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料不极 编辑|史料不极 文章约2500字 阅读时长约4min 现在我们每天最常用的出行方式:打车,坐公交地铁,骑电动车。那么1000年前的宋人怎么出行呢?答案是:租驴。在宋朝,只要是稍微出趟远门,人们都会选择租驴,因为租驴很方便,性价比也比较高,路边随时都有租驴的铺子,方便借还。 宋朝人的交通工具 驴 据统计,我国历史著名的现实主义绘画珍品--《清明上河图》,全画大约有50多头驴,画家张择端用多处笔墨描绘了北宋都城开封人出行骑驴的场景。 下图清明时节,在汴京大街上,一位老叟悠然的骑着一头驴,大街上走过。他的身后还跟着一个挑着包袱的人和一头小驴,不禁让人猜想小驴和大驴的关系。 骑驴老叟 在《清明上河图中》远离闹市的郊外,有两名骑驴女子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她们两个的共同特点就是头上披着头巾,这是当时宋代女子外出的经典装扮,毕竟寻常人家的女子不被允许抛头露面。两位女子身后都跟着负重的仆人,大概是清明节,到郊外祭拜去。仔细看,前面女子还有"代驾",雇了牵驴带路的人。 两位骑驴妙龄女子 马 宋代人普通老百姓出行租驴,那么达官贵人呢?有身份的夫人小姐呢?他们出行都需要用到怎么的交通工具? 宋代缺马, 马作为古代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其他朝代其实是很普遍的。但是在宋朝确实稀缺货,与宋朝没有收回燕云十六州有很大关系,适合养马的基底丢失;再加上驯养马的成本很高,一般人养不起马;所以,在宋朝马匹一般供给军队,少量供给有身份的人。 可见,《清明上河图》中这位在大街上骑马的应该非富即贵,你看,他的前面有2个牵马的马夫,身后跟着3位挑着担子的挑夫,一行六人不紧不慢的向城门行去。 骑马的官老爷 轿子 北宋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很少坐轿子,一般都是马车或者牛车, 年龄大的的官员可以乘坐4人抬轿子。后来民间开始流行商人出行坐轿子,但是只能乘坐像下图这样的2人抬的轿子,轿子的前后是轿夫,左右站两个随从,图一的轿子里一位夫人,从她的头饰能够看出身份的尊贵。 两人抬的小轿子 《清明上河图》有趣的人物很多,这位女子就很有意思,她在轿子旁边愁容满面,犹豫不决,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从她周围没有轿夫,身后是男性消费的场所判断,她不是在此处下轿,那大约是准备乘轿。看她面露难色,怕是囊中羞涩? 轿子旁犹豫不决的女子 牛车和骆驼 除了驴,马车,轿子以外,宋朝人用到的交通工具还有,牛车,骆驼。 如下图所示,这些牛拉的车称为"太平车",由于马在宋朝比较珍贵,所以这种牛车在市井中非常吃香,拉车的牛与耕地的牛不同,他们是受过专门训练的,上坡,下坡,拐弯都有相对应的口令。 牛拉"太平车" 宋时的汴京是百万人以上的大都市, 有许多西域商人前来经商,所以有人推论图中的骆驼来自西域商人的驮运商队。 事实上,开封当地也饲养了大量的骆驼用来运货,据统计当时开封养的骆驼有一千头之多。 运货的驼队 行船 除了陆运,宋朝开封的水运交通也很发达。 5米多上的《清明上河园》,汴河风光就占了五分之二的分量。汴河是联系中原和江南的水动脉,北宋时期,据说天下一半的财赋和天下一半的百货都是通过汴河运输到开封的。汴河是北宋国家重要的漕运枢纽。 下图一艘吃水很深的船,正准备经过桥洞,船头船尾各有6人正在拼命摇着桨,船屋顶和桥上的人都在齐心协力帮助大船,安全通过,还有不少围观的群众,在呐喊助威,场景很是生动。 