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执政,苏轼对新法极力反对,于是很多人将苏轼划入司马光的阵营,这是不对的。 司马光认为祖宗的东西都是好的,不能变,所以他执政后,将新法的成果通通否掉。 苏轼不是这样的。王安石变法之初,苏轼虽有功名十年有余,期间经历母亲、妻子、父亲去世,前后占用了六七年的时间,真正工作也就四五年,在凤翔工作时,跟一把手闹得不可开交,是个十足的愤青。目之所及,师友皆因变法去职离京,百姓因新法穷困不堪,尽是新法的弊端,于是他极尽所能,攻击新法,认为"夫兴利以聚财者,人臣之利也,非社稷之福",更将王安石比作商鞅、桑弘羊,认为他所行的是"破国亡宗"之术,矛头直指王安石! 但是,苏轼对新法的态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王安石辞相后,苏轼重回京城,看着乱成一团的朝堂,他开始反思。回想变法之初,针对新法所作言论,大都出于狂热的意气,缺乏冷静的思考,有很多不合理之处。现在王安石离去,反而觉得今日之朝堂,就缺乏像他这么一个敢作敢为的勇者,思之愈多,悔意愚深,认为自己当初"所言差谬,少有中理者"。 以至于司马光执政要废掉新法时,苏轼站在国家前途命运的一方表示反对,他认为新法所行措施有好有坏,一概否决,极为不妥。苏轼当初虽然反对新法,但他反对的是具体的不合理的措施,苏轼是认可改革的,他认为宋朝确实到了必须改革的地步。现在司马光的所为,是他不愿意看到的,因为与当政不合,再度出京。 苏轼是一个真性情的人,知错能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