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种地造房子上海率先落地机器人破圈应用,未来还有更广阔天地!
机器人种地、造房
甚至巡逻,迎宾……
这些曾经有点科幻的场景
很多都已在上海率先变为现实
智能机器人产业在上海
正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三年内关联产业规模
要达到1000亿元
"话匣子"就此展开调研采访
探究这一产业"核爆点"
2022年被称为
机器人场景拓展的井喷之年
抗击疫情时
大批机器人支援方舱和医疗机构
担当起场所消毒、物流配送等工作
还有很多机器人
在农业、建筑、应急等领域
实现了产业化应用零的突破
当机器人走出工厂这个"标准化考场"
来到田间地头、建筑工地
它们的表现又如何呢?
视频加载中...
农业机器人
让农民吹着空调、喝着咖啡种地
在金山区亭林镇的一座蔬菜大棚里,一台红白相间的机器人小车行驶在田间,尾部的旋耕机隆隆作响。一旁,另外两台做畦、播种机器人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干起了农活。
每台机器人身上都安装有天线、激光雷达和视觉传感器。操作人员只需要轻点手机上的应用软件,就能实现远程控制。
这些都是由点甜网络科技公司自主研发的农业机器人 。在公司创始人王金悦看来,它们和传统农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数字化和智能化 。
机器人能通过北斗卫星导航、5G网络自主规划路径,实现自动驾驶,误差控制在5厘米以内。机器人的算法也经过精细控制。比如,播种机器人每行进多少米、播种下多少粒种子,都有定量指标。
王金悦带领团队钻研农业机器人已有五年多。用智能机器人代替人工劳动,让农民变得轻松起来,是他的初衷。目前,他们已推出旋耕、做畦、播种、植保、采摘等系列机器人,产品运用在上海、浙江、东北等多地的农场。
在公司即将推出的新产品中,还有插秧、施肥、除草、收割 等一系列机器人,还计划推出新版操作系统,让一个人可以同时管理100多台机器人。
"可以让农民吹着空调、喝着咖啡种地,实现完全无人化的作业。"王金悦说。
建筑机器人
搬砖砌墙、切割焊接都能上手
不只是农田,建筑工地也有了机器人的身影。
由上海自砌科技自主研发的一款砌墙机器人 ,已经走入全国二十多个工地。这款机器人名为MOBOT GT30,工作原理是通过机械臂抓取传送带上的砖块,视觉识别定位,再通过平移精准码放,平均20秒砌一块砖。
这款机器人的工作表现如何?自砌科技总经理柴勤给出了一组数据——
机器人在工地工作8个小时,砌筑量为75~100平方米墙面,相当于5名传统砌筑工的日产量。在医院、学校、商业办公楼等项目上,机器人对人工的替代率已超过70%。
柴勤说,人工在砌墙时,往往砌低处的墙速度快些,砌到高处的墙时速度就变慢了,而机器人的砌筑功率是恒定的。因此,机器人相比人工就有了优势。
同样专注于建筑领域的大界机器人,目前已经在木结构、钢结构行业形成标准产品,包含切割、打磨、焊接、钻孔等十余种基础工艺 ,50余项工艺组合,并开发了建筑机器人工业软件平台。
公司总经理助理陈光宇介绍,和工业领域不同,建筑行业中,建筑材料种类多、工艺多、构造方式多,同时还需要综合考虑外部的因素。所以,建筑机器人在生产环节,需要不断的和设计数据进行校对、互联。因此,他们通过打通设计端和生产端的数据,更好服务于小批量多批次的柔性化生产场景。
"在建筑设计院里完成的BIM数据,软件通过自行拆解,就能够识别哪些部分进行焊接、哪些部分进行切割 , 这样就能驱动机器人生产了。"陈光宇说,在此过程中,他们也通过自身的行业经验,让机器人形成能够重复使用的加工策略,从而形成工艺专家库。
机器人破圈应用
挑战与机遇并存
让机器人破圈其实并不容易。相比起工厂的标准流水线作业,农田和工地的环境更加复杂,可能遭遇的突发情况也更多,这就对机器人的软硬件提出了更高要求 。
在点甜机器人智慧农场 里,田地边摆放着一长排形形色色的机器人,这些都是一次次迭代"淘汰"的产品。"数不清经历了多少次失败 。"回想起研发过程中遭遇的挫折,王金悦历历在目。
由于最初对农业实操理解不深,团队经历了反复实验,甚至是推倒重来。"装了拆、拆了装,反反复复地实验。因为农活都是按季节来的,过了这茬就得等下一茬,所以整个周期很长。"经过多年的打磨,点甜才有了如今问世推向市场的产品。
自砌科技也经历了多年的研发测试。如今这款GT30机器人,就是他们反复迭代了七次的产品。总经理柴勤列举了建筑机器人设计中的难点:比如,工地的进口通道往往较为狭窄,这就需要机器人体积足够小。但如今建筑构件越来越大型,又需要机器人有足够强的抓举力。
此外,目前的建筑机器人都是针对一种特定应用场景开发的 , 比如专用于砌墙或者抹灰等。但建筑工地往往是多道工序穿插进行,各种定制化需求也越来越多。要让机器人使用效率得到提升,就需要变"专才"为"全才"。
柴勤说,他们也正抓紧研发针对高大、异形墙体砌筑的衍生型号,以及适用建筑二次结构的通用建造机器人。
挑战往往与机遇并存。率先破圈的企业,很多都收获了市场的"头啖汤"。
点甜计划今年机器人出货量突破一千台 ,还在拓展马来西亚、巴拿马等海外业务。自砌也计划用五年时间,建成覆盖国内主要建筑热点市场的机器人砌筑施工服务网络 ,哪里有需求,就能让机器人立刻进场施工。
在此过程中,领跑者也承担着拓荒开路的重任。柴勤说,万事开头难,希望方方面面都能扶一把。他期待,关于建筑机器人的行业细则能够更加优化。
" 比如机器人进工地施工,工价怎么结算? 目前的做法往往是一事一议,这种做法效率较低,不利用机器人的推广应用。"他建议,能否在这方面出台更加明确的细则,或者对于引进智能机器人的项目给予一定补贴,这样就能更好调动起供需双方的积极性,从而带动行业健康发展。
让更多机器人破圈
上海能够做到!
农业机器人、建筑机器人、物流机器人……很多机器人破圈应用率先在上海落地,追究其推动力,除了技术的进步,也有上海人力成本高企、招工难的倒逼。
需求摆在眼前,技术也已就绪,但我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看到的机器人仍然不够普遍。机器人破圈应用,先得破除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的困局。研发企业把产品卖出去才能生存,获得反馈和经验积累才能改进、发展。而用户则不太愿意当小白鼠,普遍期待拿来就好用的成熟产品。
怎样帮助企业尽早打破这个循环?
上海今年1月推出首批机器人标杆企业与应用场景 ,41家企业52个场景名列其中,就是一个具有风向标意义的举措。基于专业判断,政府树立标杆。采访中,企业对此都很看重,说谈客户的时候,比以前更有底气了。
明确了产业的发展方向,企业期待政策导向紧紧跟上。比如能否加强针对研发阶段的贷款贴息;突破关键技术的首台套产品销售时,能否进行一定的补贴;能否鼓励企业变"卖产品"为"卖服务",参照"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分享节省下的人力成本,由此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无论是金融,还是生产性服务业,都是上海的长板。推动机器人破圈进入更广阔的天地,上海应该而且能够做到。
视频加载中...
作者:上海电台记者赵宏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