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1602篇原创文章 时间来到2023年的3月,毫无疑问,毋庸置疑的是,这个月在中国首都北京举办的年度全国两会,吸引了绝大多数的关注,贡献了舆论和信息环境中最多的热度。 信息过载的环境,热度霸屏之下,有很多同样重要,关系民生,关联经济的信号和数据,就很容易被忽视。 2023年3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月份国内CPI和PPI统计信息; 2023年3月10日,央行公布了2月份国内金融统计数据。 这两组最新的统计数据,信息量很大,也揭示了当下中国经济和金融领域很多的真实情况,具有非常重要的关注和研究意义。 这篇文章,没有铺垫,直入主题,基于对国家官方最新公布的经济和金融数据,进行专题梳理和信号解读。关注宏观关键数据动向,指导个人现实行动。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头条独家文章,抄袭搬运必究!(有看到抄袭搬运的读者朋友也请帮忙举报一下,原创标签只有在头条平台。感激不尽!)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选择大于努力,思维决定层次,是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的重要规则。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12023年2月份中国通胀数据出炉:该如何看待数据表现的"不及预期"? 3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月份CPI和PPI的官方统计数据: 2月CPI同比上升1%,前值上升2.1%,PPI同比下降1.4%,前值下降0.8%。 图片来源:统计局官网 2023年2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4%,环比持平;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0.5%,环比下降0.2%。1—2月平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1.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0.2%。 图片来源:统计局官网 图片来源:统计局官网 经济数据对于进一步的市场表现和政策走向影响最大的还是预期,如果在预期之内或者符合预期,则说明经济数据的变化已经在此前的定价之中,如果超出预期,市场就会有反应,而政策的变化也可能是超预期的。 总的来说,2月份通胀数据,是不及预期的一个情况: 中国2月CPI同比增长1%,同比涨幅比上月回落1.1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5%。 2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1.4%,同比降幅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环比持平。 此前市场预计2月份CPI同比上涨2.0%左右,与1月份相比变化不大,继续处于温和状态。2月份,PPI将延续小幅通缩状态,同比会在-1.0%左右,降幅较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 显然,无论CPI还是PPI同比的降幅都超过预期,对于2月份的通胀数据,CPI下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食品,其中猪肉价格下跌幅度非常大。具体来看,食品烟酒类价格环比下降1.3%,影响CPI下降约0.38个百分点。食品中,畜肉类价格下降5.9%,影响CPI下降约0.20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下降11.4%,影响CPI下降约0.17个百分点。 对于2月的通胀数据大幅回落,市场的普遍解读是因为春节的错位,去年的春节是2月份,今年的春节是1月份,春节期间消费需求旺盛,商品价格上涨,那么就会导致2月CPI无论从同比还是环比上看,基数都高,这种分析有道理,但是用来解释低于预期就显得比较苍白,因为预测必然是把春节因素算在里边的。 市场对2月份通胀之所以比较乐观,是因为2月作为疫情后生产生活恢复的重要月份,尤其是消费复苏,房地产复苏的主要月份,居民的消费和投资需求会远远超过上年,而结果却是不及预期。 CPI不及预期,在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上,有了明显的错位表现: 美国那边是CPI加息都压不下去,中国这边是放水都刺激不上来,2022年还有2%,今年直接1%,再往下都要通缩了。这也引发了一些关于中国经济陷入通缩的论调和担忧出现。 M2放了那么多贷,感觉也没明显作用。更是给用两位数M2鼓吹通胀即将到来的群体和言论,脸都打肿,无力反驳。 CPI已经连续两个月环比低于99%的置信区间下限,即保持经济活力的合理区间下限。 这是基于过去24年历史数据计算出来的置信区间,而且环比不受前一年基数的影响。 实际上不需要什么太过极端的观点,数据的公布也是一种负责的态度,但是用客观理性的角度去看到数据背后揭示的一些中国经济环境,消费市场当下现实情况,才有意义。 第一,CPI过低,反映出来当下中国经济活力不足,货币流通的速度越快,越有利于经济增长,反之亦然。 