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从北京知青到陕北大妈,她现在的田园生活却令人羡慕
说起王庆云的名字,当年一起去陕北插队落户的知青朋友们可能感觉有点陌生,要是说起当年的妇女队长"假小子",大家都很熟悉,还都伸出大拇指来夸赞她。
王庆云是六八届初中毕业生,当年和她在一起插队的三十二名北京知青,就她一人嫁给了陕北农民,留在了陕北,成了留守知青,至今还生活在陕北农村。有关王庆云的知青往事和情感生活经历,我来给大家讲述一下。
1968年12月份,在办理下乡插队手续时,王庆云犹豫了好久,因为当时有人报名去山西,有人报名去陕西(陕北)。王庆云拿不定主意,就回家问她爸。她爸说还是去陕北吧,因为陕北是革命老区,听说那里的老乡都淳朴善良,陕北也很富裕,那里的妇女都不用出山劳动。
听了她父亲的话,王庆云没再犹豫,一帮要好的同学也都跟随她报名到陕北去插队落户。因为在学校时,王庆云就很泼辣,哪个男生要是敢欺负女生,她就会挺身而出替女同学打抱不平,一次她一个人摔倒了两名男生。就是因为她仗义相助的性格,同学们给她起了一个外号—假小子。
1969年1月13日,17岁的王庆云和同学们一起在北京车站坐上了知青专列,开启了她下乡插队的知青生涯。列车开动的时候,同学们都哭了,车厢里哭声一片,王庆云却说哭什么,又不是生离死别,等想家想父母了,随时回来看看不就行了吗。
满载一千多人的知青专列从北京出发,在河南境内穿越黄河大桥,沿着陇海铁路线到了西安,一路也没换车,专列最终停在了铜川站。到达铜川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
那晚在铜川住了一晚,第二天吃过早饭,知青们分散开乘坐近百辆大卡车继续前行。在铜川吃早饭的时候,王庆云偷偷装到挎包里几个馒头,还装了几块咸菜。有的知青还笑话她小市民心态,说她爱占便宜。王庆云不反驳,她还告诉身边的几位女同学,也带上两个馒头。
那天王庆云他们乘坐的卡车原本是在前面的,可到了快中午的时候,卡车出现了机械故障,半路抛锚。看着一辆辆卡车超了过去,知青们很着急,司机比知青们还急。太阳偏西的时候,故障还没排除,司机只好让知青们下来活动一下,暖和暖和,他继续排除故障。
就在派来接应的卡车调转过车头准备让大家换乘那辆卡车时,故障终于排除了,大家赶紧上车,继续前行。等卡车颠簸起来以后,大家才感觉到肚子饿了。早饭吃得太早,午饭时间又过了两个小时,能不饿吗。
这个时候,王庆云才想到了自己挎包里的馒头,她和几个女生把馒头掰开分给大伙充饥,车厢里二十几个人基本上人人有份,大家都夸王庆云有先见之明,都很感激她。那天黑天的时候,大家才吃上晚饭。
图片来源网络
一路黄尘,一路颠簸,卡车离开延安继续北上,到了15日下午,王庆云他们才跟着拉行李的毛驴车,来到了陕北延川县的刘家沟大队,三十二名北京知青平均分配在四个生产小队插队落户,王庆云他们四名男生和四名女生分在了三队,大家临时住在了刘队长大哥家的那两孔土窑里。
刘队长的大哥是个光棍,他是队里的饲养员,吃住都在饲养室,他家两孔土窑里都有火炕,正好能住下八名知青。
看看低矮的土窑,看看周边光秃秃的沟沟壑壑,看看土窑里黑乎乎的墙壁,再看看土炕上的那张烂炕席,刘家沟的生活水平也就可见一斑了。之前宣传资料中所说的陕北好风光,遍地是庄稼,漫山是牛羊的场景,和刘家沟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一顿晚饭是刘队长的婆姨给知青们做的,半盆洋芋炖酸菜,一人一碗小米干饭,半锅菜汤随便喝。吃过晚饭,刘队长问知青们会不会做饭,大家都说不会。刘队长不太高兴了,他自言自语地说道:"都多大的娃娃了,怎能不会做饭哩。不会做饭,你们咋吃饭嘛。"
看刘队长在那自言自语,王庆云说道:"队长,是毛主席派我们到这下乡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我们不会做饭,你就安排一个人帮我们做饭嘛,总不能让我们饿着肚子接受教育吧。"
刘队长没再说啥,他答应安排一名社员给知青们做饭,队里给记工分。刘队长还要求知青们要趁着这个冬季农闲,尽快学会做饭,学会生活自理。
春节前基本没什么农活,知青们除了去山沟里打柴,就是跟着刘队长派来的那位婆姨学习做饭,只有几天的时间,知青们就学会了和面蒸团子(像窝头一样,底部没有窝),学会了炖菜熬糊糊,也学会了烧炕。春节过后,知青们就不用那位婆姨做饭了。因为那位婆姨不讲卫生,每次和面的时候从没看到过她洗手。
过了正月十五,春耕备耕生产就开始了。那天往山上挑粪,清一色的男社员,没看到一个女社员。男社员挑粪走起路来也是不紧不慢,一看就是在磨洋工。王庆云问刘队长:"队长,咱队里咋都是男社员挑粪?""哈呀!谁家的婆姨女子出山劳动?"刘队长不高兴地说。
看刘队长挑粪也是慢慢悠悠不紧不慢,王庆云挡在刘队长面前说:"队长,你知道刘家沟为什么这么穷吗?你这队长当得不行,女社员不出山劳动不说,你看看男社员这干劲,都像没吃饭似的,这哪能行?"
