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东尼的树屋 编辑|安东尼的树屋克里米亚战争各国情况 1854年2月9日,英法远征军联合委员会决定,法国军队向达达尼尔海峡附近的加里波利集结,以避免俄军攻势对达达尼尔海峡产生威胁。 并且从加里波利出发,法国希望不论在巴尔干半岛以内或以外都可以赶在俄国的前方。 从而阻挡俄军通往君士坦丁堡的道路,并将其从两公国驱逐。 3月11日,拿破仑三世正式组建了法国远征军,并任命圣·阿尔诺担任最高将领。 但后者健康状况欠佳,带病出战克里米亚后不久便不幸去世,由佩里西埃将军接替其职位。 按照先前的计划,法军于4月初抵达加里波利,而英军主要驻扎在博斯普鲁斯海峡附近的斯库塔里(Scutari)。 由于法国军队曾在征战阿尔及利亚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作战经验,其陆军作战体系无论从军队人数上还是实际操作中都表现出相对于英国更加出色而有效的战斗力。 俄国方面,尼古拉一世原计划先发制人,即在英法联军到达土耳其前取得一场胜利。 因此在英法两国宣战前不久,俄军便越过多瑙河进入东保加利亚并希望取得当地基督教民众的支持 。 然而,俄国的进攻遭到了土耳其的顽强抵抗。 另一方面,不仅巴尔干的基督徒没有协同俄国对抗土耳其,俄国的进攻还使得奥地利加剧了对俄国的不满 。 4月22日,5艘英国舰队和3艘法国舰队集体炮轰俄国敖德萨军事基地,摧毁了其大部分防御及民用设施以回应俄国的挑衅。 在这场战斗中,英法盟军仅伤亡2人,而俄国的重要军事港口却遭到了沉重的毁灭性打击 。炮轰敖德萨后,圣·阿尔诺于5月7日抵达加里波利,并于当晚启程赶赴君士坦丁堡以更好地保护危机之下奧斯曼土耳其政府。 而在此之前几日,英国将领拉格兰同样抵达君士坦丁堡。 当英法联军向土耳其集结之时,奥地利却于6月3日向俄军下达撤离多瑙河两公国的最后通牒。 并于之后的几天同土耳其达成协议,后者同意战争期间两公国将由奥地利占领。 奥地利的要求显然出于俄国的意料之外,无奈之下,俄军选择从锡里斯特拉(Silistrie)撤退。 随着俄军逐渐撤离两公国,奥地利军队开始进入多瑙河两公国,致使英法联军在多瑙河战场的压力大大减轻。 由于奥地利的介入在俄国与土耳其之间形成了阻隔。 英法两国不便从多瑙河地区发起对俄攻势,这也是英法联军在1854年中后期登陆克里米亚进行作战的重要原因。 克里米亚战争三场重要战役 从瓦尔纳到塞瓦斯托波尔18M年的战场主要经历了从波罗的海战区到瓦尔纳撤退,再到克里米亚登陆后的三场重要战役 。 波罗的海战区。 在黑海尚未爆发大规模战争的情况下,8月初英法联军率先在战略要地波罗的海 拉开了作战帷幕。 届时,英国舰队对俄国进行了海上封锁,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俄军的行动力。 6月28日,拉格兰将军开始向克里米亚半岛西南岸的重要黑海舰队基地——塞瓦斯托波尔发起攻势。 然而在接下来的英法联军军事会议中,法国对此行动却提出了异议。 由于在此期间圣·阿尔诺在率领法国军队向北部进军的途中遭遇霍乱,使得法军损失惨重、苦不堪言,因此不得不向瓦尔纳撤离 。 在1854年的整个7月,法国面临的最大敌人不是俄国,而是可怕的疾病。 事实上,从6月开始,霍乱便开始从法国南部地区蔓延,侵袭了阿维尼翁、阿尔勒、马赛等诸多重要城市,从而导致正准备远赴东方战场的作战部队受到重创。 在瓦尔纳撤退后,传染病攻势依旧严峻 ,在此期间不仅法国因疾病遭受减员,英国、奥地利和俄国都同样受到影响并导致战斗力大大削减。 据悉,到7月底之时,传染病导致法国军队每天平均牺牲士兵近100人,此外还有不计其数遭遇祸殃的平民百姓。 瓦尔纳的撤离充分暴露了战场的混乱局面 ,征战中最惨重的伤亡来源于疾病而非战斗。 同时,英法之间尚未采取充分的协调与合作也使得整个作战更加步履艰难。 1854年9月7日,以英、法为首的联合军队约6万人开始从瓦尔纳出发转战克里米亚,并于14日在克里米亚登陆,包围了黑海重镇塞瓦斯托波尔,战争也由此进入全新阶段 。 塞瓦斯托波尔是俄国在黑海的传统军事据点以及在南欧的生命中枢。 1783年,克里米亚汗国因内乱投靠俄国,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把克里米亚纳入了俄罗斯帝版图,此后俄国面向黑海的的防御力量便不断增强。 1834年,俄闻进步加强了塞瓦斯托波尔港口的建设,在海湾两侧新增8个军事堡垒。 