第二,央行放出来的钱都到银行里面流动,并未流动到实体经济,老百姓都把钱储蓄起来了,并不愿意消费,则体现为高M2,低cpi。金融空转现象过于明显。 第三,作为经济结构中重要的拉动主体,民营企业的信心恢复还没有出现明显的扭转势头; 第四,居民部门的信心和预期也在消费情况上得到体现,这个看消费环比和同比就很清晰: 图片来源:统计局官网 图片来源:统计局官网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2023年2月份的CPI才1%,说明中国国家依然有政策调整和放水刺激复苏的充分空间。 2023年从当下来看,契合了本人前段时间对经济环境的一个研判: 2023年,中国经济环境和消费市场,通胀不会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反而是因为信心和预期的恢复需要必然的过程和时间,所必然带来的通缩阶段,值得警惕和关注。 如果还有人存心炒作通胀,直接把这份经济数据砸脸上。 有通缩表现,不代表通缩成为常态,这其实还隐藏了一条逻辑主线,那就是3月初的全国两会以前,经济环境中的各路参与者选择提前收敛,等候风向的影响。PPI的持续下行,就证明了生产端和供给端的保守谨慎态度。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2大超预期的2023年2月份中国金融数据,有哪些关键信号值得关注? 和通胀数据引发通缩担忧不同的是,2023年2月份的金融数据,大超预期,亮点很多: 3月10日,央行公布了2月的货币量、贷款、存款以及社融数据。 图片来源:央行官网 总的来看:2月社融和信贷数据无论是总量还是结构均十分亮眼,与银行间市场资金变紧、同业存单发行量价齐升相对应。社融和信贷数据连续2个月的高增长虽增强了后续经济复苏的确定性,但同时也意味着政策刺激加码的可能性在减弱。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2月金融数据,企业中长期贷款,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在一个较快的增长水平。 2月人民币贷款新增1.81万亿元,同比多增5928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企业贷款新增1.61万亿元,依然是新增人民币贷款贡献的主力。从期限结构看,企业短期和中长期贷款同比均有所增长,其中短期贷款增加578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11万亿元,分别同比多增1674和6048亿元。但是,反映居民房贷的数据——住户中长期,2月份,贷款只增加863亿元,这个数字一月是多少?1月,中长期贷款增加2231亿元。远低于今年1月和去年12月,奇怪的是居民短期贷款却大幅增加,居民短期贷款,主要是消费贷款为主的短期消费行为,当然这也不可能全部用来消费,估计很大一部分短期贷款置换了按揭贷款,也同时反映了大家都在大比例提前还贷。存款数据显示居民预防性储蓄需求仍强,无论是企业还是居民对未来增长的预期仍偏谨慎。 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2.9%,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3个和3.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同比增长5.8%,增速比上月末低0.9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1.1个百分点。M2的同比增速,可以看做是"印钞速度",12.9%的增速不仅创了疫情后的新高,也创下了7年来的新高。 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75.52万亿元,同比增长12.9%,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3个和3.7个百分点。 中国的货币总量达到了275.52万亿,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增长,将在2023年末突破300万亿大关。 2016年4月的M2增速是12.8%,从那之后,M2增速再没有超过这个数值。 如今,时隔82个月,M2再创新高。 以上数据梳理,能得出什么信息结论? 第一,M2持续高增长,或许有人会问:既然印钞机轰鸣,钱增加得很快,应该出现通胀迹象才对,为什么最近反而出现了通缩的迹象? 关键在于,货币端的增长,卡在了信用端上面,钱都在银行这样的金融系统的资产表上,而没有真正的进入经济环境。 第二,居民中长期贷款可以侧面反映房地产的好坏,而且这个数据相对真实。 从存款,到中长期贷款的情况来看,2023年全国楼市的复苏回暖,水分太大,实际上有效成交的撬动杠杆,放大信用的数额,并没有很多自媒体宣传的那么高。 楼市复苏是现实表现也是真实存在的,但是无论从规模还是效率上来看,最多只能算启动阶段而已,更不用提什么势头扭转,整体升温了。 大家借钱消费多了,借钱买房又少了。数据说话,一目了然,就是借钱,也是用低利率的中短期贷款,去置换高利率的房贷,这个动作会酝酿金融风险,并不值得提倡和对于短期借贷增长的表现有什么高兴的。 第三,高M2,正常情况对应的应该是高GDP和高CPI,出现背离的情况,只能说明当下信用端的传导,出现阻塞。 由此来看,刺激房贷的增长还需要"大招"出台。