从五八年成立人民公社就当队长,十多年的时间里,刘队长是第一次被一个北京女娃娃给问住了,也是第一次有人说他队长当得不行。刘队长放下担子,问王庆云:"娃娃,哦(我)当队长不行,那你来当,哦(我)倒要看看你有多能,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看刘队长生气了,王庆云笑了笑说:"队长,你容我想想,我一定给你想出一个好办法来。"
往山上挑了几天粪,知青们真正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他们的肩膀都压肿了,到了晚上火辣辣的疼,睡觉都睡不好。王庆云虽然体格好,可她也是肩膀红肿,累的连饭都不想吃。那几天,王庆云看到刘队长都躲着走,她生怕刘队长问她想出了什么好办法。累成了这样,那还有心事想办法呀。
春耕春播结束后,经过了两三个多月的劳动锻炼,知青们才渐渐适应了繁重的生产劳动,挑担子时也学会了换肩,春耕春播的时间和要领也基本掌握了。王庆云记住的第一句农谚就是:谷雨前后,栽瓜种豆。
等忙完了春播,天气也就逐渐炎热了,到了中午时间,最高气温就达到了零上二十几度。那个时节,冬小麦已经抽穗灌浆了,再有一段时间,就到了麦收时节。可看看山坡上麦地里和麦子一样高的米蒿(一种野草)和其他杂草,王庆云问刘队长:"队长,你看这地里的草,为什么不及时拔掉呢?""啊呀!咱这不缺坡地,广种薄收,就算没有杂草,麦子收成也不好。"刘队长不以为然,说完了还嘿嘿笑。
从那天起,王庆云心里就有了谱,不好好调动社员们积极性,粮食产量就上不来,乡亲们就得挨饿受穷。她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她想担任生产队的妇女队长,让队里的女子婆姨都参加生产劳动,把山上的坡地和平坦的川地都耕种好,粮食产量自然也就上来了。
麦收前,王庆云让刘队长把社员们召集起来开了一个社员大会,队里的女子婆姨也都参加了会议。会上王庆云鼓励婆姨女子都出来参加生产劳动挣工分,还提出了新的评工分标准,谁干活多,谁出力多,谁挣得工分就多。谁偷懒耍滑磨洋工,就扣谁的工分。
多数社员都支持王庆云的提议,刘队长当众宣布,让王庆云担任刘家沟三队的妇女队长,刘队长还说,谁要是为难人家北京女娃娃,就是跟他刘树才(刘队长的大名)过不去。
麦收开始了,队里的婆姨和女子也开始出山劳动了,最小的女子十四岁,就连刘队长的婆姨(五十多岁)也出山劳动去了。因为之前刘队长发话了,谁偷懒耍滑磨洋工就扣谁的工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明显高涨了。
收完麦子抢种荞麦的时候,因为天气热,队里一名叫刘二的年轻后生又脱光了膀子,年轻女子看到后都不好意思地躲开了。王庆云看刘二又脱光了膀子,她挖了一锹土就扬在了刘二的头上,并告诉他以后不许再光膀子。
这下刘二真急眼了,他过来就要跟王庆云动手,一位男知青挡在刘二面前说:"你知道她的外号叫什么吗?大名鼎鼎的‘假小子’,在学校读书时,我们两个男生都不是她的对手,你像个瘦猴,能行吗?别让一个女子给摔趴在地上,可就没面子了。"
这一句话还真把刘二给唬住了,他愣是没敢动,回头穿上衣服,悄无声息生息地干活去了。后来又有一个年轻社员忘记了旁边有女社员,他站在地畔就小解,王庆云二话不说,上去就是一脚,把那个年轻后生踹到了地畔下面。那个后生不服气,从地畔下爬上来,张口就骂王庆云,王庆云正要还口,副队长冯明成家的二小子冯继武猛然走过来,上前搂住那个年轻后生的脖子,一下子就把他按在地上,很生气地说:"你往后再敢骂人家北京知青,就别怪我给你难堪。"
别看冯继武刚满十八岁,可他很有力气,也很正直,最看不得男子欺负女子。
从那以后,三队的社员们都知道了王庆云的外号叫"假小子",再加上冯继武处处都维护王庆云,不论年轻后生还是男社员都惧怕王庆云三分,再也没有人敢在女社员面前光膀子随便小解了,女社员出山劳动也成了常态化,王庆云成了三队名副其实的妇女队长。
