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大家好,我是猫叔儿,喜欢人文历史,换一个视角为大家解构历史故事【点击上方关注】 魏国历经魏文候、魏武侯两代国君,在魏惠王时期达到了鼎盛。 这百年间,魏国盟三晋,西攻秦,南败楚,齐国惧怕魏国的兵锋不敢染指中原;田氏代齐想取得诸侯的身份,还需要通过魏国国君让周天子给盖个章;西河学派让魏国取代鲁国成为了中原各国文化中心,各学派著书立说,广收门徒,彼此诘难,相互争鸣,开启了盛况空前的学术景象; 可以说当时的魏国,在军事、政治、文化、经济各个领域充满了自信。 魏国全盛时期疆域图 该但是了,这么一个曾经将秦国打致高位截瘫的超级大国,为什么到了魏惠王后期迅速陨落了呢?后期魏国甚至成为秦国相邦入职前的实习基地,那么士人们为什么要离开魏国?魏惠王就真如《大秦帝国》电视剧中演绎的那般愚蠢吗? 魏惠王 大家好,我是猫叔儿,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解析一下大魏国是怎么把自己玩没的! 咱们还是要从西河学派说起,公元前507年,子夏被魏文侯接至西河,此时子夏已经是一百多岁的老人了,并且子夏因为老来丧子哭瞎了眼睛,基本很少亲身授课。主要由自己的弟子公羊高、谷梁赤、段干木以及子贡的弟子田子方这些人主持讲课。 西河学派 子夏作为当时文化界的"超级巨星",对各国士子的吸引力那是毋庸置疑的。大批粉丝对魏国西河心生向往,来此求学的各国士人络绎不绝,无形之中也会把魏国作为自己出仕的首选国家。 魏文侯也把自己的子弟亲族安排在西河学习,并且还十分贴心的安排段干木和田子方专门教授学业。 为什么安排这俩人?这俩人不仅教授儒家自有的"六艺",像田子方还教授纵横术和富国的商业知识,段干木教授为官之道,以及治理国家相关的知识。 为啥没安排公羊高和谷梁赤呢?那俩货讲的是春秋大义,讲要如何忠君,诸如此类。这些"假大空"当然要让那些普通士子们去学习,自己的子弟亲族不需要,要学就得学习干货! 正是在魏文侯的精心安排下,一大批魏国公室贵族子弟慢慢的开始在魏国政坛展露头角,如太子魏击、公叔痤、以后的公子卬。 从这里的安排,我们就可以看到魏文侯的一点小心思,也说明了魏氏内心深处 对士人并不能做到完全信任。 为什么呢?我认为还是源自于自己 得国不正 。晋国历史上,多次出现诸公子争位,相互之间拼的你死我活。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晋文公重耳流亡各国的故事。 这些事情造成了一个现象,什么现象呢?那就是晋国国君一上位,就先打压自己宗室贵族防止自己权力被稀释,觉得自己的兄弟亲戚还不如外姓大臣靠谱。这反而造就了卿大夫的权力开始做大,魏氏才得以靠强权以下克上,同韩氏、赵氏瓜分晋国。 三家分晋 晋 国的前车之鉴,让魏氏想明白了,晋国能被他们这些卿大夫架空,自己也可能会有同样的遭遇,所以 对于士人是既用且防备 。 魏国政坛也就慢慢形成了两个集团,一个是以吴起为代表的外姓平民士族阶层,一个是以公叔痤为代表的宗室贵族集团。随着魏文侯的去世,失去强权打压的贵族开始抬头! 政坛内耗、士人的反噬 我们知道,战国之前的政治可以说大多都是贵族政治。 李悝变法打破了这个格局,使得政治越来越平民化,士族阶层在这里面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 新兴士族阶层与旧贵族的斗争必然长期存在 。 最先变法的魏国,肯定也要最先接受内耗斗争带来的政治冲击。 这个时候就要看大领导,如果大领导御人水平高,可以兼顾双方,阴阳调和,使各方势力达到平衡,大家都可以竭尽忠心一致对外。 魏文候可以说做的相当到位,有人评价说当时的魏国达到这样的局面:"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 那么魏武侯、魏惠王?