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学术、思想、军事最为活跃、丰富的年代,则不得不提到春秋战国时期。 那时的中国尚未统一,各路诸侯国圈地争霸 ,一时间涌出了不少大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学家等等。 诸如对中国及其附属国影响颇深的大思想家孔子、军事家孙子,自成一派的学说家墨子、鬼谷子等。 还有许多足智多谋、才学过人、思想超前的大军事家兼宰相,如管仲、乐毅、苏秦、商鞅、蔺相如等等,其中辅佐齐桓公称霸的管仲,又被称为"华夏第一相" 。 圣人孔子对管仲可谓"又爱又恨",其曾在《论语》中直言不讳地指出管仲的几个缺点即"不知简、不知礼、器量小"。 在管仲辅佐齐桓公,"不以兵车而一匡天下"后,又对其评价道:"人也、如其仁也"。 想当年,齐桓公对鲁国"虎视眈眈",管仲只一条计谋,便让齐国未费一兵一卒迫使鲁国主动归降。 今天将带领大家走进华夏第一相管仲的生平,去了解一下他是如何用谋略,帮助齐桓公成就春秋霸业的。在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之间"横跳" 管仲,祖籍安徽,出生日期不详,家父管庄曾位及齐国大夫,青年时期家族衰落,空有满腹经纶,却终日为衣食所困。 正在此时,管仲的好友,即齐国大夫鲍敬叔的儿子鲍叔牙出面相助,又是送钱又是送衣物,给了管仲莫大的帮助。 管仲道他这个朋友鲍叔牙哪里都好,就是为人固执,不肯步入仕途, 而其刚好与之相反,想当官反而当不成。 后来管仲反复劝说鲍叔牙入朝,其本人也得到机会做官,其二人分别辅佐齐僖公的两个儿子,一个叫公子纠,一个叫公子小白。 公元698年,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大哥,即齐僖公与姜氏所生的长子诸儿当上了齐国的君王宝座,管仲和鲍叔牙的命运也在这时开始出现分叉… 当时齐襄王坐镇齐国,为人凶狠,行为放荡,与同父异母且已与鲁国君王"鲁恒公"结过婚的妹妹文姜私下搞在了一起。 不久宫中便有流言传出,齐襄公因为担心传到鲁恒公的耳朵里,遂趁着鲁恒公酒醉,将其杀害。 事后,管仲与鲍叔牙都感觉齐国早晚要出大乱子 ,遂分别决定带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去外部暂避。 当时管仲带着公子纠去了鲁国,鲍叔牙则带着公子小白去了莒国,届时,管仲与鲍叔牙的关系亦敌亦友,而公子纠则与公子小白二兄弟互为彼此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公元686年,齐襄公的堂弟"公孙无知" 揭竿而起,自立为君,后来又被齐国大夫雍廪暗杀,齐国无君当朝,公子纠与公子小白都想借此机会,捷足先登。 于是,管仲与鲍叔牙开始处心积虑策划其二人回齐,最终管仲率先拔剑射倒了半路上的公子小白,略占上风。 谁知公子小白竟然是"假死",在瞒过了公子纠和管仲之后,便抢先一步回到齐国,拿下王位,号"齐桓公"。 齐桓公一上任,就开始排除异己,先是击败鲁国,而后又扬言要杀了公子纠与管仲。 后来鲍叔牙告诉齐桓公,弑杀手足会在历史上留下骂名,齐桓公遂借鲍叔牙之名,命鲁国代劳。 至于管仲,鲍叔牙告诉齐桓公:"您要是想成就霸业,管仲一定能助您成事",齐桓公随即放下杀念,并着手安排管仲回齐。 说到底还是江山的魅力,即使管仲曾经是"公子小白"的敌人,如今只要能堪大用,也不是没有机会做"朋友"。 公元685年,齐桓公正式登基,管仲回到齐国任宰相,其二人不计前嫌相约畅聊三天三夜,一度被坊间传为"佳话"。 从此以后,管仲与公子纠的过往不复存在,此时此刻他只是齐国的宰相,齐桓公的霸业辅臣...管仲的改革与谋略令齐桓公信服 自管仲担任国相以来,对齐国上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有效改革,其在政治、军事、外交、用人等方面的主张,对齐桓公的性格产生了极其正面的影响。 那时,齐桓公刚继任不久,就"嚷嚷着"让管仲助他吞并周边的小国,不时间便要调兵遣将。 管仲当即拒绝道:"我认为当下最重要的事,就是稳定齐国内政,将朝野上下,民生都安顿好了,再打也不迟"。 