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康熙二年 (1663年) 五月二十六日,风光旖旎的杭州城成了人间炼狱。 清廷公开处刑,凌迟、斩首、绞死了70多人。 同时流放数千人。 这其中,大部分人都是江浙地区的文人名士。 他们之所以这么惨,是因为卷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滔天巨案中。 ——明史案。 02
时间倒回到顺治二年 (1645年) 五月。 清廷以内三院大学士洪承畴、李建泰、冯铨、范文程、刚林、祁充格为总裁,纂修《明史》,是为官修《明史》。 仔细看下这个名单,会发现,骨干基本都是原先投降来的明廷官员。 为啥? 因为,虽然南明弘光诸政权相继覆灭,但江浙文人心心念念着的还是大明。 虽然南明失败了,但他们并没有放弃,继续拿起笔杆子斗争。 他们对官修《明史》没有太大的热情,相反,热衷的是给各种藏书家私人编纂《明史》。 正是私修史书中大名鼎鼎的庄廷鑨的《明史辑略》 (又称《明书辑略》,为简便起见,以下统称为《明书》) 掀起明史案这个巨大风暴...... 《明史辑略》转抄残本 03
庄廷鑨,出身浙江湖州一地主家庭,其父庄允诚是湖州首富。 十五岁时,庄廷鑨就被拔举为贡生,进入国子监读书。 但据顾炎武先生所说,庄廷鑨没啥读书的天分,他这个贡生是买的。 庄廷鑨的身体素质不太好,大病了一场,留下后遗症,导致双目失明。 (老王不知道这是什么病导致的后遗症,有懂医的可以留言解释一下) 双目失明之后,庄廷鑨反而时常以《国语》作者左丘明自比,立志也要写本书,以求流芳百世。 但庄少爷的水平实在有限,只能借助"钞能力",搜罗到了朱国桢的《明史概》。 朱国桢,是天启朝的内阁大学士,在被魏忠贤排挤出朝廷后,在家闲得无聊,曾写过一些朝野掌故。 崇祯五年 (1632年) ,朱国桢去世后,朱家子孙不擅持家,日子过得一比吊糟。 所以,当庄廷鑨派人拜求《明史概》原稿,朱家人自然一万个愿意。 拿到这些实际没写完的稿件之后,庄廷鑨日夜加班加点,润色删减洗稿,并让人补写了崇祯一朝的史事。 庄氏《明书》就这样完成了。 04
令人有点小悲哀的是,庄廷鑨在书籍编完还没付印的时候就一病呜呼了。 白发人送黑发人,庄允诚当然不会坐视儿子的"心血"就此作序埋没,不仅自费出版,请来了崇祯年间的进士李令皙来给这本书作序。 和现代出版畅销书的套路一样,《明书》为了能更好的发行,特意把"编写委员会"的阵容弄的十分盛大。 江浙一带有名气的读书人都被列名其上,哪怕他们其实并不知道这本书到底写了什么。 顾炎武《书潘吴二子事》载: 会湖州庄氏难作。庄名廷鑨,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以史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之说,奋欲著书。其居,邻故阁辅朱公国桢家。朱公尝取国事,及公卿志状疏草,命胥钞录凡数十帙,未成而卒。廷鑨得之,则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书冗杂不足道也。廷鑨死,无子,家赀可万金。其父允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中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 05
《明书》刊刻完发行之后,庄家的噩梦也就此来临。 列名的共有18个人,其中就有一个叫查继佐的举人。 你可能不太熟悉他,但你一定听过他的后代子孙,金庸。 查继佐在看到这本书之后,吓尿了。 原来,《明书》里不仅一直使用着明朝的年号,还沿用了朱国桢原稿中的词语,例如,称清太祖努尔哈赤为"老奴",称清兵为"建夷"。 这些字眼,是要索命的。 查继佐没有去找庄允诚,而是联合一同列名而根本没参加编辑工作的陆圻、范骧,一路狂奔浙江学道衙门,揭发反贼! 先把自己摘干净再说! 一来,学道衙门的本职工作是管教育的,对于出版物,不熟。 二来,庄家使了银子; 三来,继佐等三人到衙门口告状,主要是出于免祸的心理,其初心并不是想把事情闹大。 所以学道衙门简单查问了几句,这事在明面上也就平息了下来。 不过暗地里,庄允诚可是吃了不少苦头。 有些无赖文人找到了一条"迅速致富"的快车道:只要没钱了,就会拿出一本《明书》去庄家敲诈一笔。 其中,做的最绝的,是一个叫吴之荣的人。 06
吴之荣原来是归安县令,因贪赃枉法,进了大牢。 出来后,吴之荣一贫如洗。 所谓穷生奸计,富长良心。 一次机缘巧合,他得到一本《明书》,顿觉如获至宝,一猛子扎到庄允诚面前要钱。 "为了这本书,天天拿钱平事,家里就是趁座金山,也有搬空的一天。" 庄允诚一口回绝了吴之荣。 吴之荣勒索不成,恼羞成怒,转而在浙江所有衙门里,把庄允诚告了个遍。 但庄允诚不怕,上上下下他早就买通了。 不出意料,吴之荣的状纸都如石沉大海。 按说普通人到这里就该放弃了,但吴之荣比普通人多了些见识和胆气,以及无耻。 既然偌大个浙江都被庄家"腐化"了,那就去告御状!说不定会因此爬的更高! 说干就干! 他把《明书》里犯忌的话全部摘抄编册,连同奏疏,投到了四大辅臣 (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 门下。 就是这一投,掀起了无数腥风血雨...... 07
"主犯"庄廷鑨被开棺鞭尸,挫骨扬灰; 庄氏男丁全部死罪论处,女眷、家仆全部发往宁古塔为奴; 列名"编写委员会"的18人,除了之前去学道衙门首告的查继佐、陆圻、范骧三人,全部死罪论处; 所有刻过书的、卖过书的,以及被查出之前"包庇"庄允诚的浙江地方官,一律死罪。 为《明书》作序的李令皙的小儿子此时刚满16岁,抄家的官员有恻隐之心,就把他的年龄改成了15岁,这样就能从死刑改成流放。 但小孩子却坦然的说: "父兄皆死,不忍独生。" 最终,李令皙和四个儿子被一同处斩,李家上下鸡犬不留。 ..... 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本前人诋斥之辞,未经删削者。庄氏既巨富,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得所欲以去。归安令吴之荣者,以赃系狱,遇赦得出。有吏教之买此书,恐吓庄氏。庄氏欲应之,或曰:"踵此而来,尽子之财不足以给,不如以一讼绝之。"遂谢之荣。之荣告诸大吏,大吏右庄氏,不直之荣。之荣入京师,摘忌讳语,密奏之。四大臣大怒,遣官至杭,执庄生之父,及其兄廷钺及弟侄等,并列名于书者十八人,皆论死。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发廷鑨之墓,焚其骨,籍没其家产,所杀七十余人。 《鹿鼎记》里的吴之荣 08
《鹿鼎记》里,作为《明史》案的罪魁祸首吴之荣被韦小宝割了舌头,罪有应得。 但金庸还是少写了一笔: 《明史》案发后,查继佐曾自白功劳,说自己才是发现庄氏"逆谋"的第一人;庄家财产,查继佐也分了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