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宇宙中,有一颗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那是1994年发现的第3241号小行星。行星本不发光,但这个名字在地球上的主人,却用她的一生发光发热,照亮了祖国的天文学事业,也照亮了国际天文学研究的漫漫征程。 她,就是我国杰出的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 叶叔华,女,汉族,1927年6月21日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所长。 1949年叶叔华从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毕业;1951年进入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工作;1958年受命负责建立中国世界时综合系统;197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81年至199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1985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外籍会员;1988年至1994年连任两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1996年当选为"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国际合作计划主席;1997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叶叔华长期从事天体测量和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负责建立和发展中国综合世界时系统,从事地球自转研究并推进有关新技术在中国的建立,发展了上海天文台与美国宇航局和多国研究所的科研合作。 01
坚定的执锤者 在一些人的观念里,女性不适合从事科学家的工作,她们应该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好好地相夫教子,在叶叔华年轻时所处的年代更是如此。但是,叶叔华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只要敢于去触碰,敢于去敲打,敢于去前进,女性头上所谓的"玻璃天花板"不过就是一个笑话。 △1951年,叶叔华在香港 第一次求职,叶叔华就被拒绝了。原因很简单:徐家汇观象台还没有女性研究人员。倔强的叶叔华没有认命,她大胆地给当时的台长,天文学家张钰哲写信。信中,她连列五个问题,全面阐述了自己能胜任这份工作的理由。虽然她的坚持并没有为她带来成功,但是她最终取得了进入徐家汇观象台工作的机会。那时,憧憬星空的女青年可能没有想到,自己将来会成为天文学界的泰斗。 △1949年6月,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数学天文系颁给叶叔华的临时毕业证书 02
专注的测时者 叶叔华的工作是负责观测恒星。这份工作每天都需要周而复始的观测,枯燥非常,并没有当初她所想象的烂漫星空。 △叶叔华在丹容等高仪上观测 然而,耐得住寂寞才能见证快乐,熬得起时间才能寻到浪漫。 经过了一段时间,叶叔华才在这份工作中体会到数字记录中的意义,她爱上了这份工作。她说:"正是这些没有生命的数字,让我逐渐发现了科学的真谛,引领我踏入灿烂辉煌的科学殿堂。" 32岁时,她主持建立了中国世界时系统,确定了当下所说的"北京时间",在她的主导下,我国的世界时精度从1963年起一直保持国际先进水平。这不仅满足了我们日常计时的需要,还满足了某些尖端领域的需要。1965年,中国结束了采用别国精确时间时的历史,这一进步为中国天文界赢得了国际声誉。 03
眺远的观星者 1970年,叶叔华偷偷溜进了图书馆,便惊讶地发现美国和加拿大的探测时精度足足提高了十倍。心急如焚的她立刻向领导申请研制新设备——激光陀螺。然而这次实验失败了。 这条路行不通,叶叔华很快又换了一条路,但是有一个问题:费用很高,技术很新。为了解决这一她每天跟着领导,坚持不懈地说服他。终于领导松口了。这正如叶叔华在《星河一叶》所说:"我叶叔华并没有这么好,不过我确实承认一点,我想要做一件事情,我是会奋不顾身的。"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天马望远镜园区 1988年,全球改用新技术,而上海天文台在叶叔华的带领下早已发展起来,这才让中国天文界保持了天文测时的先进地位。 04
永远的追星者 对宇宙的热爱似乎助燃了叶叔华的生命之火,今年的叶叔华已经96岁了。 △叶叔华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演讲 曾在世界顶尖科学家"她论坛"上,她目光矍铄,短短二十分钟的全英演讲更是金句频出。她鼓励女性打破"玻璃天花板",还提到:"我的工作就是尽己所能让大家看到地球之外又发生了什么。"也正如她所说,她过着朴素的生活。但是她头顶上的星光却并没有让她的生活变得简单,她仍在思考许多"前卫"的问题,比如太阳系观测,比如北斗系统。浩瀚星海,人类显得如此渺小,但能发出光和热,便不虚此生。 她说:"宇宙这么大,难道这个世界只是属于人类的吗?但是太远太远了。"她所能做到的,只是花费短短的一生,去追求她所能看到的星空。 人们时常感慨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面对时间,叶叔华思考的是完全不同的事:如何让时间的度量更精确、更稳定。正是在她的主持下,我国的世界时精度提高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也正是凭借这份成绩,她被誉为"北京时间之母"。但这仅仅是她人生故事的前半段。排除万难引进甚长基线技术、主动请缨服务探月工程……从未止步。很多人评价说,叶叔华的眼光总是看得很远,她回答道:当机会在你的眼前时,怎么可以不抓住它! 文章来源: "对外交流" 微信公众号 搜索关注或点击下方链接获取更多精彩 "北京时间"之母叶叔华:仰望星空 心系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