齐桓公不乐意,直言管仲过于猥琐,遂不顾劝阻执意出兵讨宋,没成想却刺激了周边小国,以至其集体联手出面助宋。 后来,齐桓公吃了一鼻子灰,才开始老老实实听管仲的话,大搞改革。 当时,管仲在政治上主张从新划分行政单位,在核心国土上分别设商居、士居、工居21乡,其每个居都肩负自己主要的功能,每个乡都设立专业的管理人员。 国土以外的广阔之地则设五属,以下再细分为县、乡、卒、邑等级,每级同样设官吏管辖。 与此同时,又主张实施仁政,对内优先发展经济,减轻赋税,改革货币,整顿工商业,缩小贫富差距等。 这么一来,齐桓公一眼就能看懂齐国的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的运转与发展。 人民也相对安居乐业,无惧改革前征兵征税一锅端的混乱局面,使齐国更加强大,社会更加稳定。 见齐国"内政"越修越好后,管仲开始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先是灭掉了不懂事的谭国,后又灭掉了不来参加"多国会议"的遂国,极大地助长了齐国的威望。 届时,齐国已经达到富国强兵的程度,开疆拓土,震慑群侯已经成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的主要职责。 公元683年,齐桓公想要吞并鲁国,以拔除齐国周边最大的隐患,隧再次向管仲请教对策。 管仲告诉齐桓公:"如果直接派兵,恐怕会辱没了您"尊王攘夷"的盛名 ,我有一计,恐助陛下不费一兵一卒便能削弱鲁国,届时其归降我朝只是早晚的事"。 齐桓公听后极为震撼,忍不住为管仲之计谋拍案叫绝...齐国灭鲁,助齐桓公称霸春秋 话说当时,管仲告知齐桓公:"要想不辱盛名拿下鲁国,必须深入了解鲁国的民生,只有掌握了鲁国老百姓的衣食根源,才能找到不战而胜的办法"。 据管仲发现,鲁国的纺织业极为发达,鲁国平民百姓多以纺织出又薄又细的"缟"换钱满足生活。 为此,管仲让齐桓公以身作则,穿用缟做成的衣服,这样一来百官大臣们看见了,也会争相效仿跟着穿。 如此一层接一层地受影响,很快缟织品做的衣服,便会在整个齐国盛行起来。 一旦齐国上下都开始穿缟做的衣服,那么"缟"必定会成为民间最热门的商品。 届时,齐国对于缟织品的需求便会增大,商人就会大批量地生产或从鲁国引进。 这样一来,鲁国民众为了赚钱,势必会跟风生产缟织品,或是改良田为种桑树,抑或放弃种粮。 到那时候,齐国可以任由鲁国肆意抬高缟织品的价格,大幅度引进,进一步吸引鲁国农民"转业",顺便将纺织业发展为鲁国的支柱产业,以蒙蔽鲁国高层,误以为其"国富民强" 。 当鲁国上下皆沉醉在缟织品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当中时,齐国陡然出手,禁止民众穿缟织品。 这便导致鲁国民众的缟织品生产过剩,粮食因减产而价格暴涨,如此一来自不必齐桓公出手,鲁国自当带着诚意前来找齐国"求和"。 公元680年,鲁、宋等数国,正式向齐国屈服,齐桓公雄极一时,忍不住大赞:"仲父高明"。 鲁国不战而降后,管仲又提醒齐桓公,趁着郑国内乱期间出面调停,可进一步收拢诸侯国之心,齐桓公照做后,效果甚佳。 而后,管仲又借此机会召开"诸侯国会议",彰显齐国"霸主"地位,顺便提醒下郑国:"想立足,还是要向齐国靠拢"。 恰逢此时,郑国刚刚平定完内乱,地位尚不稳定,有意请齐国撑场面,管仲就势顺水推舟,向齐桓公谏言:"是时候带着郑国开会了"。 是日,齐桓公与宋、郑、周王室一同举行"会晤",向天下展示了齐国的主导之位。 见齐国强盛时代到来,管仲让齐桓公以个人名义召集"宋、陈、卫、郑"在鄄城会晤,齐桓公照做,至此成为当时社会公认的"霸主"。 晚年,管仲促成齐国与楚结盟,又拥护周襄王继位,进一步加固了齐桓公的霸主之位。 公元645年,管仲病危,临终前因放不下齐桓公,遂举荐公孙隰朋为相。 管仲死后,齐国继续沿用其之前制定的政策,使得齐国又强势屹立多年,直到公元前221年,灭于秦。 老话说:"明君配贤臣" ,管仲与齐桓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齐桓公有称霸春秋之雄心,管仲有治国打仗之谋略,如此才能联手成就霸业,并至此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