我们分别从两件事,来看一下这两位君主对待士人的态度。 《资治通鉴》中记载,在魏武侯还是太子的时候,有一天,他出门遇见了田子方。我们前面说过的,田子方是西河学派著名讲师,也可以说是魏武侯的老师。 两人就在街中间碰面了,太子魏击赶紧下马,给田子方施礼。田子方理都没理,骑着马径直就过去了。 "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子方不为礼"。 魏击就很生气,就对田子方说: "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 意思就是说啊,富贵的人能对人骄傲呢,还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呢? 田子方就回答他: "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贫贱者,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 这段话意思就是,当然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了,富贵的人哪里敢对人骄傲呢!国君如果对人骄傲就 将亡国,大夫如果对人骄傲就将失去封地。失去他的国家的人,没有听说有人拿他当国君的;失去他的封地的人,也没有听说有人拿他当一家之主的。贫贱的游士,话不被听从,行为不合自己的心意.就穿上鞋子告辞了,到哪里得不到贫贱呢!" 太子魏击剧照 这段对话的结局呢,史书上有两个说法。一说,魏武侯听完连忙谢罪,承认自己认知浅薄。另外一说呢,说魏武侯听了很生气,悻悻的走开了。 我觉得第一种说法的可能性要大一些,魏武侯从小师从西河的诸位大儒,不可能不知书达礼。 咱们要讨论的重点是魏武侯为何能说出"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能问出这种话,说明他心中认为自己属于"富贵者",田子方呢属于"贫贱者",觉得自己的地位是要比这些士人崇高的,哪怕你是我的老师。我作为一个地位崇高的人,尚且能礼遇你,下马施礼。而你作为一个地位下贱的人,却如此傲慢无礼。这是让魏击想不明白的地方,所以才会有如此一问。 从魏文候与士人为友,到魏武侯这里开始跟士人划成分,分等级。对待士人的态度,已经开始急转直下了。 到了魏惠王,我们可以《资治通鉴》中另外一篇记载。 齐威王与魏惠王在郊外相约打猎,魏惠王就问齐威王: 你们齐国有什么宝贝吗? "齐亦有宝乎?" 齐威王回答说:没有 魏惠王这时候就骄傲的说: 我们小国尚且有能够照亮十二乘车子的一寸大夜明珠十颗,你齐国这么大个国家,难道没有什么宝贝吗? "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 齐威王就说: 我对宝贝的看法和大王你可不一样,我的臣子中有个檀子,我让他守南城,楚国不敢来进犯,泗水流域十二个诸侯国都来朝拜。我还有个臣子盼子,让他守高唐,赵国人怕的不敢往东边黄河打鱼。我还有一个能吏黔夫,让他守徐州,燕国人在北门,赵国人在西门礼拜求服,相随来投奔的有七千余家。臣子中还有一个叫钟首的,让他防备盗贼,他能治理的出现路不拾遗的太平景象。这四位大臣,光照千里,岂止是十二辆车。 "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钟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 魏惠王剧照 从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魏惠王有一点小家子气。在这严肃的外交场合,竟然跟村口的家庭妇女一样,跟齐威王比起了首饰。 人才在什么时候都是最大的财富,这是基本常识 ,而魏惠王早已忘却。 