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政权定都于某个地区,往往考虑其地理位置的优越与否,比如是否有利于防御外敌入侵、交通的便利和漕粮的运送等,而这些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是会不断变化的。唐以前,历代王朝为解除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维护国家的统一,其都城多建在关中地区。 除了政治、军事因素外,关中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也是定都的重要因素。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关中地处西北一隅,不便于对东部和东南部地区的控制,况且江淮地区的漕粮要运抵关中,过函崤之谷极为不便,于是唐中后期洛阳便取代了长安的地位,到五代至北宋,开封又取代了洛阳的地位。 关中的自然地理十分优越,水源丰富,河流纵横。关中平原是渭河蚀积作用最活跃的地区,属于渭河河谷阶地。阶地一般是北岸宽于南岸,这与渭河谷地北翘南倾、秦岭强烈褶断上升、黄土高原缓升以及谷地南部沉陷更深的新构造运动特点有关。 唐代统治者以此为基地缔造了千古盛世,而到北宋,关中虽然不是国都,但其地理位置仍十分重要。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十三个王朝和四个农民政权曾建都于关中地区。从西周时期起,关中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周是关中一个古老的部族,表明关中也跨进了阶级社会。 五代十国时期,关中先后被后梁、后唐、后晋、后汉等政权轮流所控制。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废周立宋,关中遂为北宋所有。 经过宋太祖、宋太宗兄弟二人的南征北战,北宋基本统一了中原及江南地区,但并没有完成像汉唐那样的大一统,与北方的辽形成对峙局面,其西部边界只达到了河湟陇右地区,关中成为北宋西北军事重地。北宋将关中纳入版图之后,由于西北边界的形势在不断地变化,关中的行政区划也经历了多次的变化。 关中在唐代版图中属京畿道所辖京兆府、华州、同州、坊州、邠州、凤翔府、陇州等二府五州,而在宋代这一区域的行政区划发生了较大变化。北宋行政区划更迭频繁,关中地区的行政区划发生了较大变化。 宋夏西北边界及战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关中地区的重要性。作为宋夏战争的战略后方,关中地区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军队后勤补给的重任。关中地区水热条件适宜,耕地众多,历来是重要的产粮区,该地粮食生产不但能满足当地的需求,还时常运往它处。 如果说宋夏战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关中地区的重要性,那么关中地区各府州与东京的地理位置同样凸显了关中地区的重要性。 关中自古以来因其独特地军事战略价值而成兵家必争之地。连接川陕之间的交通道路自古有之,川陕干道是内地与川蜀联系的主要通道,也是连接川陕两地的主要陆路交通路线,这条道路以汉中为中点分成南北两段。 北宋时川陕干道除连接川陕两地交通外,还是官员、士子进京的要道。由于川陕干道的畅通无阻,开放的交通网,为物资流通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以茶马、茶盐贸易为龙头的物资流通,使西北关中市场和西南川蜀市场相互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连接川陕两地的通道除陆路外,还有水上交通要道,主要是指嘉陵江水运。由于嘉陵江所流经的地方有高山峡谷,道路十分崎岖,都是地势险要之处,运输物资非常困难,水运难度很大。但是与陆路相比,仍然是一条重要的运输路线。 北宋初期关中地区就成为王朝所倚重的经济和军事重镇区,北宋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撑地之一。 北宋时期关中地区经济地位究竟如何?北宋关中地区经济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给京师上供粮食、木材、金帛钱物等物资,还要为陕西沿边驻军提供军粮、战马等军需物资补给。 北宋时期关中地区军事地位又是如何?关中的军事地位由宋夏战争的局势及其战场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宋夏对峙、对抗百年之余,北宋在宋夏沿边屯驻大量军队,而关中则承担补给陕西沿边四路粮食等军用物资的重任。 总之,北宋关中凸显的战略地位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 其一,关中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适宜的水热条件; 其二,北宋关中地区处于连接京师与川蜀的交通要道上,其主要通过川陕四条干道和嘉陵江水运沟通两地物资流通及人员往来,从而带动两地及沿线城镇的兴盛; 其三,宋夏战争及战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关中的战略地位,关中成为为宋夏沿边守军提供后勤补给的基地,因此终北宋一代,赵宋君臣都非常重视关中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农业是人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在传统社会中,农业发展的水平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关中地区地处陕西省中部,南依秦岭,北止于黄龙山与桥山,西至陇山,东抵黄河之滨,绝大部分是渭河及其支流泾河冲积而成的平原,海拔400米左右。这一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河湖密布、水资源丰富;全区受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雨热同期,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北宋对这一地区的开发。 关中农业在北宋有显著的进步,得益于北宋政府对关中农业的各项重农政策和有效管理。