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探讨亲王贡桑诺尔布是如何改变蒙古等级制度的?
#历史开讲#
古代史探讨:亲王贡桑诺尔布是如何改变蒙古等级制度的?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喀喇沁旗经济形式的单一性与人们需求的多样性之间存在着矛盾。所以,交换便成为了喀喇沁旗的"必需品"。对此,贡桑诺尔布则利用交通枢纽,兴办商业,丰富了人民物质生活。喀喇沁旗气候宜人,山峦起伏,地下矿藏众多。 对经济的改革实践
贡桑诺尔布提到"内地各矿山往往因资本乏而运送难。"并且"各蒙旗富于矿产,迄无大力举办之人。惟华洋奸商辗转购卖,就价觅利。" 使得内地的矿资源未能带来经济效益。
按照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矿资源作为尚未进入劳动过程的自然力,隶属于"自然生产力",这一自然生产力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自然富源"的意义。贡桑诺尔布,在开采矿产资源的过程中虽然没有如此深的理论认知,但他已认识到,如果有"资本"与"大力举办之人"可以将矿资源转换为社会生产力,为己所用。
在此基础上,他引进外资,带头开采矿资源,增加了旗民收入。 贡桑诺尔布开发利用地下资源的同时,十分注重生态保护。以前,喀喇沁旗生长松,杉,桦,洪,榆,柳等多种树木,但由于生态平衡没有得到维持,原貌丧失,山体枯萎,生态受到损害。为改变这一现状,他下达"严禁乱砍乱伐毁山林"的命令,并为旗民设立了专门的"砍柴地",禁止人们乱砍乱伐,并鼓励牧民植树,绿化环境。
贡桑诺尔布"因地制宜"的兴业观,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对喀喇沁旗经济发展的现状反思而得来的结果。主观上,贡桑诺尔布想通过这一经济活动使喀喇沁的民众富裕起来;但从客观上,他回答了那个时代的问题,即生活在外来压迫剥削下的蒙古民族地区的民众如何发展,如何实现近代化的问题。
贡桑诺尔布,通过矛盾分析法,站在高于同时代人的理论角度,反省经济落后,物质生产匮乏的原因,进而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改革实践。 惠民观的发展
荀子曾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来强调,统治者应当重视百姓的心声,造福于民,否则民众就不会拥戴统治者以及他的权利,甚至会推翻它。
贡桑诺尔布意识到喀喇沁旗,劳动力减少反而喇嘛人数增多的根本原因在于,实施传统的赋税制度即按丁纳税。传统的赋税制度是与原始的游牧经济和狩猎经济相适应的传统制度,但是,自喀喇沁旗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经济以后按丁纳税的赋税制度早已过时了。
同时,喀喇沁旗大大小小公务员的日常开销都来自于"手无寸铁"的民众。 "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贡桑诺尔布在意识到喀喇沁旗税收制度不符合当下的社会发展,则立足于现实,革新税制。
首先,以各户所占有的土地进行纳税,将收税的无限制改为定额制,并对贫民免征赋税;第二,规定只在法定范围内进行收税;第三,对台吉以下的大小官员,给予薪饷,禁止骚扰民众;第四,建立度支局,对全旗财政收入和支出进行统一管理,在年终做出决算后,公布于众。
可见,贡桑诺尔布在革新税制时,实事求是,以生产力为基础,将民众的利益作为新赋税制度落脚点,秉持适度原则,在充分考虑本旗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与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的基础上,满足政府的财政需求。 他提倡赋税的征收要在法定范围,避免赋税征收的随意性。
"所谓赋税,就是国家不付任何报酬而向居民取得东西"贡桑诺尔布在革新税制时,将按丁纳税方法转变为土地亩数纳税,把税收负担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对那些条件差的家庭免赋税义务。
为提高管理效率,建立度支局,与纳税人进行共同监督,保障了旗民的权益,而且获得了旗民的拥护与爱戴。此外,贡桑诺尔布秉公执法,坚决反对腐败政权,体现了反腐倡廉的思想。腐败是指,掌握权力的人在一定的动机和目的支配下所产生的以权谋私的行为。 其中,腐败的动机与目的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由一定的社会存在决定的。
