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约白人与黑奴 大家印象中,美国从一开始就拥有奴隶,尤其是黑人奴隶。 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 美国的拓荒人由一群叫做"契约白人"组成,他们是来自欧洲各国的底层白人,大多数是英国人和荷兰人,与宗主国的股东签订契约,接受其资助,来北美新大陆寻找机会。 "契约白人"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当这些欧洲白人在北美殖民地服务了多少年后,他们可以分得相应的土地。这个服务年限一般是五年,当然具体还得看签订契约是多少年。 随着欧洲向非洲殖民,黑奴贸易由此兴起。18世纪初期,黑奴贸易盛行于南美,但在北美这块土地上,黑奴的数量相对较少。这里的主人是契约白人和印第安土著。 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早期,北美殖民地环境非常恶劣,很多契约白人熬不到契约到期便挂掉,殖民地的金主们原先许诺的那块地也就不用送出去了,这生意可谓一本万利。 那如果选择购买黑奴,则需要一次性付清费用,接下来该黑奴是死是活,该付的钱早已经给出去了。 所以在早期,资本选择契约白人比购买黑奴要划算。 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迁居北美大陆,环境也日益改善,那些欧洲白人的生存率越来越高,欧洲金主们要分出去的地也越来越多,最终购买黑奴作为劳力成了第一选择。高山棉来了 当今时代,在美国黑人面前千万别提"棉花"两个字,因为"棉花"代表了对美国黑人的歧视和侮辱。 要说是如何造成这种局面的,那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伊莱-惠特尼。正是他的一项发明,开启了黑奴的悲惨命运,打开了现今美国种族歧视这个潘多拉的魔盒。 伊莱-惠特尼 其实在美国大规模种植棉花之前,美国黑奴的日子虽然算不上轻松,但也绝对没有达到要生要死的地步。毕竟靠黑奴手工去把棉花上的棉籽分离出来,哪怕一天不吃不喝,也分离不了多少。 当时棉花有两个品种,一种是棉籽少、棉纤维柔软的海水棉,缺点是只适合临海种植;另一种是高山棉,适合在内陆种植,但棉籽多且难去除,几乎没有经济价值。 南方种植园,特别是在南卡罗来纳州,刚开始小规模种植海水棉,不需要大规模劳作,不需要开荒拓野,不需要拿着鞭子来催促赶工。 伊莱-惠特尼不愧是以一己之力改变美国历史的那个人,其过程犹如蝴蝶效应一般,改变了黑奴的命运,间接造成了美国黑奴的悲惨命运。 一切从一场在船上的邂逅开始。 1792年,27岁的惠特尼与北美独立战争著名将军纳撒内尔-格林的遗孀——凯瑟琳-格林相识。 他们的相识故事咱们暂且不去理会,重点是,格林夫人带惠特尼去参观了她在南卡罗来纳州的棉花种植园,使得惠特尼也了解到了从棉花中剔除棉籽的困难。 惠特尼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商机,他发挥出机械方面的才能,十天内便做出了轧棉机的原型,即金属钩齿穿过条板,并使之缠在棉花纤维之中,最后把棉花纤维剥离出来的一种机器。 轧棉机 1973年,惠特尼还未这个机器申请了专利。 这种机器实现了用机械去棉籽,让本来籽多无经济价值的高山棉,取代了籽少棉优但只适合临海种植的海水棉。 当时原本处于衰落处境的南方种植园,开始大量种植这种高山棉,扭转了衰败局势。 于是,高山棉来了。 黑奴的命运也开始改变。 轧棉机的发明,使整个美国南部在数百万黑人的劳动下,投入了棉花种植热潮。 大规模种植,需要不间断的长时艰辛劳作,需要不断操作机器分离棉籽,更加需要不断去开辟荒野种植棉花。这种工作,绝大部分当然由黑奴去完成。 此时的黑奴,正式开始了在被皮鞭驱赶下劳作的悲惨生活。 从此,美国黑奴便活在了棉花的梦魇中。 时至今日,在美国黑人面前提"棉花"两个字便有了歧视的意思。 当时的美国,奴隶制度虽然仍然存在,但已逐渐走向衰落,尤其在南方,因为奴隶制度在经济上无法超越自由劳动和机器的结合。 轧棉机使种植棉花成为一项利润极大的生意,对于种植园主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于是奴隶制复活、发展和加强了,南方宁愿进行战争而不愿和平地放弃其"特有的制度"。 话说得绝一点,如果没有轧棉机,南北战争或许也不会爆发。 然而可悲的是,惠特尼却没从中捞到什么好处。 惠特尼本想利用轧棉机大赚一笔,实现财富自由,走上人生巅峰,没想到却一路坎坷。 他申请了轧棉机的专利,并自筹资金建厂建造轧棉机,企图垄断轧棉机建造和轧棉籽市场。 奈何工厂的生产能力有限,赶不上市场的需求,加上轧棉机原理简单,其仿制品在南方种植园大行其道。 虽然被侵权,但既定的事实让惠特尼无可奈何,他只能改变商业模式,企图向侵权者索要专利费。 可那些种植园主也不是吃素的。他们觉得,用自己制造的机器、自己的奴隶种植自己的棉花,凭什么还要给你交一笔钱呢? 彼时的美国,虽然联邦政府有专利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但松散的联邦政府很多时候也要给州政府让路。 最终,南方各州只是意思了一下,判给了惠特尼5万美元,这5万美元还还不了惠特尼这些年折腾产生的债务,甚至在交了首期的2万美元后,就没有然后了。另一个魔盒 那惠特尼是不是就此沉沦下去呢? 然而并不是。 有些机械制造天赋的惠特尼,转向枪械等武器行业。 凭借着轧棉机的声誉,他接到的第一个订单,就是来自美国政府,对方向他支付13.4万美元,订购1万支滑膛枪。 最终,惠特尼靠着枪支生意,实现了他的财富梦。而在惠特尼从枪支上赚钱的过程中,他为整个康涅狄格河流域成为武器制造行业的领导者打下了基础。 当然,美国政府凭借着这个区域的武器制造基础,赢得了南北战争。 然而,正是这种枪支武器生意的做大,惠特尼不知不觉又打开了另外一个潘多拉魔盒。 如今美国枪支泛滥,枪击事件不断发生,控枪与不控枪的争执此起彼伏,正是从惠特尼从事枪支生意开始的。 最近发生了一起针对华人的枪支时间,导致了10人死亡,包括有咱们中国同胞在内,真是一场本可以阻止的悲剧。 然而一旦魔盒开启,就再难关上了。 全文完,如果觉得写得还行,请伸伸手指点个赞,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