有北宋一代,统治者对关中农业生产相当重视,颁布了一系列重农、兴农的政策,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发展。 北宋垦田面积的扩大,决定因素是人口与劳动力的增加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北宋政府的土地政策也有必然的关系。 北宋政府鼓励垦辟荒田,不管什么人,只要有能力开荒,就可成为他的"永业"。北宋统一全国后,在农业政策方面基本上是延续了唐后期和五代十国的农业政策,宋太祖时实行了"荒田不加税"的政策。 北宋政府对没有田地的逃民和浮客是比较宽松的,专门委派委农官对其进行勘察验明,情况属实者便授予田地,并令州县要免除他们的差役;但凡缺乏粮种、耕牛的百姓,命司农官把官府的钱借给百姓;按土地贫瘠把田制分为三品,然后按田制品级委派委农官裁定并征收赋税。 由此可见,宋初重视发展农业,不仅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地赋税优免制定,另外还有专门的农业管理机构去落实,从而大大地促进了关中农业经济的发展。 北宋的土地政策是唐末五代时期土地制度的延续,采取"田制不立"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承认土地私有。关中地区的官僚豪绅、富商大贾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土地兼并,致使普通农民无地或少地,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官僚、大地主土地所有制迅速发展。 北宋中期,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关中大部分肥沃田地尽为官僚豪绅、富商大贾兼并霸占,形成"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再来看关中地区个体农民的土地占有情况。在封建地主阶级兼并土地浪潮的冲击下,关中地区大批自耕农、半自耕农,因贫困破产失去土地,最后沦为客户佃农,靠租佃官僚地主的土地维持生活。 最后来看关中地区马监牧地对土地的占有情况。为供应军队马匹的需要,宋政府在同西北西南诸族博易马匹的同时,还设置群牧司,在一些州县设置监牧,以蕃养马匹,这样就产生了马监牧地。 宋神宗即位以后,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启用改革派推行新法,力图革除前朝弊端。 晚唐五代战乱,关中数为战场,关中的农业经济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北宋立国,虽统一全国,然疆域远不及汉唐辽阔。在军事上,北宋与辽、夏等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处于军事对峙状态。面对严峻的西北局势,赵宋君臣一致将目光投向关中地区,而关中农业经济的发展成为重中之重。 北宋时期关中农业经济的发展与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有着一定的联系,行政中心城市的发展都要优先于周围的城镇和聚落可以这样理解,即北宋关中由于失去其行政中心的政治地位,其农业经济发展要滞后于汉唐时期。 下面我们具体看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对关中农业经济的影响。 首先,政治经济中心南移使关中失去庞大的消费市场。在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中心城市往往是封建王朝的都城所在地,北宋关中也不例外。 其次,政治经济中心南移使关中流失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劳动力。在唐代及唐代以前的大部分时间里,长安一直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中心。 由此可见,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农业时代,政治经济中心的位置与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比如,汉唐时期,关中因是帝国都城所在地,其农业经济的发展极度强盛,然北宋时期,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关中农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衰落。 关中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虞舜时期就已进入了人类文明时代,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安史之乱前,关中既是唐王朝都城所在地,又是全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从而聚集着王朝庞大的官僚机构及军队和人口。 为了满足数量庞大的消费群体,唐政府非常重视关中农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唐政府颁布适合关中农业发展的重农政策,鼓励关中农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唐政府采取一系列增加人口与劳动力、垦辟田地和兴修水利及大力发展粮食种植等措施促进关中农业经济的发展。 宋夏战争爆发后,关中承担着为陕西四路驻军提供军粮补给的重任。可以说,关中农业经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北宋西北经略的有效发挥。因此,北宋政府非常重视关中农业经济的发展。 总之,中国传统社会以农业经济为支柱产业,关中地区也不例外。关中在北宋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是北宋西北边防重镇,是北宋西北驻军军粮补给的后方。可以说,关中农业经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关中战略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北宋也特别重视对关中的治理与经理,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