所以,在进行反腐时,要从源头即要健全社会体制,加强处罚力度。当时,对贡桑诺尔布的变革活动有着卓越贡献的官员阿拉麻斯鄂其尔"利用工作之便,以财取私,修建豪华宫殿,请十几名喇嘛诵经,整天杀猪宰羊,大肆挥霍。"
在旗民与数名学生联名写信,揭发其罪行后,他勃然大怒,不计其情义及功劳,将他的财产收回,并用于军事开支。 除此之外,贡桑诺尔布自己也清正廉明,在实践中他将府内支出"须福晋监督,不敢浪费也"。可见,贡桑诺尔布,在反腐倡廉中以身作则,听取民众的意见,以惩治来突破腐败现象。
贡桑诺尔布"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世界发展潮流和喀喇沁旗实际产生的结果。从主观上说,他想让喀喇沁旗的经济发展起来,富民起来。但从客观上,他回答了那个时代的问题,即生活在外来压迫剥削下的蒙古人如何发展,蒙古地区如何实现近代化的问题。
总之,从鸦片战争到贡桑诺尔布对喀喇沁旗的维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除沿海以外,其他地方都过着贫穷落后的生活,按照旧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生活得比较闭塞。在这种环境下, 贡桑诺尔布与顽固派的"不变"政策进行抗争,号召"变革",改变喀喇沁旗的面貌。
贡桑诺尔布在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影响下,揭露并批判封建的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法规,提出"废除封建等级制,实现全民平等"的人人平等思想。在当时的喀喇沁旗,因每个人的分工及经济地位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等级;贡桑诺尔布则针对等级制度,提出"不分贵贱和主奴均应平等"的民主观与"男女本来应当是平等"的女性观。 民主观的发展
晚清时期,喀喇沁旗地区主要分为"贵族,平民,奴隶,僧侣"四个等级。清朝政府对蒙古王公授予亲王,郡王,贝勒,贝子,辅国公等六种头衔,对小贵族授予台吉,塔布囊等头衔。
这些"蒙古族的封建贵族与民间阶级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们有自己世世代代支配的子民"即以蒙古王公贵族为首的封建上层,通过世袭制来保障自己的地位,而下层的子民失去了出人头地的机会,世世代代都处于下层,并常年遭受王公贵族的盘剥。
虽然,贡桑诺尔布通过世袭制成为了喀喇沁旗的君王,但他站在底层的角度,揭露世袭制的弊端并提倡废除世袭制,提出了"以知识能力为贵,而不以门阀出身为贵"的民主思想。据汪国钧《蒙古纪闻》记载,喀喇沁旗"有他布囊、台吉、旗丁。家丁、家奴、喇嘛、喇嘛奴之阶级。"塔布囊,一般指皇族的女婿。
这些人"不服杂役,不纳差徭,除置到他人之田地,照数纳租外,只有吃租享福,并无纳租之事。" 台吉,在性质上与他布囊相同,但获得的租赁较少。根据史料,喀喇沁旗将台吉分为四个等级。旗丁与家丁,都是执勤者,负有"力与物之役"其中,旗丁是旗属居民,家丁比旗丁低一级,不属于旗属居民。
家奴,是社会最底层的一群人,他们有名无姓,俗称"雪上无痕,纸上无名"的人。喇嘛,占喀喇沁旗"蒙人的十分之三"随着喇嘛数量的增多,"喇嘛中也产生了种种复杂的区别和等级"其中,上层喇嘛在管理寺院财政,教育,法律方面享有特权的特殊群体。喇嘛奴,其来历有很多种,虽然他们"不能入旗籍,而有戴顶戴之权利"的一群人。 可见,喀喇沁旗与其他地区的封建制度并无区别,也具有鲜明的等级制度。
贡桑诺尔布在训令中提到"经过考察,自古以来,各国各族社会,都有一种等级制度。把人民分为几等,上等人就特别轻视下等民众。如果把这种黑暗的制度保持下去,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就会永远不能强盛起来。因此,西欧的英、法、德美等新兴国家,前后改革了这种陈腐旧制,从而形成了现今的列强。我们蒙古民族地区的各旗因为仍存在着此种腐败的制度,所以就愈发软弱无能。"
从宏观的视角,论述了喀喇沁旗衰弱的根本原因。 他认为,西方国家之所以成为"列强",是因为等级制度的改革,相反,喀喇沁旗"软弱无能"根本原因在于依旧推行等级制度。为了实现喀喇沁旗"软弱"向"强盛"的转变,提出"现今世界以知识能力为贵,而不以门阀出身为贵"的观点;试图通过自己的自觉行动加快社会发展进程。
总的来说,由此可见,贡桑诺尔布意识到任何一个社会和民族的发展都会随着时代的演变,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弱小向富强发展的规律。这种认识,与当时喀喇沁旗佛教所宣扬的空洞教条即"不理会自身之事,从小想着长生不老"的悲观思想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