如果按照当下的情况来看,除了进一步被动压低银行利率以外,印钞这个事情,对于经济环境和复苏进程,边际效应衰退的表现非常明显。 说大白话就是,合格的借款人不愿意借钱,不合格的借款人也借不到钱,货币流动效率低下,经济整体缺乏上行动力。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3趋势研判:接下来,中国经济有哪些走向可能? 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关联中国经济的关键数据情况值得关注。 2023年前两个月的海关数据终于出炉: 今年前2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6.1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同)微降0.8%。其中,出口3.5万亿元,增长0.9%;进口2.68万亿元,下降2.9%。 注意,如果以美元计价,今年前2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8957.2亿美元,下降8.3%。 1-2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的不升反降(尽管是微降),这事实与同期中美双边贸易的大幅下滑密切相关——同期,与美国贸易总值为7029.8亿元,下降10.6%,其中,对美国出口4941.1亿元,下降15.2%;自美国进口2088.7亿元,增长2.8%。 注意,如果以美元计价,今年前2个月中美双边贸易额是大降18.1%——这一降幅,事实不仅是惊人的,而且是中国2001年加入WTO以来极其罕见的。 外贸形势,不容乐观。用谨慎的态度来看,外围环境和形势依旧复杂严峻。 所以,基于最新公布的经济和金融数据,2023年接下来,国家撬动内需,增加国内货币流动效率和规模,充分让消费马车承担经济增长的诉求和主线,非常清晰。 不搞大水漫灌和强刺激经济的主旋律下,2023年,对于M2货币增速回归表现,需要用谨慎理性态度去看待。 再结合2023年已经明确的GDP5%的增长目标,实际上2023年接下来中国经济的走向,并不难进行预判: 谨慎克制,一步一个脚印,延续2022年提出的经济路线: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复苏是目标,但是企稳的优先级更高,至于发展和增长,在外围不确定风险(特别是中美脱钩,美国针对的因素存在)没有明确以前,中国的信用端管制,很难出现明显的放开转机。 在市场的预期和信心没有明显得到修复和扭转以前,相对紧缩的经济环境,将成为常态。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写在最后:中国经济和发展进入特殊敏感时刻,普通群体有哪些优势策略? 2023年,对于中国经济环境和发展来说,有两个关键的事件点值得重视。 一个是两会以后,很多关于接下来经济的策略定调和执行落实,将得到明确,这是值得期待的。 另一个就是外围不确定风险的走向,主要就是美国经济和美国针对中国发展的后续出招。 内外综合作用之下,就导致了中国经济当下面对的,是一个非常特殊敏感的阶段。 不确定性迷雾环绕之下,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必然是优先求稳,夯实基本盘,做好防御准备,并且争取最大程度,对三年疫情造成的冲击损失,进行修复。 看清这条国家的必然主线,非常关键。 国家算大帐,个人有小账,但是锅里有碗里才有,大锅稳,小碗才端的住的道理,实际上永恒存在。 文章最后,分享几点个人对于经济个体和普通群体在当下这样的敏感特殊阶段的优势策略观点,不一定对,权当抛砖引玉,供各位读者朋友讨论和参考就好: 1,对国家的信心,很重要。 中国经济,实际上是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掉头和换道的关键阶段,这个事情要对中国国家的政策定力和顶层设计,要有充分的信心,长期看好中国经济,这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是没有理由去动摇的一条主线。 2,理性预判,3月份两会成功顺利结束以后,特别是4月份经济研究会议前后,很有可能会有更多的经济刺激,让利于民的政策利好到来。 3,外围风高浪急,这样的阶段不适合绝大多数普通去参与金融和资产领域的投资,当下阶段,现金为王,现金流为王,购买力为王。 4,2023年,投机套利,行情炒作,以及一切带有躺赚性质的行业(特别是金融行业),要做好政策冲击和行业颠覆的心理准备。 2023年,已经注定是一个求稳,追求质量,讲究公平的经济基调了。 5,阶段性数据,没有必要跟风焦虑,更不应该过度解读,制造极端论调,更是要警惕国内心怀叵测的一些经济观点和声音,通过类似的手段对中国国内接下来的经济复苏和发展向好,产生干扰和阻挠。 几个月的数据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具有信息和宏观管理优先权的国家意志,能公布数据,就必有规划和后手。 总的来看,风高浪急,暗流涌动,但是中国这个国家,把所有中国人,都保护的很好,有信心,才有未来可言。 以上,就是对2023年3月国家最新公布的经济和金融数据,进行的专题解读和深入分析内容,和各位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友好的交流和分享。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