到1854年,塞瓦斯托波尔共有571件炮台,可以从港口侧翼或后方进行连续5条线路的攻击。 但此据点也存在明显的不足,无论从财政预算上还是意识而言,俄闽都忽视丫抵抗来自陆地的攻势袭击问题。 由于緬什科夫防守型的指挥和战斗策略出现问题。 在此次阿尔马河战役中英法联军以大约3000人的伤亡代价取得了胜利,而俄军的伤亡人数大约在英法联军的两倍以上。 阿尔马河苦战获胜后,英法联军采取了保守的作战策略,小心谨慎开始向塞瓦斯托波尔南部进军,希望抵达法军基地喀迈时港(Kameish)。 在此期间,英法联军得到了补充和加强,联军总人数达到65000人左右,俄军在得到增援后军队人数达到约90000人。 巴拉克拉瓦战役。 由于此时圣·阿尔诺身体状况欠佳,拿破仑三世将作战指挥权转父给坎罗伯特将军,他在上任后不久便指挥了克里米亚战场上第二场重要的战役——巴拉克拉瓦战役 。 10月24日,緬什科夫为切断连接巴拉克拉瓦与塞瓦斯波托尔的沃龙佐夫大道,率领俄军出军的东北方,主动向英法阵地展开反击。 俄罗斯军队迅速用"七支步枪队",便轻松夺取了由土耳其军队占领的堡垒,导致后者仓皇溃逃。 接着,俄军继续一路突击进入到由英军守卫地界巴拉克拉瓦。 土军的溃败致使英法联军陷入极为被动的局面,因为俄军不仅夺取了土耳其的阵地,还控制了炮火等作战设施。 25日,卡迪根勋爵带领英军轻骑兵向俄军发起的冲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轻骑兵的冲锋"。 但事实上,当时英军总指挥拉格兰正派遣轻骑兵夺取战线附近正在撤退的俄军大炮。 通讯人员却误传了他的命令,于是600余名装备马刀的轻骑兵在易守难攻的地形上正面向准备充足的俄军炮兵发起自杀式冲锋。 在短短的二十分钟内,英军便伤亡了360余人。 为此,丁尼生勋爵曾在其著作《轻骑兵的冲锋》中表达了对轻骑兵英勇精祌的赞颂 。 但历史上对英指挥官协调作战和战场沟通能力等方面也不乏批评的声音。 英格尔曼战役。 轻骑兵陷阵后不久,俄军又一次主动向联军发起攻击。 由于俄军认为英军战斗力弱于法军,因此决定仍然将打击重点放在英军身上,以解塞城之困。 因此,11月5日爆发了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英克尔曼战役 。 俄军原计划分进合击,先对右翼法军进行牵制再从东方加入攻势形成对英军的包围。 但在实际战斗中却由于俄军内部配合不力和法军师长皮埃尔·约瑟夫对英军的增援而最终失败。 此次战役中英军大多死于白刃战,伤亡人数也多于法国(英军死亡597人,1860人负伤;法军士兵死亡130人,750负伤)。 英克尔曼战役的失利再次暴露了俄军统帅缅什科夫的庸碌无能,由于没有考虑到地形特点,造成俄军的巨大伤亡。 可见,两方作战技术上的差距最终导致俄国在战场中失利。 英克尔曼战役后,英军在连续遭受打击后战斗力逐渐削弱,英法联军也无力执行攻下塞瓦斯波托尔的作战计划。 因此,法军将在日后的攻城战斗中将承担大部分任务,盟军的作战策略也开始转变为加强防守 。 1854年年底,英法盟军在防守中度过了最为艰难的严冬。 克里米亚半岛的风暴导致英国皇家海军舰队损坏严重。 因粮食、衣物等补给品受到影响,士兵们饥寒交迫,联军也不得不放弃了攻克塞城的原计划。 1855年1月,俄军对巴拉克拉瓦发动了一次小的攻势,随后又攻击了耶夫帕托利亚,但都没有取得成功。 同月,撒丁王国对俄国宣战并派兵15000人前往克里米亚。 3月2日,沙皇尼古拉一世服毒自杀,英法联军的情况也随着寒冬的结束而得到了根本的改观 。 对于俄国而言,英法的持续进攻和塞城的陷落已经造成国内局势动荡、民怨载道。 但如果继续作战,俄国必将承受更加沉重的打击。 此时俄国国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并出现了以涅谢尔洛德为首德主和派。 亚历山大二世在考虑到主和派大臣和民众德意见下不得不向英法妥协 。 1856年1月16日,俄国无条件接受了奥地利德最后通牒,同意接受和平谈判 。 2月25日,英法俄土及奥地利代表在维也纳召开结束战争的和会。 至此,克里米亚军事战场上的斗争终于接近尾声。参考文献:【英】罗杰普莱斯,《拿破仑三世和第二帝国》[M],素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孙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