,并打起了瞌睡。 卫鞅曰"王道":"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这次讲的是要以仁政为主,让全国的百姓吃的上饭,全民富足。这次孝公认真的听了,但是并未采用,依旧不感兴趣。 卫鞅曰"霸道":"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 。 何为霸道?以强国为主,国强则兵壮。这是一种实用主义,以武力征服天下,将所有的权利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强权威式使法令必行。 变法的实现过程肯定没有那么容易,首先就是受到秦国贵族势力的反对,针对众多声讨,卫鞅式这样回复的: "治世不一道,......而循礼者不足多"。大意为,自古以来,坚持守旧不懂变法的帝王会走向灭亡...... 就这样,秦国开启了长达二十三年的变法之路,整体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法令一,土地改革,以农立国 变法的第一阶有三年之久,秦孝公主持,而卫鞅提供方案 。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先将之前的集体家庭分为小家小户,以十口或者五口重新编户籍,方便政府统一管理,既可以按照户头增加税收,也方便征兵按户出人。 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废井田,开阡陌"的土地改革政策 。 何为井田?就是将一大块土地按照"井"字形划分,中间一块为公田,四周为私田,负责耕种的百姓需要先将公田种植完之后,才可以耕种私田。 井田制度发展至战国时期,已经呈现崩坏,其它各国也在各自进行改革,但是大多数人都坚持要恢复井田制度,只有秦国反其道而行,选择废除井田 。 秦国允许民众开荒,允许土地的买卖,农耕所得只需要缴纳一定的赋税,剩余全归个人所有 。这种制度就会大大增加人民耕种的积极性,加上小家小户的增加,为了过上更加富庶的日子,百姓就会选择多生子增加劳动力,秦国的人口自然就会相应增加。 与"令民为什伍"相辅的法令就是"民有二男不分异者,倍其赋" 先规定民众分家劳作,再规定每户有两名男子以上不分家,就要增加税收,这就是在变相的增加国家的税收。 "牧司连坐"相辅的法令是"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不仅强调家中有人犯法,家中所有人都脱不了干系,皆要受到惩罚,而且鼓励告奸,告奸者的赏赐和在战场杀敌的英雄一样,而藏匿者就是秦国的叛徒。 这是对百姓的一种全方位的控制,甚至不惜采用重罚,以达到震慑的目的 。 为了强制大家都去农耕,卫鞅就需要彻底切断百姓的其它谋生之法,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允许经商 。 一旦让商人获利过多,其他人就会放弃农耕转而经商 。为此卫鞅提出,不许进行粮食的买卖,自种自食。 同时将"山泽之利"收为国有 ,简单的说,就是矿产归国家所有,这样国家的收入就会提高,商人的另外一条谋生路也被斩断。 除此之外,还有经商者重税,农耕者不得擅自离开户籍地 。商人的流通性很高,限制人民的活动范围自然就限制了商业的发展,同时还严禁私人经营旅馆,即使是外出的商人,在秦国也很难找到落脚之地。 卫鞅还取消了货币的铸造,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买卖,他认为"金生而粟死,粟生而金死"。 简言之,货币会影响到粮食的价值。这个政策在秦国延用了二十多年,卫鞅死后三年秦国才开始铸币 。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这可能是一种倒退,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 种种政策的相辅相成,让秦国在短时间内积蓄了大量的国力 。 "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变法刚刚实行的时候,百姓怨声载道,但是实行三年后,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 。 法令二,军爵制度改革,增加军事实力 在农业改革尝到甜头之后,卫鞅将目光看向了秦国世代袭爵的贵族 。 周天子时期,各地分封,由诸侯统治,爵位世袭。早在二十多年前的楚国,吴起就曾提出类似的袭爵改革制度, 他说"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 , 由王室子孙承袭的爵位和封地,在三代之后就应该收归国有,进行重新分配 。吴起的提议触及了贵族的权益,最终导致他被射杀而死。 二十年后的卫鞅,做的更加的彻底,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因为他将爵位和军功联系到了一起。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 将宗室里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踢出贵族圈子,不得继续承袭爵位 。 这显然是在向秦国百年流传下来的嬴氏贵族发起的挑战,如果没有军功,没有对国家做出贡献, 就不得"属籍",官府可向其征收税赋,强制他为国家做出贡献 , 这条法令彻底瓦解了流传三代的袭爵制度 。 为了变法,可以六亲不认,在当时是一种有违人伦亲情的做法,卫鞅此举也为自己之后的死亡埋下了伏笔。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只要是在战场立功的人,无论身份贵贱,都可以获得爵位 。 这条彻底打破了"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壁垒,只要是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立下军功的人都可以获得国家赏赐的爵位,一跃成上流人士。 这极大的刺激了战士们奋勇杀敌的决心,且对于百姓之家来说,上战场就有机会获得巨大的荣耀,也增加其参军的意愿 。 再结合之前的以立农为主的改革,两者一前一后,前者"富国",后者"强兵" 。 只要人人都勤勤恳恳的种地,粮食就会增加,吃得饱才能促进生育,生育的人数多,兵源就多,就能为战争提供更多的士兵,胜利的可能性就更大。 战争胜利获得的土地和百姓继续用来农耕,以此往复,就能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 。 法令三,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秦国当时被其它列国称之为"虎狼之国"这也是变法导致的 。 在强压政策下,变法推行数年,此时的秦国路上丢了东西,都没有人敢私贪,山中也没有盗匪,几乎全部的士兵都勇于奋战。 全国上下功利主义氛围浓厚,农民忙于耕种,人人皆是战士,上阵奋勇杀敌,得功就封爵赏田 。 国家通过讨伐战争获得其它国家的土地和百姓,并且将其"改造"成秦民,成了一种效率惊人的正循环 。 此时正是加强集权的好时机,卫鞅开始推行县制。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他将乡、邑聚集为县,并且设置县令,县丞等官职,由这些官员去管理。此后每征伐一块土地就设立一县。 而且官员的任免直接掌握在君主的手里,不可以世袭,各地官员每年都需要像君主汇报整一年的治理情况,再由朝廷审核 。 郡县制的推行成为了秦国的治国基础,它和之前的分封制完全不同,官员服从于任命之人,对于君主的权威更加的畏惧 。 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之后,仍然在延用郡县制治国,此后各朝各代都在延用。 在推行变法的第二十二年,孝公亡而惠公即位,此时的卫鞅已经改叫商鞅,商鞅被秦惠公处以车裂之刑,但是商鞅变法留下的制度仍在使用。 结语: 商鞅变法开始到秦国一统天下,共计一百四十一年,前后发动的战争多达一百零八次。 商鞅于秦国君主而言,绝对是有功之人, 但是他推行的变法政策,完全将国家的民众变为一统天下的工具,将不从事耕种的百姓称之为"堕民"将商人称之为"国害",也将贵族势力完全得罪 。 所以商鞅必须死,但是在君主的角度去看,商鞅制定的法制措施可以留下。 参考文献: 《史记·商君列传》 《史记·秦本纪》 《韩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