君主对士人态度转变,这个信息在庙堂之上,很快就被旧贵族所捕捉。 旧贵族开始疯狂打压这些政敌 ,首当其冲便是吴起。 这个我们就要提到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公叔痤,公叔痤是魏国公室贵族,取了魏文候的女儿为妻,早年也在西河学习。在魏武侯、魏惠王时期,担任魏国相邦。吴起跟商鞅都跟这个人物息息相关。 《史记》记载,在田文死后,公叔痤代替他做了魏国相邦。公叔痤担心吴起威胁他的政治地位,就想着把吴起排挤出魏国。 在他门客的建议下,公叔痤一边跟魏武侯说:咱们魏国是个侯爵小国,吴起怕是不会长久待在咱们魏国。 魏武侯说:那怎么办? 公叔痤就说:不行就把咱们魏国公主嫁给他,他要是想留在魏国就会接受,不想留就会拒绝。 魏武侯欣然答应。 另一边,公叔痤又邀请吴起来自己家中喝酒,然后故意设计一出自己妻子侮辱自己的戏码,让吴起看到金枝玉叶太难伺候。这样以后魏武侯问起的时候,吴起定会辞谢不受。那么魏武侯也会怀疑吴起的忠诚,本身魏氏对士人就不是那么信任,吴起魏国也就待不下去了。 事情果然不出所料,吴起因为惧怕魏武侯的猜忌弃魏投楚。 公叔痤剧照 再说商鞅,很多人都疑虑,公叔痤为什么不早点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呢?无它,同样是怕商鞅威胁他的地位罢了。太史公有言:"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说的很有深意。公叔痤作为魏国公室贵族,可能有公心,但不多。 至于魏惠王没用商鞅,我觉得也不过是做了大多人都会做的决定罢了。 咱们以魏惠王的视角看,公叔痤这个建议,肯定让他有点懵逼。作为一个两朝老臣,安排人不用这么明显的吧,你从现任朝臣中推荐一个,估计魏惠王都还能接受。推荐一个听都没听过的小年轻,你说以后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凭啥?就凭他是你公叔痤的办公室秘书? 两朝下来,庙堂之上公叔痤的门生故吏必然已经不少,此时魏惠王更多的会认为,公叔痤是在安插自己的党羽,那以后魏国到底是姓公孙呢还是姓啥呢? 魏惠王肯定也不是蠢蛋,傻子不可能在即位之初,迅速拿下自己争权的兄弟,统一魏国政坛,挫败韩赵阴谋。但是也能看出此时的魏惠王 对士人毫不重视 ,听大臣说有贤才,你起码考察一下,他是完全没放心上。 从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看出,从魏武侯开始 ,用人变的任人唯亲,公室贵族在魏国政坛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到了魏惠王时期,士人已经很难进入权力中央了。 商鞅 对于像商鞅、公孙衍、范雎这些大才, 没有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那自然会选择离开 ,而秦国恰好是士人的乐园。 吴起投楚,实行变法,楚国富强,北败魏军,南下百越。 商鞅入秦,孝公用之,秦终得一人而兴邦。 公孙衍助秦夺回河西之地。 范雎献秦远交近攻之策,孤立赵国,防止各国合纵,助力长平,让白起拿下赵军,赢得了统一天下的关键一战。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这就是战国时代士人的影响力。 战略定位错误、一步错满盘皆输 魏国自从早期拿下秦国河西之地后,战略方向就错了,这也是吴起出走的蝴蝶效应。 魏国一直梦想就是称霸中原,甚至到了魏惠王时期,不惜将国都从河东安邑,搬到大梁(河南开封)。摆明了告诉中原各国,我要来跟你们争利了。这是魏国国君的一个 思维惯性 ,还在做春秋时期 称霸 的梦,已经 不符合战国当下的形势 了。 并且对这个梦痴迷到什么程度了呢,就在马陵之战后。