第二年的麦收,小麦产量至少增产三成,秋季的粮食也有了大幅度提高。那年秋后决算分红,女社员也分到了几十块钱的红利,这在刘家沟大队算是开了先河。其他生产队也都跟着三队学,婆姨女子都争先恐后地参加生产劳动,谁干活多谁就多挣工分的办法也被其他生产队效仿。
1972年秋天,大队书记找到王庆云,想让她到小学当代课老师。王庆云很谦虚地说:"我拿锄把子还行,让我去教学生,我可没那两把刷子。""你有文化,能当妇女队长,能提高社员们的劳动积极性,就证明你有能力,你教书一定能行哩。"大队书记很想让王庆云去学校当代课老师,还说只是暂时代课,过不了多久就让她当学校的民办老师。
王庆云谢绝了大队书记的好意,因为她听旁人说,大队书记很想让她给他家二小子做婆姨,她根本就不喜欢大队书记家的二小子。
到了1974年,听说旁的大队都开始购买拖拉机了,那年秋后,县农机站正在举办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班,刘队长就让冯继武和王庆云一起到县里参加培训。王庆云原本就喜欢这个淳朴善良又高大结实的冯继武,两个人又在一起学习了一段时间,她和冯继武的感情迅速升温。冯继武当着王庆云的面表态说:"只要你不嫌弃我是个农民,我就会跟你好一辈子。"
就这样,王庆云和陕北后生冯继武恋爱了。对于王庆云和陕北农民的恋爱,不光是王庆云的父母反对,一起插队的知青们也不赞同。特别是王庆云为了能和冯继武在一起,她竟然主动放弃了到公社供销社当售货员的机会。
北京知青和申书记合影
1975年秋后,在父母的坚决反对下,二十三岁的北京女知青王庆云嫁给了陕北农民冯继武。也是那年秋后,在县委申书记的关照下,刘家沟三队成了全大队第一个拥有拖拉机的生产小队,王庆云夫妻俩也成了名副其实的拖拉机手。
也是那年年末,王庆云被评为模范知青和生产标兵,还到县里参加了表彰大会佩戴了大红花。
一年后,王庆云生了一对龙凤胎,男娃取名冯大龙,女娃取名冯小凤。两个娃娃长得像妈妈,特别惹人喜爱。
王庆云的两个娃娃七岁那年,当时已分田到户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她这个妇女队长也就没有多大实际意义了,王庆云就享受了知青安置待遇,被招工到乡里工作。乡政府离刘家沟八里地,骑自行车上下班很方便。
后来冯继武也有一次招工的机会,因为他承包了六十亩荒地栽种了果树,家里还有拖拉机搞运输,他就没去县农机站工作。
1996年夏天,王庆云的连个娃娃都考上了大学,冯大龙考上了北京理工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北京。冯小凤考上了延安大学,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延安。
王庆云退休后到北京照顾孙子和父母,她的父母去世后,王庆云又回到了刘家沟,和她男人一起经管果园。他们现在生活得很好,果园一年至少也有十万元的收入。王庆云说等以后不能经管果园了,就去延安和女儿女婿一起生活,儿子在北京的住房不如女儿的房子大,他们在农村住惯了宽敞的窑洞,不想去北京和儿子儿媳挤在一起。王女士还自嘲地说:当年的妇女队长,现在成了陕北大妈,不过我很知足,因为我嫁对了人。
王庆云女士的知青往事和情感生活故事就讲完了,其实我挺羡慕王庆云女士的,她至今虽然还生活在陕北农村,可她的生活质量不比城里人差,住的是冬暖夏凉的新式窑洞,吃的都是无公害的有机食品,家里有花不完的存款,除了退休金,果园还有收入,这样的生活条件,简直就是神仙一样的生活。不光我羡慕这样的生活,相信大家都会羡慕这样的田园生活。
作者:草根作家(谢谢王庆云女士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