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篇公开信自己坚定,才能使别人坚定
只有自己坚定,才能团结同志,震慑敌人。诸葛亮刚柔相济。办事该柔则柔,该刚则刚。面对敌人的压力和策反活动,诸葛亮采取了强硬姿态,稳住了自己的阵脚,保卫了蜀汉的安全。
建兴元年,(223 年)刘备去世,43 岁的诸葛亮,独自承担起治理蜀国、恢复汉室的重大使命,这个难以实现的政治理想,却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刘禅即位不久,益州的最南方郡县,便不断传出少数民族领袖起兵反叛的消息。
东方的孙权,在刘备死后,立刻派信都尉冯熙前来吊丧。这与其说是想复归和好,不如视之为前来探询蜀中的情势。
南方叛乱的豪族也有不少和孙权互通声息,孙权一概接纳,还封给官号。显然成都新政权备受压力。
孙权袭取荆州后,将原驻于公安的前益州刘璋迁移到秭归,仍任益州牧,以随时准备代替现有的成都政权。虽然刘璋在刘备东征时病死于东吴,但在刘备兵败后,孙权又以刘璋之子刘阐为益州刺史,并进驻交州和益州交界处,以作为孙权和益州叛变少数民族领导人的联系桥梁。
北方的曹魏政权,得知刘备去世,举国欢腾。前往蜀汉吊丧的使者冯熙,再奉命到洛阳解释时,便受到曹丕当面责难,并将他扣留下来。
曹丕便下令魏国的几位大臣,向诸葛亮发动政治喊话,包括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等,分别写信给诸葛亮,要诸葛亮审时度势,顺从天命人心,纳士归降,作为魏国的藩属。
诸葛亮对这些信函,一律不买账,只写了一篇公开的回信,陈述自己对当时政治形势的观点和立场。这篇名为《正议》的文章。相当坚定地保持抗拒曹魏、光复汉室的态度。其文大意如下:
以前项羽,就是违反政治伦理,拥有政权,因此虽占有大部分华夏的土地,取得了皇帝的声势,但最后仍身败名裂,可作为后世人之戒。
曹魏政权,却未审此历史事实,仍步项羽后尘,非法夺取政权,即使侥幸不报应在这一代,也必会祸及子孙的。
各位先生(指来信的魏国名士大臣)及社会耆老,却为伪政权写信给我,有如西汉末年陈崇、张竦称颂王莽的功德,帮助王莽篡位一样,是破坏政治伦理的罪魁祸首啊!
当年汉光武帝,承续汉室旧基,强化合法性政权,因此能够以数千之数军力,大破王莽 40万大军于昆阳之郊。坚持正理,讨伐邪道者不在军力之众寡。是曹操虽以擅用谋略闻名,亲率大军救张衢于阳平,仍难免丧失汉中于先帝之手,相信曹操的遽逝乃天命之惩罚也。
但子桓(指曹丕)淫逸,不知反省,继以篡位之恶行,而你们却为他讲话,替他宣扬,使唐尧、虞舜、夏禹、后稷等圣王传下来的政治伦理,均遭污蔑,实大人君子所不该为也。
这篇政论仍完整保留着。诸葛亮充分表现其强硬立场,最主要是稳定蜀汉臣民的政治信心,在内外多难的形势下,能先坚定自己阵营的政治立场,以奠定外交政策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