魏惠王没有反思失败,竟然跑去徐州和齐威王来了一波商业互吹,互相称王,徒贪虚名。 为什么魏国对中原地区情有独钟呢?因为它给的实在太多了。 当时的经济中心陶邑 咱们不说 中原之地的政治意义,华夏正统·,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 中原太过富庶,文明程度高 。就说距大梁不远的定陶,人称战国"小上海"。中原土地丰沃,工商业发达,生产总值巨高,这是一块儿极具诱惑力的蛋糕。 在中原用兵,投入 产出比太高了 ,士兵投送成本低,平原运粮成本低。 中原同样大小的一块儿地比着关中地区GDP可能高个几十倍不止 。中原地区本来是魏国国内领土最小的一块儿,经过魏国三代国君的拓展,到了魏惠王时期,魏国在中原地区的土地俨然已经成了最大的一块儿。 这一块地儿好,关键谁都知道它好。又被赵、韩、楚、齐四大国包围,还有卫、宋、郑等诸多小国。 各国势力犬牙交错,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么肥的一块儿肉,别的狼看见能不馋吗?且处平原地区,无险可守 。这就造成了魏国在中原地区 极高的维护成本 。没有强大武力作为支撑,在中原之地很难站的住脚。 李善长给朱元璋说过,要想统一天下就得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要统一天下,你得低调,得先发展自己的实力,不能只着眼于眼前的利益。中原之地短时间内确实可以快速完成GDP增长的KPI考核,却对自身硬实力的提升微乎其微。 对于一个农耕政权来说,实力扩展最重要的一项是土地。 那么魏国如果把战略重心一直放在西边,有没有搞头?那历史也许真的会改写。 来看看此时为什么说秦国可图? 第一、秦国此时政局不稳,频繁出现废立国君的现象。 第二、秦国外交孤立,中原诸侯此时普遍看不起秦国,臭养马的,认为秦国不属于中原文化圈,视之为夷狄。且此时,魏国兵威正盛。打秦国,诸侯反应不会那么激烈。 第三、河西之地、崤山、函谷关均在魏国手中,秦国无险可守,可以直入关中平原,魏国占尽地利。 第四、秦人向往中原文化,西河学派对秦人影响颇深。此时已经率先变法的魏国,利民便民的政策,对秦人有着极强的吸引力,人心好收复。 关中平原地形图 关中平原又称"四塞之地",四个关口守住,关东诸侯很难进入。虽然此时关中平原土地质量不如中原 ,但是面积巨大。一旦魏军拿下,必然成为魏军稳定的战略大后方,拿下关中,再回头中原逐鹿,问鼎天下的恐怕真就是魏国了。 可是历史没有假设, 战略错了,战术上的再多成功都无济于事 ,纵使魏国如何在中原战场叱咤风云,高昂的维护成本,也终将让其吞下苦果。 三晋同盟的瓦解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战国同盟靠利益维持,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上一秒跟你称兄道弟,下一秒搞不好就给你上眼药。分分合合,本就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那么魏文侯为什么能够较长时间维持三晋同盟呢? 其实魏文侯时期, 魏氏和韩氏、赵氏的关系更像是从属关系 。魏氏常自称为晋,自认是晋的继承者,视韩、赵为自己的小弟。当然这是魏文侯文治武功的成果,扭转了魏赵的力量对比,强大的武力,让韩、赵不得以以宗主事之。 魏文侯在吴起的辅佐下,战略眼光长远。重心主要放在西边蚕食秦国,此时与韩、赵在中原没有较大利益冲突。且魏帮韩拿下郑国、帮赵灭掉中山。利益分配中,韩、赵能喝到不少汤。 然而来到魏武侯时期, 魏国战略重心的东移 ,必然 与韩、赵产生剧烈的利益冲突 。 时间来到公元前396年,赵敬侯赵章即位之初,赵国发生"武公子朝作乱"。事情起因还得说到赵武候,他是赵章的叔父,本来没有继承权。在赵烈侯去世时,因为赵章年幼,被赵国群臣立为国君。