过桥大船 左上角5位纤夫弓着背,用力的拉着后面的大船。第一个人和最后一人,为了使上劲儿,用手抓着绳子,吃力地往后退。船上一扇窗户开着,一个妇女带着孩子悠闲的望着水面,画面中不同的人物特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就是所谓的人生百态。 5位纤夫在拉着船 倒退使劲的纤夫 船舱里悠闲的母子 赶船的商人宋朝的道路系统 宋之前,开封规模狭小,居民拥挤,交通堵塞。赵匡胤登基后,即命令改建汴京城。 工程设计人员按汉唐旧规,把城池设计得方方正正,所有街道平直宽广,井井有条。但赵匡胤对这种设计很不满意,他亲自绘制了一幅不横不竖,曲曲弯弯的线道工程图,这样汴京城街道弯曲,实为不便。到宋微宗时,一改旧制,裁平取直,把街道修治得平坦宽敞了。 横平竖直的汴京街道 开封城新建成之后,城墙外有护城河, 河面宽10余尺,岸柳成行。宫城是粉墙红门,但禁止百姓往来。城里每条街道,都遍植榆柳,绿荫满城。中心街道御街,宽200步,路两边是御廊, 允许市民在御廊设店铺做买卖,反映出北宋城市经济生活的活跃。 宋朝的交通规则 御道两旁,用砖石砌成两道排水沟,注满清水,栽植荷花,沟沿种上桃李杏树。每隔200步;或交叉路口,立一块大木牌,称为榜,上书《仪制令》:"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提倡行路礼让之风。《仪制令》被称为宋朝的"交通规则"。 宋朝的"交通规则"-仪制令宋朝的"快递驿站" 宋朝的"快递"行业已经很成熟了,有公职人员负责,实行军事化管理,而且工资也不低。 自古以来,邮和驿一直是合而为一的,既承担接待任务,又承担邮件递送任务。北宋建国后,对此作了重要改革。 1.首先,宋人把馆驿与邮递明确区分开来了,馆驿主要负责接待各级各类公务人员,而邮递专管政府通讯事宜。 2.其次,邮递工作专职化,并实行半军事化管理。 宋代邮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步递,传送一般常务公文信件。二是马递,传送紧急公文与信件。三是急脚递;传送最紧急的军事情报、政府紧要公文。急脚递中还特有一种金字牌急脚递,专门传送皇帝亲自交办的特急诏书命令。 承担邮递任务的机构为递铺。 在交通干线上,大致每隔20里设一个递铺,递铺的工作人员,从地方部队厢军中抽调,专人专职,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宋代这一改革,是邮政交通史上的一个进步。 驿站 3.允许政府官员递私人信件,这是宋代邮递事业的又一项改革。 985年,宋太宗下令允许官员私书附递,从此私信传递纳入了国家邮递的业务范围。 馆驿专门负责政府官吏的接待工作,按其官阶给予相应的招待。 馆驿设在京师和各州府所在的城市,而在交通大道上,则每隔六七十里或八九十里设一座馆驿。 馆驿的工作人员,除官吏外,由老百姓中的服役者轮流担任。在京师,专门建造了"迎宾馆", 其中的班荆馆,用于接待辽使;来远驿,专门接待西北各族各邦使臣;怀远驿,专门用来接待交州、龟兹、于阗等地的贡使。各路各州县也都有自己的馆驿,用来接待朝廷官员、政府差使。 脚递 对于馆驿,宋代有一套良好的管理办法;馆驿所有一切应用物品,全部造册登记,张榜公布,让过往使客共同监护,严禁官员长期占用馆驿房间,禁止越级谋取待遇。无故在驿逗留杖责一百,超过30天者拘禁一年。馆驿财产必须保管维修好,有大的改建修缮工作,需经上级批准后才能进行。馆驿周围多种植白杨与柳树,成荫很快,深得百姓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