可在赵武侯去世的时候,群臣再次作妖,又回头复立赵章为国君。赵氏这相互争位,属于是家族遗风了。 赵国内乱 赵武侯儿子赵朝这个时候不同意了啊!凭啥啊?凭啥我爹的君位不是我这个嫡长子继承。于是起兵反叛,没有打过,投奔了魏国。 魏武侯插手了,很多人认为是魏武侯的这一次出格举动,导致赵氏从此与魏有隙,进而造成了三晋同盟的瓦解。 是这样吗?我觉得不是,真正使三晋同盟瓦解的是 赵国在这些年间实力的增强 。 《韩非子·说疑》所载,"敬侯享国数十年,兵不顿于敌国,地不亏于四邻。" 我们前面看到魏文候主导的 三晋同盟是建立在魏国强权之下 ,当魏国的国力对赵国产生不了威压之势的时候,赵国还能屈居人下吗? 魏武侯在赵国内乱时插手,恰恰是为了通过对赵国内部亲魏势力的扶持,来维护对赵国的压迫之势 ,只不过他玩砸了。 《资治通鉴》记载,"赵公子朝作乱,奔魏,与魏袭邯郸,不克。" 根本原因在于,随着赵国的日渐崛起,此时魏国的实力与赵国没有那么大的差距了。 到了魏惠王时期,随着利益冲突的加剧,三晋同盟自然走不下去,魏惠王为了维护魏氏的霸权,更是对赵、韩发起灭国之战。以当时魏国的实力,一对一灭国也不是不无可能,但是能保证其他诸侯没有动静吗?尤其是讲究 "天下均势 "的齐国,恰恰是它每次都在背后捅魏国腰子。秦国更是趁你病要你命,趁势夺回河西之地。 桂陵之战 一切的源头,都在于 战略重心的东移,动了太多人的奶酪 ,一步错满盘皆输。同盟的瓦解让魏国真正的变成了一个四战之地,国势也在这日复一日的虚耗中没落。 军制的崩溃 在第二点中,我们曽提到,魏国要想在中原地区站的住,要有强大的武力作为支撑。 能让魏国调整战略重心,它的底气就是武卒制度。但是武卒制有一个巨大的弊端,就是 成本高昂 。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十万之师,日费千金。 我们来看看武卒的成本,选拔一个武卒,魏国要消耗掉百亩田产,还有上等住宅。并且一旦被选为武卒,全家的赋税和徭役皆被免除,这还没算上战功的奖赏。 魏武卒 就魏国在中原战争的消耗,武卒士兵必然不断募新,需要魏国财政不断的提供资源去供养这些武卒。并且每招募一名,还要失去一整家的赋税和徭役。虽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是这显然 不是一个划算的买卖 。 送出去的待遇不能收回吧?不然这个游戏玩不下去,这会打消魏人应征的积极性。并且随着时间发展,旧有 武卒已然成为新的利益集团 ,让他们放弃现有利益不现实。 所以这个游戏能玩下的必要条件是,魏国能够 不断的对外有效扩张,注意我说的是有效扩张。一但扩张受挫,蛋糕无法做大。就会导致新兴的利益集团 ,去跟旧贵族争夺利益,加速内卷。 没有新扩展的土地,要想维持制度,你就得动现有资源,那么之前获利最大的旧贵族自然首当其冲。然而 内耗受损最大的是国家 ,这是个死循环。 有人问那不能降低一下标准?标准降低必然伴随的是士兵素质、战力的降低,就违背了设立制度的初衷。 魏武侯在中原频繁用兵,得失算下来,并没有显著扩张。魏惠王时期更是接连遭遇大败,武卒丧失殆尽,武卒制已经维持不下去了。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可叹的是魏国本来强盛一时,完全有机会一统天下。机遇面前没有把握住,上天又是如此吝啬, 机会就给你一次,抓不住就再也没有。狗熊掰棒子的战略眼光,狭隘的人才观, 让魏国迅速的沦为二流国家,甚至成为秦国的附庸,令人叹息! 战国的舞台上大戏仍在上演,可主角儿已经换了人选…… 喜欢的千万不要忘记点赞、评论、转发哦,大家的支持才是我更新的动力!!! 往期精彩 中国历史上变法改革的先驱,商鞅跟他比就是弟弟 战国时代真正的第一强兵,战力远强于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